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综述:苍穹无极,北斗璀璨。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数十万人,在二十余年的研制中共同锻造了注重传承、密切配合、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北斗”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個团队的成功。”每一颗北斗星都有众多的“幕后英雄”,仅以卫星系统为例,总体设计、结构机械、热控制、综合电子、控制与推进、载荷等众多分系统,以及测试、总装等环节的北斗人,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助推着北斗迈出坚实而敏捷的步伐。
2021年2月26日起,“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开始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配置两种成像探测器,能够实现线阵推扫和面阵成像,对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开展精细观测。中分辨率相机具备自动曝光和遥控调节曝光功能,能够绘制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进行火星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探测。按照计划,“天问一号”将在今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三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两幅全色图像和一幅彩色图像。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卫星导航定位研究。1994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12年,北斗一二号系统建成,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在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的基础上,该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2035年,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一、经济角度设问
(一)随着“北斗十”和“十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以北斗等技术所提供的精准时空信息为核心服务要素的北斗系统,更多应用到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城中。北斗及其应用系统与物联网、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等领城的基础设施融合,并逐步成为信息化网络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而其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城的应用则更加广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北斗导航系统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何经济价值?
分析: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催生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改善人民生活,改变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自1994年北斗系统启动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国家卫星导航领城主管机构职能,对北斗系统建设、应用产业、国际合作实施归口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如今,北斗500余种核心科技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100%。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简要分析北斗系统建设过程是如何彰显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
分析:①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效、更科学。国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和推动北斗工程,举全国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制度的优势。
(三)
2021年2月26日起,“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开始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配置两种成像探测器,能够实现线阵推扫和面阵成像,对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开展精细观测。中分辨率相机具备自动曝光和遥控调节曝光功能,能够绘制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进行火星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探测。按照计划,“天问一号”将在今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三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两幅全色图像和一幅彩色图像。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卫星导航定位研究。1994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12年,北斗一二号系统建成,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在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的基础上,该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2035年,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一、经济角度设问
(一)随着“北斗十”和“十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以北斗等技术所提供的精准时空信息为核心服务要素的北斗系统,更多应用到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城中。北斗及其应用系统与物联网、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等领城的基础设施融合,并逐步成为信息化网络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而其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城的应用则更加广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北斗导航系统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何经济价值?
分析: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催生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改善人民生活,改变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自1994年北斗系统启动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国家卫星导航领城主管机构职能,对北斗系统建设、应用产业、国际合作实施归口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如今,北斗500余种核心科技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100%。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简要分析北斗系统建设过程是如何彰显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
分析:①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效、更科学。国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和推动北斗工程,举全国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制度的优势。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