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聿铭(1917年生),美籍华裔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安藤忠雄(1941年生),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是目前特有影响力、极为活跃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那是山里的一座寺庙。少年贝聿铭陪同重病在身的母亲于此静养,没有玩伴,百无聊赖,四周沉寂得可怕。只是,天快要亮的时候,会听到一种嘎吱嘎吱的古怪响声,那是一只只春笋破土拔节时发出的声音。这之后不久,母亲的生命之旅走到了尽头。年仅13岁的贝聿铭立于床前,眼泪汪汪地聆听她最后的嘱咐:“要照顾好弟妹,做他们的好榜样。”
又过了几年,从香港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见识了另外一种新奇:正在建造的国际饭店一天天往上“冒”,越“长”越高。他感到很有意思,甚至不可思议,心想:今后当个建筑师,造这么高的楼,也许挺不错的吧。
可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早就替他“规划”好了前程,希望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贝聿铭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要过的理想生活。1935年8月,他自个儿拿主意,远渡重洋,到美国学建筑,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贝聿铭的建筑事业起步于纽约。他领导一个由75名设计师和建筑师组成的小组,为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工作。12年之后,也就是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接设计既具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他做的一些项目很受工薪阶层欢迎,并因此被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1961年,贝聿铭承接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建造项目,迎来了自己建筑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作品广受赞誉,被称作贝聿铭“沉思几何学”的早期样板。他则说自己通过这个项目,“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这同时也标志着他的设计主题转向了巨型公共建筑物。
自此以后,贝聿铭佳作连连,很快便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他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成为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他主持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改造工程,特别是他别具匠心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外形,当时虽饱受争议和怀疑,但后来却更进一步成就了他的美名。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自称是一个“西方建筑师”,但又坦承:“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他为故国设计的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同样风格独特、声名远扬,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选择考究与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不愧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安藤忠雄:从拳击手成为建筑高手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寒,成绩也不咋样,名次都是从后面数起来比较快。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其实是老街生活中的市井。起初他学过一阵木匠手艺,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后来,他又迷上了拳击运动,并在17岁念高二那年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当时他的“战绩”还算不错,比赛通常都是胜七败三。不过,在观摩了一位明星同行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人家那般境界,便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抉择。
高中毕业后,安藤忠雄以打工的方式开始了工作。此时他还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只是隐约意识到自己对制作东西感兴趣,很喜欢书院、茶室、数寄屋等日本的传统老建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份室内设计工作,几经努力拿到了第一笔设计费,跨出了崭新的一步。
当工作视野逐渐扩大时,安藤忠雄也曾考虑过进大学建筑系读书,但家里生活仍不宽裕,他只好放弃了这个念想,决心从头摸索着自学。一开始,他先潜入无法就读的大学,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随后,又到处收集、购买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趁打工的午休时间边啃着面包边读书。有时候,还跑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上设计学的夜校,间或也接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琐碎繁杂的工作。
安藤忠雄(1941年生),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是目前特有影响力、极为活跃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那是山里的一座寺庙。少年贝聿铭陪同重病在身的母亲于此静养,没有玩伴,百无聊赖,四周沉寂得可怕。只是,天快要亮的时候,会听到一种嘎吱嘎吱的古怪响声,那是一只只春笋破土拔节时发出的声音。这之后不久,母亲的生命之旅走到了尽头。年仅13岁的贝聿铭立于床前,眼泪汪汪地聆听她最后的嘱咐:“要照顾好弟妹,做他们的好榜样。”
又过了几年,从香港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见识了另外一种新奇:正在建造的国际饭店一天天往上“冒”,越“长”越高。他感到很有意思,甚至不可思议,心想:今后当个建筑师,造这么高的楼,也许挺不错的吧。
可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早就替他“规划”好了前程,希望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贝聿铭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要过的理想生活。1935年8月,他自个儿拿主意,远渡重洋,到美国学建筑,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贝聿铭的建筑事业起步于纽约。他领导一个由75名设计师和建筑师组成的小组,为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工作。12年之后,也就是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接设计既具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他做的一些项目很受工薪阶层欢迎,并因此被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1961年,贝聿铭承接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建造项目,迎来了自己建筑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作品广受赞誉,被称作贝聿铭“沉思几何学”的早期样板。他则说自己通过这个项目,“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这同时也标志着他的设计主题转向了巨型公共建筑物。
自此以后,贝聿铭佳作连连,很快便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他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成为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他主持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改造工程,特别是他别具匠心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外形,当时虽饱受争议和怀疑,但后来却更进一步成就了他的美名。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自称是一个“西方建筑师”,但又坦承:“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他为故国设计的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同样风格独特、声名远扬,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选择考究与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不愧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安藤忠雄:从拳击手成为建筑高手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寒,成绩也不咋样,名次都是从后面数起来比较快。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其实是老街生活中的市井。起初他学过一阵木匠手艺,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后来,他又迷上了拳击运动,并在17岁念高二那年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当时他的“战绩”还算不错,比赛通常都是胜七败三。不过,在观摩了一位明星同行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人家那般境界,便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抉择。
高中毕业后,安藤忠雄以打工的方式开始了工作。此时他还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只是隐约意识到自己对制作东西感兴趣,很喜欢书院、茶室、数寄屋等日本的传统老建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份室内设计工作,几经努力拿到了第一笔设计费,跨出了崭新的一步。
当工作视野逐渐扩大时,安藤忠雄也曾考虑过进大学建筑系读书,但家里生活仍不宽裕,他只好放弃了这个念想,决心从头摸索着自学。一开始,他先潜入无法就读的大学,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随后,又到处收集、购买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趁打工的午休时间边啃着面包边读书。有时候,还跑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上设计学的夜校,间或也接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琐碎繁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