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驳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细心审视又会发现其中大多试题都蕴含着思辨的因子。可以料想的是,在未来几年的命题中,这种思辨的指向,仍然会保持一种长盛不衰的态势。考场写作,议论文备受同学们青睐。然而议论文结构思路大同小异的、论据近乎泛滥,常使阅卷者感到疲惫,乃至审美疲劳,这样的议论文自然难以让人满意。议论文如何才能出彩?黄宗羲曾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好一个“剥”字!何为“剥” ?追本溯源固然是,但是“驳”更是不可或缺。假如大家都在千篇一律地正面立论,那么学会反驳便有可能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用驳论文“驳”出精彩招式,博得阅卷者眼球。那如何才能学会反驳呢?笔者根据平时教学所得,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
  树好靶子
  万事开头难。学会反驳也同样如此。写驳论文讲究“摆敌论,树靶子”,即在文章的开头就摆出要反驳的错误观点,以便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地反驳。所以树好靶子是学会反驳的第一步。那怎样树靶子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摘引,即把敌论材料的关键部分或相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反驳。比如下面的一段摘引自《渑水燕谈录》的文字就构成了驳论文《“开卷有益”质疑》的首段:
  宋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
  二是概述,即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反驳的敌论复述出来。概述时,可适当引用原文的一些词句,但要注意重点突出,倾向鲜明。比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开头就是用概述的方式树起靶子的: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伤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针锋相对
  开头树好靶子,接着就要对敌论进行全面而直接的反驳了,第二步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怎样才能驳倒对方呢?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那论敌的要害在哪里?推本溯源,我们知道,一篇议论文的组成不外乎三部分:论点、论据、论证。因此,要想学会反驳,就要针锋相对,从这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1. 反驳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点是驳论中最常见的形式,要么揭露论点的不合逻辑,要么揭露论点本身的虚假错误,要么揭露论点违反客观事实……总而言之,打蛇打七寸,必须抓住对方论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进行反驳。鲁迅《狗的驳诘》就很好地反驳了论点: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驳论文,尽管以记叙为主,对话贯穿全文,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驳论文的本质特点。人指责狗:你这势力的狗。狗摆事实,讲道理,支撑起“人比狗更势力”的观点,这与人的观点针锋相对,直接驳倒了人的观点。由“傲慢”“叱咤”到最终“逃走”,人被狗击中了要害——论点,大败而归。
  2. 反驳论据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论据就是“灵魂”赖以存在的“血肉”,是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论点建立在论据之上。议论文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如果论据是虚假或荒谬的,那对方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因此,要学会反驳就要学会反驳论据。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这样以来,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例如下面这则材料作文:
  俄国19世纪的作家赫尔岑,一次到朋友家作客,主人正播放流行音乐,赫尔岑却捂住了耳朵,主人很奇怪地说:“这是流行音乐呀!”赫尔岑说:“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主人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反问:“流行感冒不也很流行吗?”
  这位主人的观点是:凡是流行的乐曲都是高尚的。支持他的论据是:凡是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赫尔岑抓住这个荒谬的论据进行反驳,以退为进,姑且承认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后顺着对方的思路加以推理,终于得出了荒谬的结论:“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论据被驳倒了,他的观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3. 反驳论证
  论点要用论据来证明,而论点和论据之间必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因此可以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只要能指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错误的,证明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导出论点即可。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三、四、五段,针对敌论的悖理,直接反驳敌论证。鲁迅反驳道:他们信“他”信“物”,并没有信过“自己”,谈何“自信力”。由信“国联”也只能说明他们只有“他信力”。而信“国联”变为一味求神拜佛,说明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驳中有立
  驳论文的关键在于“驳”,但这决不是仅仅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是要一边驳倒对方的观点,一边要立起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在暴露错误观点的基础上使读者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所以,驳中有立,驳立结合才是驳论文的精髓。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反驳。例如一位高三学生的习作《论“扫屋”与“扫天下”》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全文始终围绕着敌论展开。文章表面上是在驳斥对方的观点,但作者却在不显山不露水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扫天下’的确是不需要善‘扫一屋’的。”“‘扫屋’就是在日以继夜的磨砺中辅以坚定的意志、冷静的心态和正确的时机,才能使‘扫天下’成为可能。”“如果我们只是好高骛远地关注‘扫天下’而轻视‘扫屋’的价值,恐怕代价也是很严重的吧!”文章驳中有立,立中有驳,蓄意之外,不露痕迹,这才是高明的驳论文。
  当下同学们写作青睐议论文,这是所有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可是,在逻辑知识淡出教材,作文教学被简单处理的今天,同学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因此,议论文教学迫切需要学会反驳。反驳让文章思维更缜密,反驳让文思更厚重,反驳让思想更深刻。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境会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美国《自我》杂志根据心理学发现5种常见梦境折射的心理问题。1.房屋着火。梦到房屋着火,表明你最近承受着巨大压力。很多女性
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里,谈论男孩危机,似乎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然而,下面这样一些数据,或许会改变一些你的看法: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约5万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如听不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别的孩子,或当爸爸妈妈抱别的孩子时会感到不高兴等。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
道德压力    讲道德者总是输  下面要讲的例子是我过去的一个朋友,一个文人。  他在单位里属于那种只知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会来事儿,也不会去经营人际关系的人。可能也因为这样,他经常受到别人的暗算,甚至很多人都在说他的坏话。  呆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对的都是小人,可想而知他的心情差到什么程度。到最后,他离开了那家单位。  他并不是特例。善良、老实的人总是容易受到伤害,这在中国是普遍的现象。可以说,
该文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期早期对因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213例病例按年龄分两组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就是例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作文范例和写作素材,可谓是作文教学的源泉和写作材料的仓库。从教材中我们能得到启发,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有声有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只有独处时才最接近目标,接近自我,接近真实。”诚然,个体需要从有限的时间中抽出一些来思考那些心灵深处的无限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然而,在当今
随着IPv6网络在我国教育网广泛部署,以及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使用,其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本文针对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所使用的路由通告消息,以及其带来的安全
说起家乡,每个同学的内心自豪之感会油然而生,并能滔滔不绝地把家乡介绍给别人。但要介绍的内容太多了,怎么办呢?在这里,老师为你提供一些思路,使你既能简洁行文,又能表达出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第二小学创建于1988年。学校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4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690人,教职工74人。其中有小学高级教师65人,大专以上学历67人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