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lzh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在第一课时,已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文言文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这节课的任务是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1.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2.了解苏轼的思想,理解苏轼的精神突围,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文章结尾的寓意和苏轼的精神突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黄州赤壁图片”),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提到,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在黄州艰苦的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剖析,让他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让他真正地成熟了。《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前赤壁赋》是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的,我们现在学的是他的《后赤壁赋》,而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文意及文言文知识点,那我们今天就试着探讨苏轼在《后赤壁赋》里的精神境界,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精神突围。
  (二)理解课文作者感情,师生研讨
  师:大家通过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情变化。一开始是怎么样的心情?
  生:乐。
  师:在文章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生: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师:接着呢?
  生:由乐转悲。
  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生:余亦悄然而悲。
  师:是的,看来和《前赤壁赋》一样,也有乐也有悲啊。那为何而乐,又为何而悲呢?包括哪些因素呢?
  生:1.景美;2.客佳;3.酒肴;4.贤妻。
  师:那些句子具体描写景物?
  生: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师: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构成了一种月白风清,静谧、朦胧、诗情画意的氛围。
  师:概括得很好。那苏轼的这些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呢?
  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苏轼写道:行歌相答。因为比较合得来的朋友,才会在一起如此开心。
  师:说得好。那他们是不是一开始就有酒的呢?
  生:不是,是苏轼的妻子准备的。
  师:在苏子正需要酒的时候,她就悄悄准备好了,你们说这样的妻子怎么样?
  生:贤惠。
  师:对,很贤惠啊。人生得一贤妻,夫复何求啊!苏轼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那此时此刻的苏轼是不是过得真的这么开心?
  生:不是的。苏轼正在经历他人生的重大不幸,他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然后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还要面对那么多的困境。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苏轼面对艰难的困境,却依然还有这样一种情怀:平常的一点小事都可以让他欢乐开怀。从这一点看,苏轼有着什么难能可贵的心态呢?
  生:豁达、开朗、自适。
  师:看来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这里表现了他的一个人生态度。那么又因为什么而转乐为悲了呢?
  生:1.江山不可复识;2.二客不能从;3.景险、幽。
  生:前后才隔了三个月,这里的景物就变得让苏轼快认不出来了,有一种时光流逝的伤感。而两个客人又没有和苏轼一起登山,于是产生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而看到的景物多是断壁、巉岩等一些险峻奇异的景物,令苏轼触目惊心、触景伤情,于是肃然而恐、愀然而悲。
  师:说得很好。曾经是少年成名的他,因为说了几句话就给贬谪到这里,并且朝廷既不提供住处,也不发工资。于是他要解决二十多口人的生计问题,而之前那么多前呼后应的朋友,现在别说接济,连一封安慰的信都没有,各种遭遇都令他特别郁闷。
  《前赤壁赋》的感情是“乐——悲——乐”,那《后赤壁赋》是不是也是乐——悲——乐呢?这就要研读第三段。我们上节课说过,这部分主要写了两件事情:夜逢孤鹤和梦见道士。夜逢孤鹤,作者在《为杨道士书帖》中,描绘过这个情景,看来是确有此事的。那作者写“鹤”记“梦”是要表达出什么呢?是真有此梦还是假梦呢?
  生:我觉得是真的有这个梦。鹤和这个道士都是梦里的。作者应该是很向往道家的生活,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中没法实现的,就在梦里实现。
  生:我觉得是假梦。作者虽有道家的思想,但此时是想着借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自己追求道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表达此时此刻内心的烦恼。生活的困顿和前途的迷茫,使他特别的难受,他不知道怎么来解脱内心的愁绪,最后只好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表达。
  师: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还能留意到苏轼的道家思想。首先我们要注意鹤的意象是什么。鹤是高贵、幽雅、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形象。鹤和道家诠释的境界有关系,所以苏轼应该在文章里有道家的思想成分。我们还可以借助《前赤壁赋》。苏轼在《前赤壁赋》哪些地方也有写到比较虚幻的内容?和《后赤壁赋》相比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苏轼在《前赤壁赋》写道: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那他有没有写明是什么鸟呢?
  生:《前赤壁赋》里没有提到,但是这一篇写到了鹤,我怎么觉得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变成的就是一只鹤呢?
  师:呵呵,貌似可以这样联想。大家再找找《后赤壁赋》里又是怎么描写遇见的道士的?
  生:“梦一道士,羽衣蹁跹”,意思是道士穿着羽衣,翩翩起舞。噢,原来道士是鹤变的。
  师:是的。这里感觉鹤又是道士一样。我们把《前后赤壁赋》联系起来看,这三者好像可以理解为是一体的。“我”也就是鹤,“我”也就是道士。我们在这里不禁会想起道家里哪个人也是有这样的状态?
  生:我知道!庄周梦蝶。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好像是我变成了蝴蝶又好像是蝴蝶变成了我。庄周梦蝶给我们表达的就是道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里,苏轼说他是鹤,鹤又好像是道士,那他又是道士,我觉得他构建的境界,和庄子道家里的物我一体的境界很像!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太好了。苏轼就是在道家思想里,让自己逐渐回归到无的境界,一切都归于无了,那他就没有那么多痛苦,那么多烦恼了。于是他就释然了,解脱了,从而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这就是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突围》。大家现在明白了,苏轼的突围方式就是在道里找到自己的心灵慰藉和平静。
  五、课堂小结
  每个人的突围方式都不一样。当我们无路可走了,我们可以到道的思想里寻求自己内心的慰藉,去实现自己的精神突围。其实苏轼一方面是个真正的儒生,他也有济世的思想;一方面内心里又有道的思想。在这《后赤壁赋》里,苏轼完成了他的精神突围。他在赤壁的游览中,用道家的思想让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慰藉,完成了他一次精神上的蜕变。所以赤壁成就了苏轼。
  六、拓展延伸
  我们刚刚说,每个文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用的突围方式都不一样。那我们延伸开去,看看其他文人在面对困境时,有哪些精神突围的方式呢?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例如屈原,当他理想等不到实现,楚国被灭,毅然投身汨罗江,这是用死来实现自己的精神突围,用死来警醒世人。
  生:又比如文天祥,他也是用死来标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实现精神的突围。
  生:例如司马迁,当他陷入困境时,他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用生来实现他的《史记》创作,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精神突围。
  生:我要讲的是史铁生。他也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最后选择了勇敢的生活下去,然后用写作的方式来实现他的精神突围。
  生:我要说的是陶渊明,当他面对困境的时候,他是选择桃源生活,隐居于田园之间,采菊东篱下,过着不与世人相往来的生活,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精神突围的方式。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们能拓展开去,联想到很多其他的文人。其实中国许多灿烂的文学和文化,都是在苦难和困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悲愤出诗人。这些文人的精神突围,造就了文学的灿烂。
  师:那么对我们自己来说,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突围呢?
  七、布置作业
  大家把自己面对困境时如何突围的想法写成一篇500字的小文章。
其他文献
离别是一个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主题,它牵动着古今中外多少人的心弦。因此它也成为古今诗人长咏不衰的重要内容。  离别本是伤感与无奈的,但有时这离别却又美得让人心醉。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离别诗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美”与“愁”完美的融合,不着痕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歌一开篇就用一种极其轻柔、和缓的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柔美的情境。接着,徐志摩在后面的三个诗节中运用了三个
素质教育理念下较为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完善的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有助于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调动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可见,文体意识是读写技能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
笔者听过张玉新老师执教的三节语文课:《断魂枪》《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这三节课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明学情,抓细处,显本质。明学情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抓细处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精细性,显本质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讲《断魂枪》时,张老师采取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叙述《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