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篆印小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流。对自然摹写的纯绘画技巧性的内容被淡化,“诗情”、“画意”、“笔墨韵味”与“金石气息”作为新的审美格调被确立,从而使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就篆刻艺术而言,它始于商周,兴于秦汉,至明清时才进入到文人艺术创作领域。
  文人印章艺术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它完成了自身由工艺性向纯艺术性的蜕变,另一方面,它又为新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画创作注入无限的活力。
  进入20世纪,堪称画坛宗师者,几乎无人不擅长篆刻,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黄宾虹、于非、潘天寿、吕凤子等等,不胜枚举。不过,他们的篆刻艺术成就大多为画名所掩,知者少矣。
  本文拟就几件馆藏印章实物,与读友共赏现代画家的篆刻艺术风采。
  
  一、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年)是中国现代画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代宗师,连西方现代美术的开创者毕加索都学习和临摹过他的作品。
  齐白石衰年变法、顿悟成气,是继赵之谦、吴昌硕之后在诗、书、画、印方面均有创造性贡献的一代宗师。诚如其诗中所言:“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创作也经历了四个变革阶段。他在《白石印草·自序》中说:“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厂借丁、黄印谱拓本,得其门经。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齐印纵横奇肆,气势雄浑,为世所重,尊称齐派。齐白石独创单刀冲刻之法,不做修饰,一任欹斜剥落之态,为百年来印坛个性风格特征最明显者。
  
  “石书堂”印(图1)是齐白石典型印风的代表作。酣畅淋漓的写意刀笔意趣与气势磅礴的现代审美意味相得益彰。后人学齐印,往往只注重其“狂”、“野”的外在形态,而忽略书法用笔的独创篆法和寓险于巧的别致章法。故而,时至今日,齐派一门难有望其项背者。细读此类印作,或有所悟。
  此印印石为朝鲜黄冻,温润通透,媲美田黄。薄意作蝙蝠、佛像、兰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吉祥。堪称名刻、佳冻、精工的完美结晶。
  
  二、黄宾虹
  如果齐白石是衰年变法、顿悟成气,那么,黄宾虹(1865—1955年)则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黄宾虹是“早学晚成”的传统延续型画家,一生尝试各种表现技法,不断积累创作经验,70岁以后进入艺术成熟期,创作出了自己的完美风格。黄宾虹堪称现代画坛学养深厚的大儒,工诗文,擅考据,他编著的学术论著多达五百万字。
  黄宾虹11岁时,临刻的十余方邓石如印章获得父亲的赞赏和鼓励,从而促使他最终走向艺术创作道路。“润厚华滋”的风格,是黄宾虹深厚的学养在绘画领域内的完美展示,而表现在篆刻艺术上就是“古意盎然”。黄氏富藏古玺汉印,见识广博,审释能力也非别人所能及。其印风自然执意古淳、率意天真。
  黄宾虹刻“黄山人”印(图2),淡雅中有几分疏朗,古朴中有几分生涩。当然,黄宾虹篆刻艺术创作成就远逊于其印学理论研究和古玺印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此印印石为寿山牛角冻,牛钮。
  
  三、吕凤子
  吕凤子(1885—1959年),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
  吕凤子是现代绘画史上“艺高名低”的人物。就其艺术成就和学养而言,理当获得更高的历史评价。吕氏的绘画历程,以素描、油画、水彩等西画入手,转而研习国画;又从李瑞清学习书法,再沿着“以书入画”的传统模式奠定个人的艺术风格。他凝练的笔墨形式语言,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吕氏治印,虽属文余雅玩,但他取法高古,崇尚秦汉印淳朴自然、气势雄健之风骨,常有神来之笔,令人耳目一新。
  吕凤子作“厚德载物”印(图3),拟法汉铸,粗粗读之,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似乎不入流。但细心品味,可见线质既拙且秀,朴素中有精致,雄健自然、气韵恢弘的美感,洋溢着乡野村风。此印印石为青田封门五彩。
  
  四、于非
  于非(1888—1959年),原名奎照,别署老非、闲人等,生于北京。
  于非早年多作写意山水,1935年后,专攻工笔花鸟,以拯救两宋传统画法为己任。其作品题材广泛且富有生活气息,在设色、勾勒、构图、意境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雕青嵌绿,绚丽而不媚俗,可与齐白石写意画风分庭抗礼。
  于氏治印,寿石工有诗赞曰:“石涛画格瘦金书,金石渊源信不虚。别署无心疑益甫,多能天纵不关渠。”
  于非作“长寿”印(图4),或如其画风,秀丽典雅,章法妥贴,运刀流畅,有让翁(吴熙载)遗韵,由此可知寿石工诗赞绝非溢美之词。
  此印印石为寿山老坑白芙蓉。
  
