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原生态人物绘:牧牛人,蜂农,摆渡人……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牛是洞庭人最古老的营生,牧民风雨无阻地赶牛上滩,困了躺草地,胀时拉野屎,闲时吼一声古老戏腔“天王盖地虎,大圣镇番妖”,一天时光就过去了;
  洞庭蜂农生产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他们却抛老别雏,四海为家,承受着生活和精神双重的苦;
  每个在洞庭湖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渡口故事。现今的摆渡人对未来十分迷茫:“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的,洞庭湖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鸭农是洞庭湖区著名的“游骑兵”,但现在鸭生意却走向衰落。鸭老板们感叹:“老人家告诫说,家有千财万物,莫喂扁嘴巴呷谷,后悔没听他们的”。
  对于史学家而言,洞庭湖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对于旅行者而言,洞庭湖是“神仙洞府”和“云梦泽”,而对于生活在洞庭湖边的人来说,洞庭湖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生存之本。牧牛人、蜂农、摆渡人、鸭农……他们其实都是洞庭湖水边的小人物,但正是他们,构成了最纯粹的洞庭湖,他们的生活就是洞庭的魂。
  洞庭牧牛人
  隐在乡间的“牛图腾”
  牛是洞庭湖人最崇拜的农耕图腾。洞庭湖区拥有广大的湿地,涨水为湖退水为洲,洲滩和堤坡上野草丰盛,是天然的牧场,牧牛和捕鱼一样,是洞庭人最古老的营生。
  我第一次拍摄洞庭牧牛人是在2007年夏天,到今年已经是第6年了。养牛是洞庭农家重要的副业,湖边草地多,放牛不费力而且成本低。但在益阳赫山区李家洲大堤上放牧的李爹告诉我,牛也不能养太多,洞庭湖每年一涨水,大部分草地就要被淹没,牛就会没草吃。他放的30几头牛只有4头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合伙的几户人家的,早晨5点左右把牛赶到洲堤上,傍晚6点左右赶回去,几家人轮流派人看牛,谁家有几头就看几天。
  关于能赚得多少钱的问题,李爹算了一笔账:小牛养到3至4岁就可以卖,每头大概8千元至9千元,母牛能生多少直接决定了能赚多少。他拿着本子感叹:“我跟老婆一人一个月只有20块钱低保,做得么子用?耕牛吃羊草,怎么吃得饱?”他转身指着远处堤坡上的牛崽子说:“我的低保在那里”。
  洞庭牧牛人一般以老头居多,暑假或者周末的时候,也能看到一些湖乡少年。牧牛人中很少有“堂客”(女性)。60岁的牧牛人唐东云笑着嘀咕:“放牛起早贪黑的,日晒雨淋,洲滩堤坡上无躲无藏,牧牛人跟野狗子一样,困了躺草地,胀时拉野屎,女人家怎么方便?”
  每年5月到11月,还有一个牛群“洲岛放畅期”——5月初把牛群赶到洲岛上,到冬季11月份再赶回来过冬,中间隔三差五划船去洲岛上看看就行。由于这个时间要上洲岛的牛太多,每到赶牛上洲岛的季节,牧牛人们都会团结一致,一起动手赶牛。2013年5月,我拍到了赶牛的壮观景象:4个伙计把近百头牛一起赶往湖中洲岛:牧牛人一边划船一边吆喝,牛群踏出湖水千层浪,湖面生动得不次于央视直播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洞庭蜂农
  追赶花期的人
  每到春天,洞庭腹地的沅江、南县等地,金黄色的油菜花铺满了乡野。这个时候,许多外地蜂农便接踵而至——因为他们是“洞庭花开即来,洞庭花谢即走”,所以当地人将他们称为“洞庭蜂农”。
  今年60岁的陈卫星是江苏省盐城人,从事养蜂30多年,今年3月中旬他带着儿子、儿媳和女婿来到南县,用700元的价钱,将南茅公路旁的一栋民居租了2个月开始养蜂,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5年来洞庭湖区放蜂了。
  尽管生产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是蜂农却需要抛老别雏,四海为家,承受着生活与精神双重的苦。为什么来洞庭湖?陈卫星说一是洞庭湖区花好,蜜源植被面积大,而且花期长;二是这里的人好打交道,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户不了解蜜蜂,认为蜜蜂是啃花瓣吃花蕊的,不准养蜂人放蜂,有的还施放农药威胁养蜂人搬迁,有的准放,但要收取高额的“民间地皮税”。
  陈卫星的蜂王浆卖100元一斤,蜂蜜卖10元一斤,每次在洞庭湖采蜜都能够售卖完。但养蜂风险大,陈卫星最害怕阴雨绵绵的天气,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特别在花开季节遇到寒流,蜂蜜产量就会非常低。
