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学”是青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拥有广阔的市场,那种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和纯洁萌动的爱情都是最让年轻人着迷的。机智幽默的“何员外”是近年来校园文学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何员外,真名龚文俊,男,1981年11月出生,身高一米七左右,圆脸,微胖。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电厂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工科学士。
2001年暑假穷极无聊之时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短文诸如《越女剑哀痛者和幸福者》《养狗还是养蚊子》。转载率很高。次年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在网上开始“恶名”远扬。
毕业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影视圈,开始为电视剧写脚本。
如果一段爱情从一开始就知道它结束的日子,那爱的一路会是什么样子?一段倒计时的校园爱情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段哀怨缠绵感人肺腑的恋情。可是何员外写来,却是夸张荒诞让人捧腹。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写了毕业生何乐在大学度过的最后一年里,和学妹桃子的纯真恋情。盛行无厘头主义的年代里,何员外笔下的这段恋情,字里行间都显露着E时代校园生活的真实。《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有很多场景都发生在大学男生宿舍,一连串逗乐搞笑捉弄人的事件。这些情节,比起真实生活绝对要夸大很多,甚至带有荒诞的色彩,但却是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在心里想了很多遍,但未必真的敢做的事情。
何员外的写作,纯属“无心插柳”。他写这本书是因为跟着朋友一起上网吧,因为不想玩游戏,所以,就消磨地写出了开头。后来,何员外把这些片段贴在了网上,受到鼓励,也就陆陆续续地写了下去。三年后的今天再次推出力作《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的续篇《学人街教父》。他幽默中带有智慧,伤感里怀有希望。他让我们重新回到了那年少的大学生活,那些魂牵梦萦的可爱日子。
开心写作的理科男
你是个理科毕业生,“理科男”搞文学创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你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
写东西之于我,就跟小时候拿一堆玩具兵搁一块排兵布阵打仗一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至于我的“理科生”身份,让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少了很多顾忌。
你已经毕业很多年了,而你对校园文学这样感兴趣,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后又推出了《学人街教父》,是校园生活对你有着浓厚的吸引力还是你对校园有着特殊的感情?
对校园题材来说,写起来很顺手,因为是我最熟悉的生活,你想啊,我年龄中有2/3的时间是学生身份。至于“毕业”背景,那是因为我很记仇……我“毕业”那天,意味着我理工科生涯的终结。
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有人说大学校园里的感情才是最真正、最纯真的感情。你总在描写那种纯真的爱情,是因为那种爱情一直萦绕在你的心中,还是出于一种写作动机的考虑?
纯真的感情好写,我懒得编一个很复杂的三角恋爱故事。
你在《学人街教父》中的自序是这样写的“2004年我迷失了自己,2005年我找到了自己,2006年我要做回自己”。你所说的做回自己是指什么?
那个自己跟作品无关,跟身份有关。比如有个孩子正在玩一堆玩具兵的时候,忽然有好多大人围过来,对着他鼓掌,还有人拍照,还有人摄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开始很认真起来,捧起《孙子兵法》开始读,并运用到他的排兵布阵里去。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迷失了自我呢?我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面对一个个很神圣的字眼,文学、作家,一下子就变得严肃了起来……而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一个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人。
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曾经说你想写一些虚幻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最后却变为了写实?是你觉得虚幻的东西在这个年代没有市场还是另有原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阵子一个人住,还经常半夜写稿,写这种东西,自己都害怕。
你除了“校园文学”的创作之外还从事着编剧工作,你想过把校园文学改编为校园影视剧吗?你对这样的影视题材或者相关产品的展望是什么?
想过,慢慢来吧。展望……自己写本书,然后自己改成剧本拍个电影再拍个电视剧,自己再客串上几场,走在路上有人指着我说,看,他就是那个演乞丐的……这样我也就知足了。
就像当妈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样
有人说你的写作风格是那种无厘头的搞笑和充满机智的幽默所组成的,你在你的文学创作中是怎样形成这样的奇怪文风的?
按我的中学老师的说法是:他从小就是个想象力惊人的孩子,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按我的中学同学的说法是:这家伙整天想着怎么捉弄别人,当然写出来的东西是这样的。至于本人的说法:我曾经,很认真很严肃地写了篇文章,结果很多人看了,都说太搞笑了,于是我就知道,我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你会在你的写作风格上有所转变吗?
