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基础教育同样要面临和接受挑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在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国际上把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育首先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必须从现代教学观出发,用培养创新思维的教材和教法,并运用好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新颖性和感受性。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观察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是求异思维。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知识面窄,让他们产生求异思维是不大容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观察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综合,是寻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把由求圆面积转化为求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二份,运动画移动割补成近似长方形,如果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简单的图形—长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随着求知难点的突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倍增,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使主动探索新知过程继续向深度拓展。如让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思考圆还能不能剪拼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带的圆纸片进行剪拼,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个别学生还能拼成三角形,并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独立思维活动,借助于直观动画图形的提示,学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了认知水平。经过点拨,学生又找出了三种推导过程。结果学生们发现:不论将圆将圆剪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所得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一致的S=πr2。通过引导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和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为灵活地使用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变式训练的方式有许多,一题多变就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式。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想象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培养其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如教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在综合练习中,设计这样一个交互性课件进行练习: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湖水,蓝天上有白云飞鸟;湖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6名少先队员,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划船的2名,另有坐船的4名;湖水的远处有5只白鹅,近处有3只白鸭;岸上有杨柳6棵,白杨4棵。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图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编成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列式解答。学生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在电脑里输入:求船里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白鹅、鸭子的总只数;白鹅、鸭子的相差几只;杨柳、白杨总棵数和杨柳、白杨的相差棵数等各式加减法应用题10多道。由于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自由选择条件,独立思考问题,不仅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合理运用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云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现代教学论坛》2003年第一期
王景英《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第二版)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
扬明霞《合理运用CAI改进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四期
丁钢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宗玉华《诱发创造意识 培养创造思维》 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10期第19页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国际上把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育首先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必须从现代教学观出发,用培养创新思维的教材和教法,并运用好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新颖性和感受性。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观察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是求异思维。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知识面窄,让他们产生求异思维是不大容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观察材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综合,是寻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把由求圆面积转化为求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二份,运动画移动割补成近似长方形,如果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简单的图形—长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随着求知难点的突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倍增,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使主动探索新知过程继续向深度拓展。如让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思考圆还能不能剪拼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带的圆纸片进行剪拼,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个别学生还能拼成三角形,并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独立思维活动,借助于直观动画图形的提示,学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了认知水平。经过点拨,学生又找出了三种推导过程。结果学生们发现:不论将圆将圆剪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所得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一致的S=πr2。通过引导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更扎实地理解和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为灵活地使用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变式训练的方式有许多,一题多变就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式。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想象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培养其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如教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在综合练习中,设计这样一个交互性课件进行练习: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湖水,蓝天上有白云飞鸟;湖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6名少先队员,其中男生4名,女生2名,划船的2名,另有坐船的4名;湖水的远处有5只白鹅,近处有3只白鸭;岸上有杨柳6棵,白杨4棵。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图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编成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列式解答。学生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在电脑里输入:求船里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白鹅、鸭子的总只数;白鹅、鸭子的相差几只;杨柳、白杨总棵数和杨柳、白杨的相差棵数等各式加减法应用题10多道。由于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自由选择条件,独立思考问题,不仅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合理运用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云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现代教学论坛》2003年第一期
王景英《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第二版)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
扬明霞《合理运用CAI改进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四期
丁钢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宗玉华《诱发创造意识 培养创造思维》 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10期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