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翻译的真实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实再现原作艺术意境是衡量文学译品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本文从文学翻译的细节真实、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三个方面,阐述文学翻译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 翻译 真实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是否真实地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是衡量文学创作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文学创作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也就是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生活细节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这种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还应该用艺术的方式予以表现。因此,文学创作的其实性就表现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是否真实地再现作为一定社会生活之映象的原作艺术意境,是衡量文学译品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文学译品也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生活的细节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这种艺术形象也应该用艺术的方式予以表现。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再去创造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一般来说,已经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之中。文学翻译家只要把原作中包含的艺术形象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行了。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家也有自己的困难:他和原作者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又使用不同的语言。他对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未必那样熟悉。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就表现为细节真实、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一 细节真实
  
  细节真实,在文学翻译中就是指译文中的生活映象的细节和原作中的生活映象的细节是同一的东西。文学翻译首先需要真实地再现原作中包含的生活映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译文中的生活映象在细节上,必须和原作中的生活映象一致。不然,译文同原作相比,就会面目全非。而要想达到细节真实,在翻译艺术中,就必须遵守同一律。所谓同一律就是,译文中所表达的形象内容与逻辑内容和原作中所表达的形象内容和逻辑内容,必须同一。
  就形象内容而言,同一律要求译文中包含的生活情境、人物形象及其情感,同原作中所包含的,是同一生活情境、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不得有所增减或歪曲,但不排除对原作形象内容的艺术引伸。就逻辑内容而言,同一律要求译文中所表达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同原作中所表达的是同一概念、判断和推理,但又不排除其逻辑引伸和语用学引伸。
  例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时,说了下面一段话:
  “…and 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before 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Pride and Prejudice)(译文)。
  王科一翻译为“……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伊丽莎白的口吻在译文中和原文中一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达到了同一的效果。
  她的母亲班内特太太是个愚昧浅薄的女人,她听说女儿的未婚夫达西一年有一万镑的收入,便欣喜苦狂地说:“My dearest child”,she cried,“I can think of nothing else! Ten thousand a year, and very likely more!’Tis as good as a lord!”(Pride and Prejudice)。
  王科一翻译为,母亲大声叫道:“我的心肝,这可是做梦也投合想到的好事!—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多!简直阔得像个皇亲国戚!”译文和原文一样,把她那虚荣浮夸的性格揭露无遗。
  又如:英国著名儿童作家斯蒂文森在《宝岛》(Treasure Island)中有这样一段话:And soon over the whole surface of the marsh,a great clond of birds hung screaming and circling in the air.有人把这段话译为:“很快就有黑压压的一大群鸟在沼泽上空惊叫着,盘旋着。”译文以“黑压压”译原文中的“cloud”,两者所反映的画面相同。
  同一作品中还有这样一段话:At last I came right down upon the borders of the clearing.The western end was already steeped in moonlighe,the rest and the blockhouse itself still lay in a black shadow,chequered with long,silvery streaks of light.有人把这段话译为:“我终于走到林间空地的边缘上。西端已经浸在月光中,其余的地方和木寨仍然浸在一片黑暗的阴影中,一缕缕的银色光线投在上面,形成一幅标影斑驳的图案。”译文以“树影斑驳的图案”翻译“chequered”,两者反映的画面相同,较好地遵守了同一律的原则。
  当然,翻译艺术中的同一律并不排除对原作形象内容的艺术引伸。如:“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Witter Bynner译为,“You may see the tears now bright on her cheek, But not the man she so bitterly loves.”,此处将“恨”引伸为“爱”,译出了原诗的精髓。
  
  二 社会真实
  
  社会真实,在文学翻译中就是指译文中的生活映象所揭示的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同原作中的生活映象所揭示的是同一的东西,而且,译文中所反映的内容同原文中所反映的,也是同一的东西。艺术要求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现象中揭示本质。因此,文学译品不仅要再现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的细节,而且要通过这种细节来揭示原作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不揭示这种社会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就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的翻译,也就谈不上文学译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了。有时,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画面只是一幅风景画,似乎没有多少社会内容。其实,这里仍然有一个社会真实的问题。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我们除了揭示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外,还要如实地再现原作者作为社会人和艺术家的面貌,也即原作的风格。
  例如: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许渊冲译为:“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Shut in the palace twenty years.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h!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何满子”是中国唐代的歌曲,而“天鹅的绝唱”却是西方文化中的典故。以“天鹅的绝唱”译“何满子”,就使作品中包含的生活画面失去了其固有的历史具体性(历史色彩和民族色彩)。
  又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唐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辽西不但代表丈夫,而且代表战场。我们可以看看几个人的译文。
  Fletcher的译文:“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Bynner的译文:“Drive the orioles away,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Camp,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许渊冲的译文:“Drive ot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Far off on the frontier.”
  从第一种译文中,已经看不出唐代连年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被抹上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第二种译文是客观主义的译文,因为外国读者不可能懂得Liaoxi(辽西)的寓意。在这方面,第三种译文远胜于第一种和第二种译文。
  