写作风格就跟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拿筷子一样,怎么顺手怎么来。这不是由评论家、大众,甚至我本人的主观意识所能决定的。应该取决于我的经历、我的心境。
你得意于你的写作风格吗?
我的写作风格……得意吗?这个问题有点像问一个母亲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我当然得意,因为目前为止还没人能模仿得了,呵呵,连枪手都请不到,所以读者大可放心我的小说完全都是我亲手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学人街教父》是续《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所作,你还会把这个系列继续下去吗?
我想问题一向不会想得太远,能把今年的写作计划定完,已经不错了。至少在今年的议事日程上,是没有这个系列的。现在正在写的,是一个坏家伙和女警的故事。
无论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讲,他们都没什么问题
有人说,80后的写作人群是文学和市场并行的,并且有一些人就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去写作的。你对这些人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呢?
说这句话的人很片面,忽略了很多纯粹在网络上写的人,而即便是帮杂志写稿出版书的人中间,又有多少人能够“赚钱”呢?身边出了书却一分钱都拿不到的大有人在。说这句话的人,只看到了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的成功者。至于抱着这个目的去写作的,一种是成功的人,另一种是刚开始写的人。我的看法是,无论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讲,他们都没什么问题啊。
现在的“校园文学”可谓是花样众多,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一些人对“校园文学”市场经营和文学内涵上有着旁观甚至鄙视的态度。而你所创作的“校园文学”是纯粹出于对文学的敬意还是有市场的运作想赚一些钱呢?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从前有个小孩,帮邻居修修自行车糊口,平时就玩玩玩具兵。结果,后来他改到大街上玩了,好多人路过,觉得他很有意思,还给他钱。后来别的小孩看了,也拿着玩具(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上大街了,其中有的是觉得家里玩太闷的,有的是冲着钱去的。至于最早那个小孩,他还是这样,只不过不用修自行车了。
何员外,真名龚文俊,男,1981年11月出生,身高一米七左右,圆脸,微胖。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电厂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工科学士。
何员外,真名龚文俊,男,1981年11月出生,身高一米七左右,圆脸,微胖。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电厂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工科学士。
2001年暑假穷极无聊之时开始在网上发表一些短文诸如《越女剑哀痛者和幸福者》《养狗还是养蚊子》。转载率很高。次年发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在网上开始“恶名”远扬。
毕业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影视圈,开始为电视剧写脚本。
如果一段爱情从一开始就知道它结束的日子,那爱的一路会是什么样子?一段倒计时的校园爱情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段哀怨缠绵感人肺腑的恋情。可是何员外写来,却是夸张荒诞让人捧腹。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写了毕业生何乐在大学度过的最后一年里,和学妹桃子的纯真恋情。盛行无厘头主义的年代里,何员外笔下的这段恋情,字里行间都显露着E时代校园生活的真实。《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有很多场景都发生在大学男生宿舍,一连串逗乐搞笑捉弄人的事件。这些情节,比起真实生活绝对要夸大很多,甚至带有荒诞的色彩,但却是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在心里想了很多遍,但未必真的敢做的事情。
何员外的写作,纯属“无心插柳”。他写这本书是因为跟着朋友一起上网吧,因为不想玩游戏,所以,就消磨地写出了开头。后来,何员外把这些片段贴在了网上,受到鼓励,也就陆陆续续地写了下去。三年后的今天再次推出力作《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的续篇《学人街教父》。他幽默中带有智慧,伤感里怀有希望。他让我们重新回到了那年少的大学生活,那些魂牵梦萦的可爱日子。
开心写作的理科男
你是个理科毕业生,“理科男”搞文学创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你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
写东西之于我,就跟小时候拿一堆玩具兵搁一块排兵布阵打仗一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至于我的“理科生”身份,让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少了很多顾忌。
你已经毕业很多年了,而你对校园文学这样感兴趣,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后又推出了《学人街教父》,是校园生活对你有着浓厚的吸引力还是你对校园有着特殊的感情?