  
  五、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年),字大颐,别署古竹园丁、朽居士等,浙江海宁人。
  潘天寿是颇具哲学思辨力的传统型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充满敬仰之情,在创作理念中自觉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执著地探寻民族艺术的奥妙和弘扬传统艺术的途径。他的作品以“奇”、“险”著称,个性鲜明。
  潘氏习印得益于艺坛先贤李叔同,并积极参加早期印学社团乐石社的艺术活动。1923年移居上海后,受业于篆刻大师吴昌硕,为以后的书画篆刻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印存世极少,多为汉铸印风格。观“吉祥”印(图5)可领略其绘画艺术才情在篆刻创作中的独特展示。此印为仿古钱币式样,以“吉”字之“口”部作古币之方框,妙不可言,如此章法布局,非造诣高深者,恐难如意。记得潘天寿在《治印丛谈》中说过:“治印家谓布局为分朱布白,即印面文字的安排,重点在于空白之处理……老子曰:知白守黑,是矣。”反观此印,茅塞顿开。
  此印印石为青田冰纹冻,钮残。
  
  六、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年),名爰,别署大千居士等,四川内江人。篆刻实为张大千成熟最早而又鲜为人知之一艺。张氏治印,始于20岁左右,以汉印为宗,恪守古法。30岁后,兼习浙派陈鸿寿、赵之琛,运刀犀利,所刻线条挺拔有力,于章法布局之疏密调和间尤见用心。1930年曾自辑《大千印留》一卷,装帧精致。
  张大千作“文辉”印(图6),寓圆于方,神韵流动,刀法娴熟,章法布局不作机械的二等份,“文”小“辉”大,一任自然,有汉印质朴典雅风骨。
  此印边款作:“自乾先生正,癸未十月,张爰。”可知此印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而此印的受主是大名鼎鼎的“四川王”刘文辉(字自乾)。刘文辉大半生征战川、康,与蒋介石打打和和,终于1950年顺应时代潮流,毅然率部起义,使得西康全省免受战乱之苦,为新建立的共和国献上一份厚礼。此印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此印印石为寿山白芙蓉,晶莹润洁。钮作瑞兽,精工良刻。
  
  七、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年)的学识和素养向来为人所称道。这个靠苦学和天赋而登上画坛巅峰的艺术大家,其苦难的经历赋予他真诚和率直的艺术品格。他从不像养尊处优的散淡文人般悠闲消时,勤奋进取烙印在他一生的历程中。凭一枝秃笔横涂竖抹,将自己的艺术和人生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而两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显得格外沉重。
  傅抱石习印,完全是迫于生计。他幼年丧父,少年作工,是在民间刻字摊上学得篆刻技艺。凭借过人的天资,能以仿刻赵之谦印章获得薄资,并以此勉强维持母亲的生活。
  后来,傅抱石兼习黄牧甫印风,日益长进,得以登堂入室。1933年,经徐悲鸿推荐留学日本。1935年在日本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引起强烈反响。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金原省吾称赞他:“君丰于艺术才能,绘画、雕刻、篆刻俱秀,尤以篆刻为君之特技。”后有“印痴”之号。
  
  傅印脱胎于汉印,兼有赵(之谦)、黄(牧甫)风骨,铁画银钩,紧劲茂朴,新意尤多。
  傅抱石作“勇猛精进”印(图7)为仿黄牧甫风格作品,一承黄印瘦硬冷艳之态,字体挺拔俊秀,刀法劲道细腻,章法疏密有致。是傅印精品力作。而此印感人之处,还在于边款的特殊寓意。款文曰:“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傅抱石刊。”历代署国号全名者,绝无仅有。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苦难岁月,他作“勇猛精进”印并如此行款,拳拳报国之心金石可鉴。
  此印印石为青田封门青。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背景:1978年7月25日,世界首例“试管婴儿”Louis Brown在英国剑桥出生。Louis Brown的诞生给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希望。从此,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
目的: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黏膜表面的革兰氏阴性菌。Hp感染是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病因,并被WHO认为是一类致癌原。
目的:  通过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进行
目的: 本实验通过观察维脑路通、精氨酸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研究吻合口愈合的促进因素。 方法: 选用体重200~250g雄性wistar大白鼠15只,所有动物都喂以标准实验大鼠
目的:探讨在明、暗环境下近视眼视觉质量与高阶像差之间的关系,同时分别比较两种视觉质量、成像质量评估指标。 方法:对123例123眼受试者右眼(男52名,女71名,年龄17岁-47岁,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