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眸如镜般深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面里,那些女孩安静地看着观众,明澈的瞳孔中没有哀伤,也没有欢乐;沉静的神情搭配着内敛的肢体造型,整个画廊都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精致幽静。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她们心中吟唱的空灵歌声,因为她们的眼眸,人们驻足于此。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一切,看透路人心中的无限怅怀。
  入夏,一个身着芭蕾舞裙的女孩形象悄然出现在里昂市的街头巷尾。她侧身背对观众,露出半个侧脸,眼眉低垂,亭亭如玉。随着她的出现,法国画家路易·特雷斯拉的油画展在此展开。
  “我可以花整整一天的时间来画女孩的眼神,如果眼神是空洞的,那么这幅画就没有意义了。”穿着白T恤、牛仔裤的特雷斯拉坐在树荫下,与笔者攀谈起来。
  “我喜欢用这种介于照片与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物,我希望人们在画廊里看我的作品时,不只是欣赏一幅画,而是在看一个人。”特雷斯拉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与观众的交流,他专注于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年轻女子深邃的眼神和细微的表情。在他的画里,找不到粗犷有力的表达、张力十足的神情与动作,但依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那种震慑力来自于他的内心:“画画对于我来说,是建造一个自我世界的方式,这些画中的人物构成了我世界的一部分。”
  比起居住在巴黎以畫画谋求财富和名气的艺术家,特雷斯拉实在是太低调了,他与雕塑家妻子隐居在法国中南部山中一个叫做欧布纳的小城里,每天潜心作画10多个小时。但简单的生活让他更有灵感,更能专心创作。他不爱社交,生来喜爱绘画。自12岁起,特雷斯拉就开始接触人物画,虽然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但对于美,他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深深沉迷于绘画的过程本身。
  对于爱写作的人来说,写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对于特雷斯拉来说,画的过程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在位于欧布纳青山绿水问的画室里,他可以尽情挥洒自己对于绘画的热情,“我作画时只会感受到快乐”。
  除了精神层面的愉悦,绘画为特雷斯拉带来的经济回报与他的付出却不成正比。在他40余年的绘画生涯里,有30年都过得相当艰难。那些岁月,画画只能给他带来微薄的收入。画壁画、教绘画课程、做摄影师,特雷斯拉做过各种兼职来挣钱贴补家用:“你看,我做的兼职也始终与绘画相关,我从没想过放弃作画。”他轻松地笑着说。
  而他笔下的女孩,从不展露笑容。有法国艺术评论认为,特雷斯拉笔下的女孩忧伤而脆弱,带着一种受伤之后的悲伤色彩。“不,我并不忧伤。”特雷斯拉解释说:“我只是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情感,我也希望这些画中人能用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目光,直面世界。”
  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特雷斯拉尝试过用各种方式刻画人物。他曾经一度模仿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创作风格,但那样的作品始终让他觉得与画中人有距离感。于是,近10年来,他仔细比对不同的画笔、颜料、画布的材料及作画时所呈现的细微差别,融入自己的绘画技巧,力求绘画更加精致与细腻。他甚至花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如何画出清澈深邃的目光。在他的画笔下,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越来越懂得如何表现人物的神韵,尤其是对眼神的精雕细琢,从而为笔下的人物赋予新的生命力。
  渐渐地,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特雷斯拉更希望这些人物是一面面美丽的镜子,让观众在她们的眼中看到自己。
  “这就是我与人交流的方式。”特雷斯拉说:“只需一幅画,不需要语言,人和人的交流就完成了,这种感觉很奇妙。”在他看来,这些画讲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在表达一种可以感染所有人的情感。他用绘画在自己、模特和观众中间,建立起了特殊的情感沟通纽带。每每有观众在他的作品前动容或喃喃自语,更为他增加了创作动力。
  “我希望自己80岁的时候,还可以每天不间断地画画。”保持创作的热情和渴望是特雷斯拉艺术生涯长久的根源。
  今年,他的绘画之路有了一个小转折,他通过社交网站找到了两个中国模特,开始迎接创作的新挑战。特雷斯拉从前的数百幅人物画模特几乎都是欧洲人,中国面孔对他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亚洲人的皮肤质感与欧洲人不一样,我需要用更丰富的颜色来呈现东方人的皮肤色彩和透明度,我也希望将来能去中国看一看。”
