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的夜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雨的夜是最适合静坐的。
  真正的静坐,可以让心灵无以丝毫的承受,极度的慵懒,极致的松软,甚至于躯体分离。这样的坐,比任何花样的运动都有益健康。
  可是,我已好久不曾静坐。也许暑热来袭猛烈,也许琐事纷扰,致使不能庄重的静坐。前几日,与一位心理专家聊天,他说,灵魂得不到妥帖的安放,甚至近乎静止的放松,身心的大厦就会倾斜,甚至坍塌。无论时光怎样的匆匆,放慢脚步仍然是一件不可漠视的大事。
  无论烧烤还是蒸煮模式,固然难耐,可我觉得,这从不是上苍对生灵的伤害。因为,它是季节的标签,四季的支点。所以才有了春的温暖,冬的寒冷。倘若没有苦夏,另外的季节是多么的单调,多么的没有味道。
  青年时代,外出采访归来,口干舌燥,炎热异常,只恨空调降温太过缓慢而不给力。为什么不能把最低温度设置为零度呢?当步入岁月深处,调至26度,有时还觉得凉,索性设置为28度。即便如此,吹的时间长了也有不适之感,便手持芭蕉叶扇子,扇出来的风儿别样的爽,凉而不蚀。
  午夜的钟声就要响起。雨帘越发的厚重。开元路\新兴路已经封顶的楼群,透过雨帘望去,只是一片错落无致的墨影,矗立在半天空微丝不动。大雨过后可以降温,但雨中的温度不能立刻回落,室内湿热到了极致。
  雨,我期待了许久。它的降落,扫除了迁徙已久的热旱。被干旱拦截成长的生灵们,又迎来了一次得以鲜活的机遇。雨,没有风的纷扰,静静地落下。打开窗子,一丝凉意而入。此刻,竟意外的感到,雨声是有旋律的。这旋律,回荡在田野,回荡在都市,也回荡在这极美的雨夜。钟表的指针不知疲倦,安抚着每一个刻度,就这样分分秒秒拉长了人生的旅程。對生灵而言,这雨夜,标志着一个萎蔫的时段就要结束,一个生机的时段就要来到。
  雨声,可以唤醒一种呆痴,也可以安抚一个躁动的灵魂。仰俯间,已经静坐了一个时辰。返回厅子,喝了一大口碧螺春,竟然有些苦涩。这来自赣南的绿茶,异常的清香和喜欢,在杯中苏醒,在杯中萌动,最终在杯底沉静下来,把自己的一切给于喜爱饮茶的人。
  午夜已过,建设大街上稀稀落落的车辆,穿越厚重的雨帘,驶向雨的深处。一根根刚刚立起的路灯,没有丝毫倦意,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光明。那些繁华与衰败,声张与静默,幽黄色的灯光总会作出恰如其分的诠释。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玻璃刚脆而易碎,枣木粗糙而敦厚。雨夜虽然深了,可距离黎明却近了。我们能从雨夜中打捞出狡黠与诡秘,也可享受到华美的颂词,湿润与鲜活。
  雨声渐次稀落,车流渐次稠密。因为时空靠近了黎明。此刻,虽有了睡意,却支离破碎。睡着了,雨的旋律依然动听,雨后鲜活的画面,竟浮现在眼前。其实,这种亦睡亦醒,也真是一种大美,而常人却不愿接受。此刻,我忽然想到,所有的努力,都会抵达希望,而非幻想。即便期待已久的夜雨,彻底清除了所有跋涉的痕迹,而肯于跋涉的人们,灵魂却永不乏支点。
  生灵的萎蔫,一种病态。其实不然,那是上苍通过炙烤与蒸煮的方式,对它们历练的自身反应。这场中雨过后,它们会依旧生机盎然。人们说,一场大雨过后就会凉快些。而这场雨过后,反而变本加厉的热。物极必反,又一场雨又要抵达。再者,明日数伏,所以,蒸煮的模式刚刚开启,这出奇的热,也就是一种常态了。
  过分的期待,是一种失态。过多的焦灼,是一种失礼。我们何曾宽恕过心灵深处的执念?我们之所以觉得累,那一定是日子失去了常态,步履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这常态就是规律,规律不可颠覆。那些潮湿,宽厚,鲁莽的风,终将蜕变为云朵和雨水,助力万物成长。田野里的伤口,也将被一场湿润一针一线的缝合与修复。
  雨夜,不只是黑暗与雨帘,有雨声不可颠覆的旋律,还有雨帘背后的思维。你进入梦乡,放下了夜雨的柔软与多情。你醒着,一定会透过厚厚的雨帘,看到一个清新而生机的世界。
  选自“中国作家网”
其他文献
阳光沿着一级一级的条石街往上爬,野草见缝插针地找寻它的天堂,西沱古镇的碑铭就静静卧在街口。它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有原因的,早在秦汉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川盐销楚”,西沱就成为川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至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已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又是“巴州之西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繁华了它,也厚重了它。古镇实在是古旧的,如果不花些功夫探寻,它很容易就隐藏
