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练我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200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谈到他的出神入化的写作境界时,说:是小说写我,不是我写小说。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像狗一样在他身后叫唤着。这种写作状态很有意味,实际上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因而“饱尝大权在握的幸福”。
  这一境界和状态使我想到古人的一句话:“文武同道”,进一步我则联想到太极拳的境界。先前有拳家认为应是“拳练我”,不是我练拳(比如祝大彤先生),另有不少拳家提出“被動练拳”的概念,我想就此“拳练我”及“被动练拳”谈点体悟。
  所谓“拳练我”、“被动练拳”是改变习惯性思维与动作顺序,将“我为先”、“我练拳”放在后面,把拳的要求、要旨放在首要位置,不要主观武断、臆测自主、偏执己见,不要由习惯思维、动作方式所支配而丢了太极拳的灵髓神魂。“拳练我”并非“不要我”、排斥我,“被动练拳”也并非完全不要主动。而是我与拳辩证统一,主动与被动和谐一致,此二者相依相存,相转相换。
  “拳练我”的要素是对拳的特性、本质的认识与尊重。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心意导行、天人合一、阴阳相济、动静互寓、开合互含、虚实互转、正反相合、上下相照、左右相随、前后相和,以及腰脊主宰、丹田核心、脐轮转圈、丹田磨气、呼吸配合、气运四梢、循经合脉、内气游走、返观内听、自净其意等。尽管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实质上不外乎上述十余条,条条互融互通。按上述要求来练我之思维与习惯,则必定行之小效、中效、大效,只按平日的思维习惯与动作方式去“我练拳”则必颠倒迷惑形成少效、微效、无效。
  “被动练拳”比“拳练我”更深一层,拳者处于静中我动、动中我静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张扬,不狂狷,不嚣张,不骚动,不浮躁,不心焦,不意乱,心态平和,心地宁静,动作沉稳,呼吸顺畅,如海不求扬波自扬波,云不求翻滚自游走,非常自然自在。试想,云与海,它们有扬波翻滚的意愿和追求吗?没有,但它们的确可以掀天揭浪,可以翻腾滚动,原因何在?被风而动!
  举一个式子说明。比如我们练简式“白鹤亮翅”,在明确这个式子“四转”(肩肘胯膝)的基本要求后,欲体现“拳练我”、“被动练拳”,就得在过渡中转换,跟步抱内劲,旋腕而转胯,拔腰而展翅,松沉而亮翅,一气而贯穿。在这一流程中,从心法言脐轮转圈、丹田磨气、腰脊主宰、心意统摄,待十分熟练后,则这些全趋于“无”,在无为中有为、无意中用意,气血与经脉、神经都得到了训练,这便是“拳练我”、“被动练拳”。其精髓神魂,其意趣味道,非进入境界者不可言喻。 (编辑/刘 强)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贴身近打在实战格斗中是较为高深的一项技能,它首先需要顽强的斗志、冷静的判断和快速反应,同时,还需要扎实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例如,当矮个与高个相遇时,矮个必须以近身
3月17日上午10时,河南省太极拳协会监事陈茂林祭祖暨武术传承仪式在温县陈家沟太极祖祠举行。太极名家陈小星、陈沛林、陈立法等太极拳界知名人士与陈茂林门下弟子及众多亲朋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是最新的试行法.“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分析”提出了“随圈”的概念,用现代科技来定义得分标准.随圈需要用触摸屏,传感器阵列是另一种选择.太
说到太极拳的运动损伤,膝盖损伤问题确实存在。造成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虽然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大多数论述都重点强调膝关节不歪扭、不过脚尖,练拳时需要多留心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