  三 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在文学翻译中就是指译文要能以艺术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生活映象和原作者的面貌。从内容方面来说,艺术真实就是指在完美的语言形式中体现出来的巧妙的艺术构思;从形式方面来说,艺术真实就是指足以体现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的完美语言形式。艺术真实就是用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中本质的东西,艺术真实总是与生活真实密不可分: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真实则是艺术真实的源泉。在翻译艺术中,生活真实表观为细节真实和社会真实的统一。为了在译文中达到艺术真实,必须遵守一些客观法则。第一,译者必须按照原作的描绘,以整个灵魂,以全部感官,去洞察生活。他必须看见,听见,嗅到,触摸到,感觉到原作中所反映的生活,决不能违反生活真实;第二,译者必须善于用准确、明了、有色彩、有声响的字眼,把这一画面描绘下来。一句话,达到艺术真实的唯一道路,就是艺术创造。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就是:感受——再现。与此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竭尽复制原作语言形式之能事。这条道路只能把译者引向歧途。
  李白《越女词》:“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Obata译为:“The water of the Mirror Lake,Is clear like moon.The girl of Eeh-Chi,Has a face white as snow.Her silvery image,Trembles in the silyvery ripple”。其中“新妆荡新波”一联复制得虽巧,但却违反生活真实,因而也谈不上艺术真实。因为中国古代女儿家的新妆,多为鲜艳颜色,它在水中的映象决非银色。
  孟浩然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涌梧桐。”有人译为:“Delicate cloud s dim the milky way,Drizzling rain drops from the Wutung trees.”译者的确费了很大心思去复制原作,为了复制原诗中的双声叠韵,译音也采用了头韵,但译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却是不真实的,因为疏雨并不是从梧桐树上滴下来的,而是滴到梧桐树上的。
  真正洞察生活细致入微的文学译品,往往能使我们对原作有更深入的理解,使我们觉得译文仿佛比原作更像原作。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探林,复照青苔上。”Jenyns译为,“An empty hill,and no one in sight.But I hear the echo of voices. The slanting sun at evening penetrates the deep wood,And shines reflected on the blue lichens.”原来“人语响”者,人语之回声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ynner译为:“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译文第一联没有点出月光,先疑后悟,使我们对原作有了新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熊敏、范祥涛:《重释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 贾文渊、贾令仪:《文学翻译标准中的“雅”及遵循原则》,《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2期。
  [3] 苗红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科教探索》,200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朱家科,男,1957—,湖北宜昌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例1图1是一张5×5的方格纸,甲、乙两人轮流在图1中的方格里涂色,要求每人每次只能涂一个方格或若干个方格组成的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当然每一个方格只允许涂一次,不可重复地
期刊
本文认为所谓体标记的动词后“了”不是一些更高的如时态短语(IP)或体短语(AspP)的功能性投射,相反却是深深地内嵌在汉语句子结构之中。更特别的是“了”即使在现代汉语中也
俗话说:“积肥如积粮”,“春天肥满坑,秋后粮满仓。”肥料能给农作物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并可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但这并不是说肥多了粮食就会收得多,还要看肥
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娱乐化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严肃文学作品缺乏知音的状况也难见改观。就语文教学来说,经典诗文广泛下放到中小学课本中,这虽然可以增加语文科目的厚度、
在区域布局上 ,今年西部地区的任务是 ,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机 ,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要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抓 ,加快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生产力的竞争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表现为对全球范围内信息和资源的集聚程度和配置能力。“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重大变
偶然看到《文学自由谈》上的两篇文章,十分兴奋。一篇是李美皆的《两生花:丁玲与波伏瓦》,刊登在第三期,一篇是圣童的《也说丁玲与波伏瓦》,刊登 Occasionally see the “fr
河南省印制电路二届年会、洛阳市印制电路技术交流会于83年5月5日至8日在洛阳市召开。33个单位的5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传达了82年6月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第二届年
“一不亏心,二不亏本”的提出1989年年底,时任开明出版社社务委员会主任的叶至善先生,在认真听取了开明出版社年终工作汇报以后,针对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和经营方针以及成立一年
内初班学生在语言方面具有特殊性,他们从来没学过汉语,却要和汉族学生一样学习同样的教材,统一参加中考考试,要想学好各门学科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如何提高内初班学生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