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文“博弈”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yu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两套试题的作文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任务指令”。因此,许多学校都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备考训练重点。
  但是,当今年作文命题材料出现漫画时,有人认为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复习倡导者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原因有二:其一,作文试题彰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德育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从作文的考查功能看,今年的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指向性一以贯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不同的是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已;其二,今年全国一卷的漫画作文,漫画本身也是“材料”,只不过它是以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讽刺性,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要求考试能够透过画面思考其背后的寓意或者主题,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定位与以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考生针对漫画中反映的现实问题,从“就事论事”到“就事说理”,也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致,所不同的就是材料为漫画而非文字,“任务指令”由“明示”改为“暗含”。
  笔者个人认为本作文题确实在框架内落实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地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这一核心指导思想。虽然命题形式发生变化,但是考查目标和能力要求并未改变。这就实现了今年高考题“保持稳定”的整体目标。
  二、试题解读
  面对2016年全国1卷出现的漫画作文,只要我们认真读图,认真阅读作文要求,就会发现,这样的作文形式是传统的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延续与创新。漫画作文在高考中并不鲜见,恢复高考以来,在全国试卷中曾出现多次。
  漫画类材料作文,其实,只要把握了漫画的正确的、核心的寓意,作文的观点也就迎刃而“立”了。但是,漫画的寓意并不容易把握。根据漫画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漫画的几个方法:
  首先,由于漫画运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现实,那就需要在漫画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从而读懂漫画。
  其次,由于漫画往往与设定人物有关,那就需要读者把握人物的外在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并且透过现象,把握人物的特点。
  再次,由于漫画“笔法简单”,线条单一,往往只是事物或人物轮廓的勾画,那就更需要读者还原线条背后丰富的意蕴。
  最后,由于漫画往往对现实往往充满了讽刺或批判。那就需要读者善于把握漫画所讽刺、批判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剖析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2016语文高考全国Ⅰ卷中的这幅漫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视角进行审题构思:
  第一,该漫画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是由两个人物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过的痕迹;另一个孩子拿着55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部分正好相反,第一个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个孩子拿着61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的痕迹。其中,四个分数、两个唇印、两个巴掌印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考生首先把握。
  第二,该漫画的每一个部分的两个孩子之间,其实也形成了某种对比。即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第二个孩子的55分,第一个孩子的98分与第二个孩子的61分之间,也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比关系。该漫画的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两部分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98分之间,第二个孩子的55分与61分之间,形成了某种纵向的对比。
  三、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其隐含的意思是文体不限,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照该文体的形式规范进行写作。所谓材料的内容,就是漫画本身的外在表现,即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材料的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在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本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第二次考了61分,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对于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第二次考了98分,家长和孩子不开心的原因是成绩退步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不能改变的大环境下,理智地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其次,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第二个孩子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再次,四个分数的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
  最后,这幅漫画其实也在批判家长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我们着眼于孩子的表情与分数之间的对比时,要善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备考启示
  这样的命题形式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终南捷径可走,尤需加强训练。那种仅靠突击、或者背优秀作文选、准备几段漂亮的文段,在考试时“押宝”式备考已经不能适应高考作文改革的需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写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应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标杆。所谓的写作技巧,如果失去了学生丰厚的阅读功底和写作实践这一基础,只会成为“空中楼阁”。
  笔者据此得出如下备考启示:
  1.引导考生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或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寓意启发类的作文,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然后用例子去证明这个观点。
  2.今年的命题特色,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在变与不变中进行抉择的过程。但“文无定法”,其真正的意思是:文有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把握了那个“法”,然后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与材料类型进行立意,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走出猜题与押题的怪圈。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
一、导入  诗词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既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讶,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这就是诗词,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有味的画面,却又隐含了最丰厚的意蕴。如果在作文中,能够引用它,将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意蕴丰富。  二、名作赏读  读林清玄的《清欢》,标注文中引用古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让文字具有了感人的力量。感情充沛,笔端流出的文字才会充溢性灵,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深入生活,让“真”回归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基础。写作是生活的文字显现,唯有深入生活,有感而发,方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1.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高中生,虽然生活阅历不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以及“人本位”阶段。我们需要教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会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光辉,需要把教育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人本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到新的高度,在这种教育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
2014年4月,本人有幸参加福建省名师网络课堂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节高一《祝福》课堂教学实况,并听取教师代表的评课意见。教学期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师生简单的对话之中,教师引导剖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并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搜寻相关的信息予以佐证。最后,教师代表评课时对此大加褒奖,称之为新课改的示范课,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建议由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一步探讨中国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努力做一个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少走弯路,多些收获。在实践与探究中,我采用“五个以”的教学策略,即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适时激励”为催化剂,以“加强思维训练”为中心,以“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为重点,以“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课改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