  在特雷斯拉的新作中,黑发黑瞳的中国女孩与黄发彩瞳的欧洲女孩,目光一样深邃沉静,东西方的融合自然完美。“我会一直画下去。”这正是特雷斯拉前行的方向。
  选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一花一世界”,这种话一般是我们想让人知道自己有多禅多风雅时说的。但现在他却变成了一个事实。你,大概会惊讶到连嘴巴张开了要闭上的规矩也会忘了的吧。都是克隆惹的。一只羊的一个细胞,竟能培育出另一只羊,这不就是“羊细胞”全息了一整只羊,一细胞一羊?那么,一花一世界,这“花”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细胞”,这“花”何尝不全息了这个世界。要克隆技术再发展下去,我们难道不能从这一朵花克隆出一个世界吗?要是这技术
那个深秋,大红高粱已经进场,谷垛也像山一样,林立在我那个日夜牵念的老村子中。村子坐落在大山脚下,绿树掩映,溪水环绕,可是近几年由于干旱,泉眼干涸了,溪水瘦得绳子一样,粗细不均,曲曲弯弯,艰难东行。我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故乡,一切都是熟悉又熟悉的,就像熟悉爸妈日常起居一样,温暖又平常。可是这次,我却总是用眼睛读出季节的凄凉,西风,荒草,落叶,南飞的大雁……也许是心情有别吧,这次回来,是为了更久
我是笑着,咧开了大嘴来笑,很多入围着我看,以为我是傻子,其实我不傻,我是幸福的笑,有许多人感觉不到幸福了,他们忙忙碌碌地穿梭于红尘俗世中,或为名困,或为情锁,或为利酷。而我什么也不想,只是顺其自然。我是捡了一毛的硬币,人家失而丢弃,我却如获意外巨财,心里乐而至喜,开怀大笑。我是醉着,步履踉跄,酒气扑鼻,很多人躲着我,生怕撞到他们身上。其实我没醉,心里清醒得很。有许多人感觉不到清醒了,他们糊涂着,日
手头有一个淡紫色封皮的印花本,轻轻翻开,纸页微微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这本儿是父亲年轻时的珍藏,我上小學五年级那年他才郑重其事地拿出来交给我使用。我不愿轻易在上面写什么,只因在那时看这个本儿太精致,随便用了可惜。想得难受的时候,才拿来摩挲几遍,亲近一番,然后又默默收起来。隔壁有位古稀老人常来家里坐坐,每次一跨进门槛,父亲便忙着端椅倒茶,有什么好吃的必先让他尝尝。父亲说,他是我们这一带的文化人,曾
史上最强帝王唐太宗曾经缔造了史上最强帝国,这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出身贫寒的马周,从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大唐的宰相,与唐太宗的赏识完全分不开。当然为了感念知遇之恩,马周也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奏章,要给后人留一个没有过错的唐太宗。打杂的马周,在唐太宗眼里是难得的天才贞观年间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但是这个苦命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刻苦读书,把儒家经典熟
黄昏把太阳最后的光亮倾倒在大地,城市一片红火,我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出发,避开喧嚣,去寻找沉寂。在一个城市寻找沉寂,类似在风暴之下,寻找一面湖泊的平静———这有多难,但我已经习惯了。我习惯站到一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默许,形同在岸边,等待一只渡船。一直相信,沉寂是神的声音。任何嘈杂,最终都融入无限浩瀚的沉寂。我常常怀疑我们现代人的听觉,受到了致命的损伤。一滴水落入大海,种子拱出土地,花蕾绽放,蝉与蛇脱
涧水很瘦,一匹水从崖上或石隙中滑了过去,跌落成凼成潭。崖壁上,水珠此起彼滴,苔藓,石菖蒲,绿盈盈的,一叠一叠地泛着清新。有的石菖蒲,根部一节节地隆起,一如趴在石壁上的蜈蚣,叶间已经长出了白色束状的花穗。涧水冲刷过的石壁,抑或碎石,光洁平整,大块的平面有几米见方,而拦住去路的却是一截一根的朽木,还有险峻的岩石。倘若到了山里丰水的季节,谷中涧水奔腾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耸峙的山,婉转的鸟语,以及满山的乔
老屋,五十余年前爷爷奶奶造的泥草房。三间主屋,两边是卧室,中间谓之“堂屋”,多待客和就餐用。主屋两边有厢房四间。老屋以麦秸为顶,层层苫上去,雨水顺麦秸秆下流,少有渗漏;屋顶每年修缮,经不得过多风吹雨打。墙体泥土掺了细碎麦秸而成,天长日久,外层历经打磨,坑坑点点无数。偶有蛇洞穿墙而过,洞口若鸡蛋大小。夏天一人在家,抬眼望去,一根粗布花腰带“簌簌”往墙里钻,定睛细看,原是条花蛇。老屋周庭垣墙,大半人高
有智者告誡:“想不开是苦,想得开是福。”“想不开是地狱,想得开是天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挫折接踵而至,人际失和、感情破裂、家庭冲突、事业受挫……很多人、很多事“一想就生气”,常常看到某个艺人想不开抑郁了,某个明星想不开跳楼自杀。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想不开呢?因为他们消极悲观,思维偏执,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世间最苦的事就是想不开。老百姓劝人常说一句话:“要想得开。”季羡林活了100多岁,他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