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ap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最基础的素质之一,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计算机类学生虽然是属于理工学科,但是加强计算机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计算机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类;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体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学科及其教学具有鲜明的理工学科特点,计算机技术也是典型的自然科学技术。人们普遍认为,人文和自然科学技术是两个对立的学科。自然科学技术强调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实用,而人文强调人本主义的关注,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似乎很难在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教学环节中强调两者和达到两个目标。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通常意义上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就是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人文知识,包括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2)人文思想,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教育和培养的可能,提出了教育和培养的要求和任务。
  二、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不仅是理工科学生,几乎所有专业(即使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T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协作,发动力量、拓宽途径,通过主动教育、自主体验、集体活动、个体关怀等多种途径,让人文素质的培养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1)通过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专题讲座、专家论坛、文化作品赏析、文化技能培训等课程,提升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完善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建立网络、期刊等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平台,开展多彩的人文活动和社团活动、人文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自主体验,加强人文素质养成。
  (3)通过人文关怀,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并可能自觉地将自己所得到的关怀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4)通过贯彻在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自然科学技术类课程、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体现人文素质培养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目前大学中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和学时非常有限,非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而且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比,更受到学生的重视。把握好在这些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和渗透人文思想的机会,会更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三、计算机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
  (一)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已是不可小觑的了。最简单地,人们将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正发生转变。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不离家照样能办事。一部分人可以由原来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网上洽谈生意、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式更灵活。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帮助人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使得原本用人工需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解决的复杂的计算,用计算机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便于验证各种科学的假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作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必然涉及到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等等。必然涉厦到人文领域,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形象地表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受到人文精神的制约,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计算机类学生的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从计算机类学生自身来讲,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计算機类学生作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他们首先是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自己生活的意义,影响着他们对待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的一系列态度和精神。如:能否丰富向己的精神世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否在技术工作中发挥团队精神,能否放眼未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等等。因此,他们的工作都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活动一样,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深深地蕴涵着科技工作者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许多很多计算机类的工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理想的极大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   3.从计算机类学生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来讲。加强人文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同时包含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否则是难以适应时代所耍求的适应性、开拓性和复合性知识结构的。一般说来。人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就越广,计算机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人文素养和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不仅能提高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学好科技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科学技术领域探索与创新,促进科技的进步。许多科学研究在达到一定深度而走投无路的时候,缺乏的主要是思维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必然会阻碍研究的深入,甚至走向邪路。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几点反思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思辨的、全面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料中,应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列为第一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对信息正确的认识观,培养学生查找和辩别优劣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健康的成长。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因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四)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设人文网络文化氛围
  信息技术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还要求我们以人文主义的眼光审视工作的方方面面,用人文主义的热情把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媒体等亲和在一起,构建一个为学生着想、为教师着想,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教师教学管理需要的网络环境。让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网络文化熏陶我们的学生,使之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尊重、责任、关怀等人文精神。
  利用大学非人文素质课程,如自然科学技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机会,贯彻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渗透人文思想,为实施人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根本的推动力来自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因此,融合既是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需要全社会给以高度重视,更需要得到教育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教师的一致认同,综合协调,切实推进。加强计算机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南征,苏宁宁.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J].林区教学.2011(09)
  [2]黄敏毅,段仁燕.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0(01)
  [3]王贵锋,徐忠杰.浅议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現代企业教育.2011(16)
  [4]班忠玉.人文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5]梁喜凤,孙卫红,张竞.加强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6]柳倩华.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01)
  [7]褚结,黄欣佳.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市场实用型人才,化学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适应社会及市场的不断变化,化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号:G718.5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化学课堂应更加注重社会工业的实效性
期刊
研究背景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为肿瘤、牙周病、根尖周炎症等原因,可能造成牙槽骨无法自行修复的大范围缺损。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修复公认的金标准[1,2],但自体骨来源有限,可能需
【摘要】文化有着世界性的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五四时期,虽然中国文学家对于日本文学存在一些误读,但是,日本的文学也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自然主义,本文主要以周作人、鲁迅、郁达夫的角度阐述了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学;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影响  中国分类号:I2  文化
期刊
【摘要】:《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中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础操作技能。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今后护生的实习和工作有重要影响。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不再是医生的助手,而是临床工作中的合作者。因此,护士必须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如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提高护生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素质;护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海洋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新课标也着重强调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科教学必须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施国情教育的作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以正面教育感染学生,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地理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鲜活的乡土地理素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国情教育氛围,培养和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具
期刊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地创新思路,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在众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高职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这种方法更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与激励作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信心,同时对基础会计实训的效果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
期刊
摘要:成人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继续教育开展,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变革,极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接下来,本文将详细论述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G724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