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火箭大多是化学燃料火箭,未来还会有哪些新型燃料为火箭提供动力?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箭推进技术一直是制约人类探索太空的瓶颈,现在的火箭大多是化学燃料火箭,火箭的燃烧效率和运载能力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发采用新型推进技术的火箭,如电推进火箭、离子推进火箭、核推进火箭、太阳帆等。
  (回答者:郑永春)
  如果把思维打开,运用我们的科学幻想,在更遥远的未来,火箭推进还能有哪些方式呢?在许多科幻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人们利用虫洞来实现星际穿越,利用反重力和星际之间的引力等作为火箭的动力。
  (回答者:凌晨)
  
其他文献
西北野戰军指挥员彭德怀(左二)、习仲勋(左三)等在青化砭战场前沿阵地上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疯狂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一举消灭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及陕甘宁边区部队。陕北解放区军民在撤退中寻找歼敌机会,连续取得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的三战三捷,以伤亡2200余人的代价,歼敌1.4万余人。陕北三战三捷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变全局被动为局部主动,极大地挫损了敌人
右边一个钩子,中间一个点,多像诱饵;左边金字旁,表示这个钩子是用“金”——人的欲望做的。  鱼在暗处,人在明处;诱饵在明处,鱼钩在暗处。一端是美味、佳肴,一端是圈套、陷阱。  看似水面很平静,其实水下却暗藏着一场小小的战争,不是鱼战胜人,就是人战胜鱼。  有时人看不见鱼,鱼都藏哪儿去了?有时鱼却看见了人,人正躲在鱼钩、鱼竿后面。  有时明明看见鱼在鱼漂下来回游动,急忙起竿,却不见鱼上钩,而诱饵却不
我的个子很矮。每一个生日,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姐琳达都会在墙上量好身高,并且画上一条黑线。我的黑线总是在琳达的下面,琳达经常嘲笑我是一个侏儒,说我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我们8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又在墙上画了黑线。我只有43英寸高,而琳达却已经有45英寸了。琳达又嘲笑我,她说她已经有了男朋友,那是一个名叫昂内尔的男同学,他非常英俊,琳达说再过几年她就会和昂内尔约会。她还说像我这样长不大的女孩是不会有男
她为什么一遍遍重复?  不难看出,小薇一遍遍的重复是典型的强迫心理的表现。实际上,所谓“强迫心理”很多人都会有。比如,我们会担心煤气没关好要去检查—下,觉得手不干净多洗两遍……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这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检查好了,做完了,也便安心了。并且,这种适度的担心所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它促使我们把事情做得更稳妥,更完善。  但是,对于小薇来讲,这种一遍遍的重复似乎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以至于陷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前的七八年间,军内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接二连三。这里有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1959年庐山会议及其后的揭批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斗争,1960年底批判谭政和1965年底批判罗瑞卿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错误处理了大批军队领导干部,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使军队建设受到极大干扰。  一  1958年反“教条主义”斗争,在当年5月底至7月底持续近两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搜集,研究了船只的15000多个样本后,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出地球海底的第一张电子地图,揭示了深海盆地远比之前预想的更加复杂。而上一张完整的地球海底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手绘的。  最新绘制的这张地图提供了世界上海洋深度的新见解——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0%左右,这也揭示了它是如何受到气候改变的影响。至关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海底并不
说了这么多信息安全的宏观概念和入侵案例,想必大家一定很期待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网络攻击,接下来,我们介绍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哪些密码风险大?a  ●使用默认的账号和密码。比如一般的家用路由器的默认用户名和密码都是admin,若用户不更改的话,攻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路由器的权限,做进一步的破坏工作。  ●使用单一的数字或者字母作为密码,现在使用工具软件可以在几秒内破解该
我们从新闻里听到某座大桥突然断裂,或者某高楼意外倒塌的不幸事件时有发生。其实,很多类似建筑物坍塌的重大事故,都是由某个不为人察觉的细节缺失所造成。比如,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座钢架桥突然塌了,事故发生在交通高峰时段,当时有大量的小汽车和大货车停留在桥面上,所以许多汽车连同车内的司机和乘客都掉进了密西西比河。事故最终导致上百人受伤,十多人失去了生命。事后调查发现:是因桥体某微小的金属部件无法承受重荷导致
贝聿铭(1917年生),美籍华裔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安藤忠雄(1941年生),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是目前特有影响力、极为活跃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那是山里的一座寺庙。少年贝聿铭陪同重病在身的母亲于此静养,没有玩伴,百无聊赖,四周沉寂得可怕。只是,天快要亮的时候,会听到一种嘎吱嘎吱的
2004年3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原第一书记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段君毅以94岁高龄,离开了他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北京,离别了他挚爱的北京市干部群众。全市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书记的深深爱戴和深切悼念。  3月11日下午,市委派我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段君毅家吊唁。在市委大院南侧6号院段君毅家里,大厅已布置了一个肃穆而简朴的灵堂。李长春在段君毅的遗像前三鞠躬并肃立长久后,眼含着泪水慰问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