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推进课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整体回顾故事内容,梳理并分享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的历程,发现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
  2.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字背后映射的社会现实。聚焦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思辨变化中愛丽丝的成长,体会荒诞文学中的智慧。
  3.延伸补充,积累阅读同类型文本的方法,激发阅读荒诞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学背后映射的社会现实。聚焦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思辨变化中爱丽丝的成长,体会荒诞文学中的智慧。
  教学流程:
  一、借助思维导图,整体回顾
  1.游戏导入:谁来了?(借助口头语猜猜看)
  (1)哦,天哪!哦,天哪!我要迟到了!
  (2)砍掉他们的头!
  (3)每件事都有寓意,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2.回顾情节。之前我们上了导读课,两周来大家按计划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这节课咱们就来交流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发现与思考。老师翻看了大家绘制的阅读记录单和思维导图。发现有的同学结合目录,有的同学结合故事情节,有的同学围绕主人公,还有许多同学以书中漫游的场景为线索,梳理了故事内容。那咱们就请一组同学来分享,帮助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二、交流分享,发现“荒诞”
  1.交流印象。
  感谢他们的分享,让我们跟着爱丽丝又一次进入到奇境中进行了一场漫游之旅。整个漫游历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荒唐、诡异、奇怪、奇特、有趣、新奇……)
  2.补充序诗。
  就像大家感受到的那样,你们读出了作者的心声,他在序诗中就这样写道:(出示)
  你们吵着要听故事,
  三张嘴的要求无人能挡。
  霸道的老大毫不含糊,
  发出指令:“快快开讲。”
  老二的口气温柔许多,
  希望“故事尽量荒唐”。
  3.再现“荒诞”。
  书中哪些内容让大家觉得十分荒唐呢?让我们进入共学环节。
  (1)先自己翻书,找一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为单位,聚焦一方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体会到的“荒唐”。
  共学提示:
  感谢你们用这么丰富的分享,带领着我们走进荒唐的故事当中。读完这本书,荒唐已不仅仅是你们的感受,更是你们读出来的一个个奇特的人物、新奇的场景、精妙的情节、幽默的表达和有趣的形式。其实除了朗读、表演,还有许多人把爱丽丝搬上舞台,甚至是拍成电影。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读完卡罗尔的童话,再对比咱们以前读过的一些童话,比如安徒生的童话,你有哪些发现?(生自由回答。师出示。)
  奇妙的故事步步展开,
  几乎耗尽所有的想象,
  讲故事的人略感疲惫,
  下一个故事下次再讲,
  “现在就是下一次!”
  快乐的听众缠住不放。
  小结:作者自己也说,正是这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板书:大胆的想象)打造了一个充满荒唐谐趣的奇境世界。难怪《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认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推到了最高水平” 。(板书:荒诞)
  三、“荒诞”背后,思辨成长
  1.梳理变化。
  卡罗尔的作品仅仅是荒诞好玩吗?咱们再来聚焦这场漫游,聚焦这场漫游的主人公爱丽丝,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她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喝药水,一会儿吃蛋糕,一系列看似荒诞的变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咱们来一探究竟。(出示表1,生填写。)
  小结: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在尝试中不断探索,寻找规律,积累经验,从而变成自己的能力,最终战胜看似强大的敌人。这荒诞的情节背后,还有作者深刻的思考,(板书:深刻的思考)或许,作者也想借爱丽丝的漫游之旅鼓励我们每一位小读者,在人生的奇境中,要像爱丽丝一样,不断成长,收获自我。
  2.现实象征。
  卡罗尔笔下的这些奇幻的场景、地点、人物等,在现实生活中又象征着什么?卡罗尔在文章中曾这样表达:他“试图探索新的童话创作路子”。卡罗尔童话的幻想成分比安徒生童话浓重许多倍,利用当代科学成果和当代人的思维方式,让童话奇境紧紧联系现实生活,使童话带上些象征意味。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还提到了卡罗尔不仅让爱丽丝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而且将当时船上的几个人也都编进了故事当中。利德尔姐妹中的大姐洛瑞娜(Lorina)变成了小鹦鹉(Lory),小妹伊迪丝变成了小鹰(Fagiet),他本人则变成了一只渡渡鸟(Dodo)。后世学者认为,红心王后可能象征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有可能是玛格丽特王后。再大胆地猜测一下,其他人物情节等可能象征什么?(生自由发言猜测)
  小结:大家课后可以查找资料,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其实所有的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刚才你们提到的这些人物形象、故事场景,还是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都有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原来这奇境与现实的联系如此密切。(板书:现实)
  四、拓展延伸,创作奇境
  有人评价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支撑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一根柱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一部老少皆宜百读不厌的作品,它早已跳出儿童文学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会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出示受“爱丽丝”影响的系列作品及创作:自1865年出版以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衍生产物涉及绘画、音乐、戏剧、服饰、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游戏等诸多领域。对奇幻小说《绿野仙踪》《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龙猫》等具有直接启发意义。)
