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密《道德经》译介中的跨文化操纵

来源 :云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4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英国汉学家金斯密在《中国评论》上将《道德经》译介到了英语世界,为推动19世纪《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以及西方学术文化和基督教意识形态影响,他在译介《道德经》过程中用西方的诗学观念和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翻译过程,对原文实施了跨文化操纵.具体操纵手段表现为:文化意象替代、增添、删减和改写.
其他文献
道德记忆虽然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不是一个显性范畴,但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道德生活连续性的承载者,它保证了作为主体的集体和个体在道德反应上始终具有连续性.从集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保证了共同体中道德传统的生命力;从个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供了动力.可以说,对道德现象的记忆与回溯,使得人类始终过着一种合理的道德生活.当然,作为新概念,道德记忆能否被证成,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创新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项新挑战,是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的基础前提.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治理的机制及运作模式,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在风险社会视域探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型.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动力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的持续性以及空间维度的扩散性,社会治理创新动力越强则社会治理创新强度越大,因此,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维度建模以及多维空间的思想,从效率、协同、结构、场域这四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