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被讨厌”。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另外一条广为人知的人生座右铭———“做自己”———成为空中楼阁。于是众人皆是,我亦是;众人皆非,我亦非。近日阅读一本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作者之一岸见一郎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信徒,封面上写着一段短短的话语:“所谓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阿德勒学派相信所有人生的
一朋友在微信上发了一张照片,是他上小学的女儿写的《浪淘沙令》。风吹花落尽,溪水淙淙。杨柳随望千秋。不知何人思乡情,玉笛宛(婉)转。书香散满堂,明月当空。可惜知音皆天涯,此恨谁知。其中有一个错别字,下阙还少了一句,但这份“此恨谁知”由一个小孩用弯弯扭扭的笔触写来,不禁让人心里一动。孩子写词的这一天,她一人在家,妈妈外出有事,爸爸加班去了,好朋友也去外地读书了。原来,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是如此饱满。我们总
午间,走上旧金山的9路巴士,所坐的位置正对后门,繁忙时段,上上下下的乘客目不暇接。属于市立公交系统的巴士,每一辆均有两道门———如買车票,须从靠近司机的前门进;如持卡而不必付现款,可走后门。绝大多数逃票者也走后门,原因是:尽管按照巴士司机工会和资方的合约,司机不负责抓逃票的,但揩公交即纳税人的油的人总有点心虚。我数了,有逃票嫌疑的八名,其中一位维持大义凛然的姿态。开始时我注意的是一个个乘客的脸孔,
没有人想到,一个年轻的日本和尚,竟然碾压无数大牌设计师,获得2018年亚洲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从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一件产品,只是一个帮扶平台,但它却在4789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让全世界为之点赞。和尚的名字叫松岛靖,早稻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在奈良安养寺做了主持。2013年,一则新闻打破了松岛靖平静的生活。新闻里说,一对年轻母子因为缺少食物,被饿死在家中,这让松岛靖内心受到强烈
糊(阴平声)饼,是种省时省力的饭食。面中有菜,菜中有面,还有统摄味蕾的盐,热乎乎,一面黄脆,一面暄软,全家人就着素茶淡水,围桌而食,谈笑风生,简单,但并不单调。在我的家乡,糊饼是“打”出来的。快晌午时,东邻隔墙问西邻:“她婶子,今儿吃什么呀?”那边显然还低头忙着什么,本很愉悦的声音被下巴颏挡了一下,头音艮艮的,“真想不出做什么好,要不,打张糊饼。有早起新掠的榆钱儿。”打糊饼,要两种主料,一是粗细适
灰条,常叫“灰灰菜”,它在我心里留有深深的印迹。灰灰菜命旺,村院前后,田间荒野,见地就长,且一缕春风吹来,迎春花还在梦中,它就顶寒破土而出了。绿的芽儿却披着灰纱,在冷清的春雪里,哥拉着弟,姐陪着妹,遍地为家,很快长成灰绿的草,翠嫩的叶能碰出泪来。每年冬走春来,正当青黄不接时,盼春草的牛羊就往灰灰菜上扑。人哪舍得让牛羊抢先吃了,便与牛羊抢采抢吃,很快抢到了最鲜嫩的灰灰菜。灰灰菜是春的恩赐,一篮灰灰菜
在昆明闹市一隅难得的幽静里饮茶。一只弹叩有金石之声的紫陶杯,浅斟着名为“月光白”的普洱,汤色碧绿中透着柔黄,明澈清透,仿佛山林投向闹市的一瞥凝睇;它口感温润,回甘萦绕,香气初时飘飘渺渺似蜜香,继之则像清远的果香或是淡雅之花香……香气随着冲泡次数发生微妙的变化,似月轮光华的强柔随日子更迭而渐变。为我们泡茶的是一位美国人,三十多岁年纪。头发微卷,瘦长白皙的脸上和谐布局着深目高鼻红唇,颇为帅气。他泡茶,
說到书房,最值得一写的便是我的案头了。它只是乱,如果不乱也就不是我的案头了。每个月请阿姨来收拾家,我总是要告诉她一声,我的案头不许动,我的这个不许动,我的那个不许动,我自己会收拾的。那个阿姨就会笑,但除了案头别的地方她还是会细细擦拭。如果说,可以工作的地方都叫案头的话,那我的一个案头在书房,那个案子可真大,两个钢木结构的大案子拼起来,上边可以并排睡四个人,但如果认真作起大画它还是小。还有一个案头在
天寒地冻,看见麻雀在光溜溜的树枝上叽叽喳喳,跳上跳下,忍不住心生恻隐。喜欢它们在寒风中顽强的生命力,可是多少也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担心。我喜欢叫麻雀“小不点”。麻雀这种小生灵,入詩多,入画也不少,深得文人墨客之喜爱。宋人崔白有一幅《寒雀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寒雀图》画面古朴,设色淡雅,画上有一棵古树,一群麻雀在冬天的秃树上争斗打闹,老树虬枝,古朴苍劲,那群麻雀在这株老树上跳上跃下,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