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教学的需求。其中,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成为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体育课堂手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方面的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下去,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堂 “手机”现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标准逐渐提高,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接受体育教育活动。但是随着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学生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与方式,提高了其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体育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逐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安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重视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探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
  在大多数高校教学活动中,虽然在体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是学生在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高校体育课堂学生玩手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为了和朋友或者同学聊天,或者是为了玩手机游戏,手机不离手,即使在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养成了随时浏览网页的习惯;相对于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学生更愿意用手机进行交流或者玩游戏;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听音乐、看视频娱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导致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原因
  (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的目标不符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学校则是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一些有效的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相对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材选择及课程目标制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大多数希望体育教学能够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其学习的出发点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加之体育教学的理论内容相对枯燥,直接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差,体育课堂“手机”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
  在实践教学中,深入分析导致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原因发现,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高校在聘请教学质量督导后,各院系分别设立独立的教学督导组,督导成员通常会定期进行突击检查,以抽查结果考察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忽略了考察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形象,对于体育课堂“手机”现象不够重视,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体育教学组织不当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组织不当的影响,导致体育课堂“手机”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很多时候,体育教师坚持终身体育的原则进行教育,积极探究如何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及创新性,却忽略了体育课堂组织的重要性,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快速提高。
  三、解决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性
  为了有效地改善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强化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性,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强化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性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在充分了解体育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及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及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消除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及全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极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其可以专心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愿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放下手机认真的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近几年高校体育课堂手机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高效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体育练习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体育教学要确保学生在安全、积极的氛围中参与体育教学活动,逐渐提高自身的体育知识素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必须重视高校体育课堂中的手机问题,并合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赵春元.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反思[J].科技信息.2010,(16):265-266.
  [2] 李英豪.论分组教学在高校体育课堂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5,36(11):153-154.
  [3] 王晖.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人际交往缺失的社会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52-54.
  [4] 王宽,李西彩.论高校体育课堂心理氛围的优化[J].价值工程.2011,30(34):250-251.
  [5] 柏祖刚.营造高校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若干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2):72-73.
其他文献
摘 要 跳远项目是田径运动中一项重要的项目,这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消耗运动员大量的磷酸原。为了取得较好的运动水平需要科学的训练、安排合理地比赛周期、搭配合理的营养相结合。合理膳食搭配的介入,才能保证在良好的状态下完成高强度的训练与比赛,消除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然而我国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矿物质和水的补充
期刊
摘 要 随着原始宗教思想和灵魂观念的产生,埋葬死者和祭祀死者等一些列问题,便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古希腊人为逝者者举办葬礼竞技会是很常见的,而且也是最早的。比如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用了一卷的文字,详细描述了阿基里斯为其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举办葬礼竞技会。  关键词 古希腊 葬礼 竞技赛会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2  古代希
摘 要 体育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90后大学生是群众体育的主力军。本文从家庭、大学体育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对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对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素养 90后大学生 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2  所谓体育素养,是指个体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通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也是不断改革创新。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新形式,对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我国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对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分析,发现其所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定向运动 价值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
摘 要 为了了解一般中小城市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素,选取高级中学为研究区域,针对年龄在16-19岁高中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从而为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学生 锻炼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160名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摘 要 体育专业学生不同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除了每天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外,还要学习相应专业的文化课。,所以他们的营养素的摄入就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供应运动的需要外还要满足生长发育和学习的供给。本文分析了体育专业学生膳食不科学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训练 膳食 均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摘 要 大量的运动心理研究表明,运动活动中观测出来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和性别是不同的,过去的研究表示刻板是在社会过程中的自我内化。该研究证明了性别在竞技运动中的不同,仅仅注重在内化的解释,并没有完全能够理解刻板印象在这个领域的影响。本文运用主流心理学两个方法,讨论了他们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性:⑴情景法,考虑在环境中仅仅存在的刻板印象对个体足够产生的影响。⑵刻板印象内容的方法,建议关于特殊群体的刻板印
摘 要 为了了解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10所中学共1000名学生与5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回收981份,有效问卷963份,教师问卷回收49份,有效问卷45份,结果表明: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从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