对校园题材来说,写起来很顺手,因为是我最熟悉的生活,你想啊,我年龄中有2/3的时间是学生身份。至于“毕业”背景,那是因为我很记仇……我“毕业”那天,意味着我理工科生涯的终结。
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有人说大学校园里的感情才是最真正、最纯真的感情。你总在描写那种纯真的爱情,是因为那种爱情一直萦绕在你的心中,还是出于一种写作动机的考虑?
纯真的感情好写,我懒得编一个很复杂的三角恋爱故事。
你在《学人街教父》中的自序是这样写的“2004年我迷失了自己,2005年我找到了自己,2006年我要做回自己”。你所说的做回自己是指什么?
那个自己跟作品无关,跟身份有关。比如有个孩子正在玩一堆玩具兵的时候,忽然有好多大人围过来,对着他鼓掌,还有人拍照,还有人摄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开始很认真起来,捧起《孙子兵法》开始读,并运用到他的排兵布阵里去。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迷失了自我呢?我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面对一个个很神圣的字眼,文学、作家,一下子就变得严肃了起来……而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一个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人。
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曾经说你想写一些虚幻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最后却变为了写实?是你觉得虚幻的东西在这个年代没有市场还是另有原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阵子一个人住,还经常半夜写稿,写这种东西,自己都害怕。
你除了“校园文学”的创作之外还从事着编剧工作,你想过把校园文学改编为校园影视剧吗?你对这样的影视题材或者相关产品的展望是什么?
想过,慢慢来吧。展望……自己写本书,然后自己改成剧本拍个电影再拍个电视剧,自己再客串上几场,走在路上有人指着我说,看,他就是那个演乞丐的……这样我也就知足了。
就像当妈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样
有人说你的写作风格是那种无厘头的搞笑和充满机智的幽默所组成的,你在你的文学创作中是怎样形成这样的奇怪文风的?
按我的中学老师的说法是:他从小就是个想象力惊人的孩子,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按我的中学同学的说法是:这家伙整天想着怎么捉弄别人,当然写出来的东西是这样的。至于本人的说法:我曾经,很认真很严肃地写了篇文章,结果很多人看了,都说太搞笑了,于是我就知道,我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你会在你的写作风格上有所转变吗?
写作风格就跟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拿筷子一样,怎么顺手怎么来。这不是由评论家、大众,甚至我本人的主观意识所能决定的。应该取决于我的经历、我的心境。
你得意于你的写作风格吗?
我的写作风格……得意吗?这个问题有点像问一个母亲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我当然得意,因为目前为止还没人能模仿得了,呵呵,连枪手都请不到,所以读者大可放心我的小说完全都是我亲手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学人街教父》是续《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所作,你还会把这个系列继续下去吗?
我想问题一向不会想得太远,能把今年的写作计划定完,已经不错了。至少在今年的议事日程上,是没有这个系列的。现在正在写的,是一个坏家伙和女警的故事。
无论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讲,他们都没什么问题
有人说,80后的写作人群是文学和市场并行的,并且有一些人就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去写作的。你对这些人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呢?
说这句话的人很片面,忽略了很多纯粹在网络上写的人,而即便是帮杂志写稿出版书的人中间,又有多少人能够“赚钱”呢?身边出了书却一分钱都拿不到的大有人在。说这句话的人,只看到了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的成功者。至于抱着这个目的去写作的,一种是成功的人,另一种是刚开始写的人。我的看法是,无论从道德和法律上来讲,他们都没什么问题啊。
现在的“校园文学”可谓是花样众多,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一些人对“校园文学”市场经营和文学内涵上有着旁观甚至鄙视的态度。而你所创作的“校园文学”是纯粹出于对文学的敬意还是有市场的运作想赚一些钱呢?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从前有个小孩,帮邻居修修自行车糊口,平时就玩玩玩具兵。结果,后来他改到大街上玩了,好多人路过,觉得他很有意思,还给他钱。后来别的小孩看了,也拿着玩具(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上大街了,其中有的是觉得家里玩太闷的,有的是冲着钱去的。至于最早那个小孩,他还是这样,只不过不用修自行车了。
何员外,真名龚文俊,男,1981年11月出生,身高一米七左右,圆脸,微胖。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上海理工大学2002届电厂热能工程本科毕业,工科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