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对外话语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为破解分裂党内团结与党外统一战线等话语,维护党的鲜明政治及军事立场,提升党的对外话语权,产生并创新出一系列重要话语.新时代下,为了全面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观点、立场,展示中国的实践成果,扭转国际舆论场歪曲中国形象的不利局面,解读这一话语体系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制度伦理的内生性包括空间上的内生性和内容上的内生性两个方面:其空间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特定社会形态或者特定国家;其内容上的内生性指的是制度伦理内生于制度,表明特定制度与其相应制度伦理具有内在一体性.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创新,共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必须内生,不可照搬任何国家的制度伦理.由于制度既包括内容又包括形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应该是同时有关二者的伦理.制度与公共生活具有内在相关性,表明公共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在儒家教义为主、兼采佛道学说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的支配之下,在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为政历练之中,苏轼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本精神的法律思想.苏轼的民本法律思想主要从以人情为本的立法论、以民生为本的执法论、以民意为本的谏议论和以人道为本的刑罚论诸方面展开,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苏轼民本法律思想既有时代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超越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瑰宝,对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分配正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温茨以分配正义为主题,构建了一种新的环境正义理论,认为环境正义的核心关切是当环境利益与环境负担存在稀缺与过重时应如何分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同心圆的理论原则在种际群体、代际群体、代内群体间对环境善物(环境利益)与环境恶物(环境负担)进行分配,可促进三个维度的环境正义付诸于现实.
写作教育是一道由来已久的历史难题.从1992年至今,刘济远主持完成了“写作教育”系列课题8项,带领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协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持续开展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系列教改实验活动.该系列课题从培养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本色作文教学能力的“导教”到培养中小学生本色作文写作能力的“导写”,创建了“三协同”“两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索并建构了“本色作文导教导写”课堂教学系统,化解了“作文课怎样上”“作文怎样写”的难题;强化了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的职业技能性,在保证导教导写理论源于中小学写作课堂实践的同时,培养了师范生
创新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项新挑战,是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的基础前提.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治理的机制及运作模式,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在风险社会视域探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型.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动力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的持续性以及空间维度的扩散性,社会治理创新动力越强则社会治理创新强度越大,因此,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维度建模以及多维空间的思想,从效率、协同、结构、场域这四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测量
本文将规范体系分为法律体系、国家政策体系、政党规范和政策体系与其他规范体系四部分.法律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运行体系,前者位阶与效力高于后者;政党规范和政策体系包括执政党和民主党派两部分,前者位阶、效力高于后者;法律体系位阶最高、效力最强,其次是国家政策体系和政党规范和政策体系,两者同一位阶,最次是其他规范体系.整个规范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家庭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地,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即所谓“家和国兴”.家庭与人终生伴随,也与人类相伴始终.人是社会动物,而家庭就是最早的社会单位.当许多家庭共存于同一社会时,家庭就有了好坏之别.好家庭的表征是家庭完整、生活殷实、家德高尚、家风敦厚等,是有利于家庭所有成员过上好生活的家庭.相反,不好的家庭则有害于其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好家庭是实现好生活最重要的条件,更是好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针对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家庭问题,要大张旗鼓地在全社会强力推进好家庭构建,尤其是要激励直系家
虽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并未明文提及学前教育,但是,依据条约解释规则,仍然可以证明这些国际条约确立了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国际法上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在本质上具有多重属性,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自由的权利以及免受不人道惩戒的权利等内容.依据国际法的规定,我国有义务将相关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纳入即将制定的《学前教育法》,促进和保护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
1899年,英国汉学家金斯密在《中国评论》上将《道德经》译介到了英语世界,为推动19世纪《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以及西方学术文化和基督教意识形态影响,他在译介《道德经》过程中用西方的诗学观念和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翻译过程,对原文实施了跨文化操纵.具体操纵手段表现为:文化意象替代、增添、删减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