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古诗词解读的指导策略

来源 :黑龙江教育·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e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体现了祖先的智慧和才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初中生对古诗词的解读不够透彻,无法掌握诗词的精髓,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其语言精致优美,意蕴深远,反映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古人的精神境界。为了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更高水平,了解初中生的兴趣偏好,并高度重视发展学生解读古诗词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解读指导策略
   预习是影响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准备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深入研读古诗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再次走进文本,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发布适合学生预习的内容之前,教师必须仔细阅读诗文。
   首先,裸读古诗。教师应该像一个普通读者一样阅读课文,一字一句地读出自己的理解,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给出自己的理解。
   其次,找到理解文本的基础[1]。例如,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教师研读完毕后推测学生可能对“左迁”和“子规”这两个词的理解有困难,对“杨花”“子规”的象征意义理解不透,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愁心寄与明月”。通过查阅资料,教师先确定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解读诗词。
   (二)预习内容效果检查。通常,在开始学习新的古诗词前两天,教师应该使用适当的思维练习来引导学生预习,以便学生可以按时完成预习。教师应该及时进行预习检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例如,古诗《峨眉山月歌》的预习内容安排如下:
   1.朗诵诗词,翻译文本。
   2.根据解读,在下面的括号中注明诗人的行踪。
   诗人以峨眉山为起点,穿越( )、清溪、( ),到达了渝州,并逐步向读者展示了沿途的风光。
   3.分析诗词中的关键字“入”和“流”的效果。
   4.这首诗词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几个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都是正确的,这表明学生基本上读懂了这首诗;如果回答得不理想,说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二、课中解读指导策略
   (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首先,首次朗读诗词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读出每个字词。诗词中许多汉字含义复杂,不同的发音具有不同的含义,并且会影响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将“ 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恶”理解为“坏的”,朗读时读成:娇儿恶/卧踏里裂,对这句话理解成:娇惯儿子不好,睡觉的时候被子都踢破了。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恶卧”的意思是“不好的睡姿”,朗读时应该按照“娇儿/恶卧/踏里裂”的节奏来读。
   其次,边朗读边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代入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例如,在重读《行路难》第2部分时,学生可以自行阅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这个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人朗读时的状态,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李白,在脑海中创造图像,并用口述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是如何从焦虑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变得斗志昂扬的[2]。如,李白独自坐于桌前,凝视着玉盘中的自己,举起酒杯,心中怅然若失。小酌一口美酒,立刻亢奋起来,一股热血涌上心头,只见他欲拔剑出鞘,但最终还是收了回去,心中不禁想起:当年的我也是那么意气风发,就算困难重重,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通过边读边想象,学生会发现他们可以进入作者内心,对诗词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深入探究,体会诗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加深他们对诗词中的情感、道德和美的理解。通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诗词探究:题目、意象、背景材料、生活经历。例如,从题目出发分析诗词是常用的诗词探究手法,题目是理解诗人情感的第一把钥匙。掌握一定诗词知识的初中生应该先从揣摩诗词题目入手,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一些作品的题目可以直接表达出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其中的“送”字就可以看出该作品是一首送别诗[3],“白雪”这个词表达出送别的主要场景。分析这两个字词就可以深入理解作者送别武判官时的依依不舍。还有一些诗词的题目直接表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例如,《赠从弟》,表面上是赞美松树、柏树的挺拔坚韧,实际上这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部分情感,结合题目就可知道诗人想表达的深层次情感是鼓励堂弟保持初心、坚韧不拔。可见,诗词题目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深入品味诗词情感的有效手段。
   (三)对比阅读,掌握诗法
   古诗词具有一种内在美,体现在对比、衬托、虚与实的结合、隐喻与拟人化等多种写作手法中。例如,在杜甫的《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中的“深”表面含义是植被处于茂盛生长状态,体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但在这里是想表达战争的残酷,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原本繁华的都市人口稀少,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4]。字面含义与深层含义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强烈情感。如果不深入了解字面意思,就无法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掌握古诗词的表达形式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被忽略。通过比较,尤其是同类比较会更充分了解诗词作品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使学生对诗词表达方法有深刻的理解。
   三、课后解读指导策略
   初中生大部分課余时间都被家庭作业所占用,因此学生很少课后自己去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即使有些学生想读,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诗词作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与课本诗词相关的诗词作品,建议学生课外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南北朝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的典型特征,对类似的诗词作品《孔雀东南飞》进行课外阅读。这部叙事诗不仅情节生动曲折,而且体现了南北朝时期诗词作品的地域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帮他们有效地掌握《木兰诗》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诗词作品,从而对古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将不断积累诗词知识,扩大古诗词的阅读范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诗词解读能力。
   简言之,讲解古诗词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诗词学习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生正确解读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古诗词作品中,通过反复诵读、边读便想,身临其境地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双娣. 如何指导初中生欣赏古诗词[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1).
  [2]司秀兰.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的方案[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
  [3]张占杰.试论中学语文经典教材的教学解读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1).
  [4]罗光羽.品读诗词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2).
  课题项目:江苏省泰州市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基于初中生视角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解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tzghyb2020-030)
  ■ 编辑/李    莉
其他文献
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混沌”“一丈”等词语,了解其意思。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3.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盘古伟岸、神圣、勇于献身的人物形象,激发学
期刊
神话,是文学的先河,文化的起源。小学生学习文化自然要从源头学起。神话中那些神奇的幻想,较之其他文学更让他们着迷。作家严优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瑰宝,而人类个体的童年常常在迅速地经历和重复人类这一物种童年的精神历程,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疑问,常常与远古人类的话题和疑问相似,这是神话之所以对小朋友独具吸引力的原因。换句话说,今天我们通过讲述神话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比其他
期刊
哈尔滨市第六十四中学构建的“四维”校本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方式、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是落地“尊重生命、多元发展”办学理念和实现“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目标的有力支撑,在对课程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推进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进程。   一、构建艺体校本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体素养,“选课走班”的形式为“双新
期刊
摘 要:探究动态问题,妙用特殊思想。如果一个数学结论对一般情况成立,那么对于特殊值的情况必然成立。因此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就可以利用特殊值法,选择恰当的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来解决,这对烦琐问题的求解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特殊值在动态轨迹中的巧妙运用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素养;特殊值;归纳推理;动点问题     1.研究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学抽象
期刊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
期刊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6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把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关联的阅读方法,在不断丰富、深化阅读感受的过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西门豹的智慧。   2.通过圈画批注,运用重点词句品析的方法读懂课文,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思维。在自主阅读批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借助文中西门豹言行的描写
期刊
教学目标:   1.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稼、腾”等12个生字;会写“炎”等8个生字;理解“炙烤、滋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不指读的情况下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尝试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这个故事。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探寻古时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赞叹古代人类的智慧。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神话带给读者的神
期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教学时直接给出概念,再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应用概念,强化理解。这样教没有顾及到学生感受,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概念,很难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最近听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九单元“溶液的形成”一课,觉得“溶液”概念教学部分授课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斯、惨”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
期刊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