  总结:或许当你进入奥兹王国那个奇幻的世界,进入纳尼亚那个冒险的世界,进入霍格伍茨那个魔法的世界,进入龙猫那个自然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你们也能发现你的、他的、大家的影子。将来的阅读中,我们还会有很多的机会与这样的荒诞文学相遇,到那时,希望同学们在享受阅读的快感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澎湃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一、“看不见学生”的老师  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第20个年头,我发现了我的一个致命弱点:我常常看不见我的学生。  是的,就是“看不见”!  这班学生我教了四年多,每天至少要上一节语文课,但是如果你让我说说他们每一个人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大部分时候,我的脑子里是空的。  我有许多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方法,这些方法十分有效,我从来不担心他们考不好,也从来不担心我的课没有人听,但是,很多时候我“看不见”
教材解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童年多彩的生活”,围绕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以激发学生对童年趣味生活的珍惜和喜爱。从课后习题的设计和课文学习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篇课文是怎样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展开学习的,并为习作做好铺垫:《牛和鹅》是从几个具体的动词体会我们对鹅的恐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要求写一写印象深刻的经历;《陀螺》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把印象深刻的
【教材分析】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人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雨后玩水的快乐。识字、写字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通过设立知识窗、朗读厅,创设学习情境,朗读和体验人物动作,引导学生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各自的特点。  【设计思路】  课前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要表达的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名篇中的精品。北京于松建老师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本课,可以说不落窠臼,回味无穷。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带领学生破译小小说的文本密码,设计了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小小说的教学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量体裁衣,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从教材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执教者
工作第四年,我参加了区级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特色课堂邀请赛活动,有幸公开执教《坐井观天》一课。  教学活动很顺利,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课堂情景。但在朗读时,几个学生总把“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误读成“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我一遍一遍地纠正,但还是有学生读错,这让我很着急,一下子就出了很多汗,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慌:一定是学生对文本了解还不够透彻。  我定了定神,随即卷起书当望远镜看教室,学生也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  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
近期,在书橱中翻到一本2006年第22期《读者》杂志。看到王小音的一篇文章《野村教画》。读完后,深有感触。  野村,日本著名画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几乎年年参加日本东京油画大展,得过很多奖项。文中她教作者的侄女朵朵画画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借鉴,值得学习。  一、不教而教的智慧  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太太,如何教孩子画画呢?作者每次问侄女这个问题时,朵朵总是认真
2013年的秋天,梁琳来我的工作室挂职。见到她,我劈头就问:“你们学校的那棵老银杏怎样了?”谁知话音未落,她的眼圈就红了。  我前后三次去过梁琳的学校,那时,她还在钱塘小学教书。每次去,梁琳一定陪我看那棵老银杏。她知道我喜欢树,尤其是上了年岁的树。我跟她说起过,老树都有灵气。用心抚一抚,或者抱一抱,人的心就会静下来。  第三次去,梁琳告诉我,老银杏病了,怕是不久于人世了。说着,她哽咽起来。  我默
时间会让一切染上神秘色彩吧?要不,童话为什么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那时候”这些词开头呢?我童年时候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也应该神秘,并值得期待吧。因此,和孩子们说话,常以“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为开头。  教室讲台上经常有一支支完好无损的铅笔,却从来找不到失主。于是,我說:“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会做一样手工——竹管铅笔套。铅笔用得只剩一小段,手已经没有办法握住它,依然舍不得丢。怎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认为,“纸的背面”就是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本领。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