  除了自然因素的风险之外,现在的蜜源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花源越来越少。他说前几年春天洞庭湖区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紫云英,湖南人称作“燕子花”或者“红花草”,那是蜜蜂的最爱,现在却很少很少了,“现在市场上假蜂蜜也多,那些用蔗糖或工业麦芽糖做的假蜂蜜只有3元左右一斤的成本,他们一杀价,蜂农蜂蜜就卖不起价。”
  在南县八百弓乡,我遇到了来自郴州市宜章县农村的李诗华和李桂华,他们的破破烂烂的“家”就在大堤上,孤零零的很显眼——人住的棚房前放着100多个风箱,一看就知道是走南闯北的职业蜂农。48岁的李诗华说,他们每年都会先到洞庭湖区放蜂采蜜,然后去追赶河南、山西、陕西的槐花花期,冬季还要去温度高的南方繁殖蜜蜂,数十年如一日。
  在我6年多拍摄蜂农的过程中,也没少吃蜜蜂的苦:在洞庭湖最大的内陆岛赤山岛拍摄蜂农时,我拍摄中一时激动,动作大了些,鼻子贴近面罩时被蜜蜂蜇了——蜜蜂最不喜欢人的汗味,对农药的气味也很排斥,遇到这些情况它会把脾气发在蜂农和路人的身上。当时的蜂老板丁玉春说,他也经常会被蜜蜂蜇伤,从来没有用过什么药。过了一会,他看我实在受不了,就推荐一个秘方:邻居家有一个正在哺乳期的女人,向她讨些乳汁搽在鼻子上——农村妇女很热情,欣然同意,看到我狼狈不堪的样子,还咯咯地笑了半天……
  洞庭摆渡人
  每个洞庭人都有自己的渡口故事
  桥是洞庭湖区的重要建筑,目前洞庭湖区重要省道都已搭建起了大桥,但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腹地,由于境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渡口依旧是交通的关键词。
  分布在益阳、常德的洞庭湖中型渡口有100多个,还有一些属于乡镇管理的小渡口,密布在河汊和洲岛之间。渡口与渡船承载着乡民们的聚散离合,用“每个洞庭人都有自己的渡口故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2013年3月23日,我来到了沅江南洞庭共华镇黄土垉村渡口进行拍摄。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渡,经营者是父子俩,父亲李长贵65岁,儿子李正春39岁。李长贵于1983年从益阳市张家塞乡迁到这里后就开始从事摆渡事业,儿子李正春初中毕业后也跟着上了船。我请他们父子合影时,李正春显得很别扭,下来悄悄告诉我:“冒同父亲照过相,从小就怕他。”
  2012年11月,由于沅江发生了“10·5撞船事故”,所以一直到现在船只渡口管理都很严格。渡船出发后,一直开到15公里外的终点永胜湖渡口,中间只固定停靠一个小码头,不能随便停靠上下人。
  李正春跟父亲上船20多年了,特别想去外面看看,但又父命难违。李正春的儿子李嘉宾今年11岁,最近老是跟他吵着要到外面读书,说现在乡里的学校没有什么同学了。李正春教育孩子:“别挑学校,发狠读书就好,成绩不好将来只能跟我驾船。”孩子则小声地反驳:“我不驾船,就是不驾。”
  渡船船票是每人3元,摩托车和搬运的大物件2元。李长贵说是今年起才涨价了1元,实在揭不开锅了。“村里年轻一点都出去打工了,船客越来越少,一天船费只搞得一百多块钱,还要烧几十块钱油,不知这生意还能做多久,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的,洞庭湖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
  经营终点永胜湖渡口的是48岁的桂向荣和47岁的桂中荣兄弟俩。他们父亲从60年代开始在这里摆渡,一辈子经营着这个渡口。3月的洞庭湖春风带雨,充满寒意,桂中荣主动叫船客躲到他的驾驶舱里。
  两地渡船来回摆渡都只能在自己这方收船费,自己的船在对方码头接的客,船费都是由对方收,这是经过多年的磨合约定俗成的协议。桂中荣开船显得特别认真,“我们一家人开船都还冒出过事,湖里小筏子多,碰了别人不得了。”
  码头上,一个叫凯哥的乡民准备搭渔民的渔船回家,桂向荣赶忙上去说政府有规定渔船不要载客,凯哥说是顺风船,两人吵了起来。码头的值守干部张正云出面劝告:这是规定,大家都要遵守。凯哥则反驳:“出了一个事故,你们才这么搞的,形式主义”……
  洞庭养鸭人
  扛个棚子闯洞庭
  洞庭湖地域开阔,适合水禽养殖,鸭农则是当时湖区里叱咤风云的一门职业。当时的养鸭专业户被戏称为“游骑兵”——因为麻鸭长年放养在湖里,以食鲜活鱼虾、贝类、田螺等为主食,鸭农四处为家,哪里野生饲料充足就在哪里架棚居住,吃完了就迁移新地方。民间有俗语如“扛个棚就敢闯洞庭”、“洞庭湖的鸭子——没人管”,说的都是鸭农的自由生活。
  颇为遗憾的是,当2012年4月笔者开始关注和记录洞庭鸭农时,因为环境破坏,洞庭湖已经没有“游骑兵”了,取而代之的都是购买饲料养鸭子的。问到“游骑兵”时,有鸭农们颇为诧异地反问我:“你觉得现在的洞庭湖哪里还能找到那么多野生饲料?”
