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引路写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诗词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既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讶,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这就是诗词,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有味的画面,却又隐含了最丰厚的意蕴。如果在作文中,能够引用它,将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意蕴丰富。
  二、名作赏读
  读林清玄的《清欢》,标注文中引用古诗词的语句,并想想为什么。
  清 欢
  林清玄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阙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这篇文章,作者林清玄首先用苏轼的一阙词引出了“清欢”,文章一开始就意蕴丰富,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学功底。接着在讲什么是“清欢”的时候,引用了李白、杜甫、文天祥、欧阳修、纳兰性德等人的诗句,与“清欢”做比较,后来又引用了李觏的诗句,写出了“清欢”的难寻,文章最后再次引用苏轼的诗和清朝画家盛大士所说的话,写出了第一流的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的人物。
  作者林清玄引用古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精巧美妙,这样的文章让我们爱不释手。
  怎样能做到恰当引用古诗词呢?
  1.需要積累大量的古诗词,必须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含义。
  2.将这些古诗词有意识地分类。如按内容分类: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写花草树木的,写雄心壮志、离愁的。可按作者分类,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按照作者的生平,积累有代表性的语句。
  三、同伴作文
  你的自然真切,让我记住了你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王国维
  你是中国词坛上的一颗明星,落拓不羁,超逸脱俗,又情深不寿。你以无垢的心灵看遍世间的深情,以自然真切的语言书写下不朽的诗篇。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多么典雅的一幅仕女图啊,只是笔下并非画中人,那是你的表妹,是你的初恋,却按照规矩,在十六岁那年送入深宫。你在她离开那天,冒着大不讳的危险,乔装见了她一面,但最后只能“相逢不语”,咫尺天涯,从此重重深宫,再不相见。
  “醉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你的爱妻卢氏的离去,让你一度伤心欲绝,从前的吟诗诵对赌书对垒,那些寻常生活中的幸福,你在此时才深刻的体会。“当时只道是寻常”,直白如话的语言,又含着你多少辛酸。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心香焚尽,香灰已冷,昏鸦飞过,几声嘶哑,几声怆然,曾经温馨的阁院早已人去屋空。沈宛——那个温软如水的江南女子,才情容貌非凡,却终因身为汉人,只能与你为妾,但你的家族依然竭力反对,为了不让你在她与家族之间为难,她毅然选择了南归,只剩下空空的阁院焚尽的香灰。
  这篇文章引用了纳兰容若的三个阶段的代表诗句,写了纳兰容若人生三个阶段的感情纠葛,最后小作者总括为“手写心言,自然真切”。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文采飞扬,真切感人。
  四、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读了很多书,也背了不少东西,作文还是内容空洞、语言单调,觉得自己读的书和积累的语句用处都不大,从而对阅读和积累失去兴趣。为改善这种状况,在作文课上,我用例文引路,进行了“例文引路写作文”微课研究,把名家名篇和学生范文都引入到作文课中来,交给学生如何借鉴、模仿,减轻了学生写作畏难情绪,提升了写作水平。
  (一)仔细指导学生赏读,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朗读相关段落。2.教师必要的讲解。3.小组内适当的交流。比如“感受亲情”例文引路微课,我推荐了丁立梅的《六个柿子》,首先让学生静心阅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父爱的,找出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或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要表达出对亲情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必须用心体会生活,注重细节描写,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教学效果突出。
  (二)欣赏同伴范文,增强写作自信
  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以前经常是等学生写完作文后再展示,往往让学生自愧不如,反而降低了学生写作的信心,总觉得我没有别人写的好,也不会有别人写得好。本次微课上,我大胆地将同伴作文在写作之前展示,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像这篇同伴作文一样选择写作角度,运用作文素材,同学们想到了以诗人的生平为线索,写出以李清照、杜甫、范仲淹等人为主题的文章。他们收获,也许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而是读懂了一个诗人,读懂了一个时代。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