  南县八百弓乡庆华村的鸭农肖志国和牛波俩伙计,去年合伙投资50多万元,饲养了一万多只鸭子。两兄弟请了3个帮工:66岁的高德喜有30多年养鸭的经验,曾经就是肩扛鸭棚在洞庭湖四处为家的专业鸭农,他以1000元月薪的身价被雇佣——高德喜说自己跟鸭子一样,一日两餐都是吃老板的;68岁的张正初和老婆一起接受招纳,他每天帮老板捡蛋赶鸭,老婆则负责为大家买菜洗衣和做饭,近几年老婆一直腰痛,没去过医院,“不晓得么子病”。
  肖志国每天早晨5点半就和帮工一同起床,先去鸭舍捡蛋、过秤,再一起赶鸭子下湖,“投了几十万,心里没得底,比在建筑工地上打工还辛苦”。每到周末,肖志国和牛波都会坐在一起算着账:“最近鸭子每天产蛋900多斤,但平均一天的人工、饲料和其他费用差不多4000元,每天要亏几百元。”牛波则说家里有老人家告诫他,家有千财万物,莫喂扁嘴巴呷谷,“后悔没听他们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以Michael Lewis的词块教学法为指导理论,采用Nattinger 和DeCarrico的词块分类法作为写作效果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对100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词块教学,旨在证明使用词块教学法之后,相较于对照班,实验班使用词块数量以及写作成绩均有提高。  【关键词】词块;词块教学法;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李玉婷,甘肃省张掖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 的到来,我们开始将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我们不光满足于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堂传授,还要将M0OC、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新型的教学形式融合到教育教学当中来,最大限度的实现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慕课;蓝墨云班课  【作者简介】郭晶,程荣,王琳琳,黑龙江东方学院。  【基金项目】 1.201
【摘要】为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笔者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初中英语小组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组不合理,课堂失控小组、学习的内容不清楚、成员分工不明确、不懂得合作的技巧;第三部分重点指出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合理设计学习任务、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明确主要的角色分工、训练合作技
曾经这座城市的名字与“东都”、“繁华”和“中国第二大城市”联系在一起。4000余年的建城史,1529年的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西蒙兹教授称这里是“古代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但是,由于地处中原,这“世界圣都”的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伤痕,在历史上它因为战火洗礼而屡遭劫难。    在洛阳采访期间,一位老学者对笔者说:“其实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洛阳风俗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领域的变革提供了巨大助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革新。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应运而生,教育信息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互联网 教育”浪潮席卷而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丰富,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受众数量多、一对一互动、个性化服务等特点在新媒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
2009年9月5日上午,福建省连江县花坞村的黄伯正在田里干活,突然间,一只褐红色大飞蛾闯进了他的视野——起初飞蛾还在低空盘旋,慢慢地越飞越低,最后竟一个跟头栽进草丛,再也飞不起来了。  黄伯赶紧过去将飞蛾捡起来,尽管在花坞村生活了几十年,但他从来没见过这种“大家伙”:飞蛾的翼展足有20多厘米,比成人的手掌还要长,光是它头上的羽状触须,每根就要比鸡、鸭的羽毛大得多。“这会不会是中国最大的蛾子?”黄伯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特别注重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以应对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内容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主要园地,不仅需要注重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便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本文对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人文素养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据古代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入蜀三道”除峡江道之外,还有金牛道和阴平道,其中,阴平道是“用兵者不可不识”的天险。这条古道因为途中的重要枢纽阴平(今甘肃文县)而得名。  阴平古道以甘肃天水为起点,经甘肃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并在文县分出两条路,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至碧口入川,进入青川县境后到达平武;另一条则是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后入川,直达平武。  虽是入川要道,但当笔者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国际化交流的频繁,我国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交流的交流工具,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需要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我国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学需要通过信息化环境,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教育整合和创新。本文根据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为深刻,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驱动教学模式的变革,英语口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英语口语教学实效的取得需要丰富的口语训练材料支持,需要有效的教学点评指导,更需要学生口语的有效练习与表达,而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上述支持。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探讨,在论述口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