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逐渐摆脱了讲授式的教学束缚,探究式成为主流,探究式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因此,问题就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关键.而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所提问题依然存在随意化现象,问题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利于促进目标的达成.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研究提问技巧对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旧知识经验而同化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经验又会从一定程度上对旧知识经验进行调整和改变,新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可让学生的旧经验被激活,对新知识经验进行构建,故而问题也就成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一、紧扣目标,以问题来促进目标达成
教学活动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的,在课堂中提倡问题,目的就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靠近目标,但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提问来看,问题存在随意化现象,因问题和目标相脱离,学生解决问题后也不知道达成了什么目的,问题解决过程变得低效,在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如促进概念理解、如公式的应用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好地构建知识,接近目标.
以“重力势能”的教学为例,该课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教师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图1中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其中,重力势能变化情况?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如果斜面粗糙结果如何?(如图2)通过上述问题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宜马上作出解答,而要先引导学生合作分析问题,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
二、联系生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少将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多的是将物理知识抽象概括后再去讲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只能以单纯的背诵方式来记忆知识.同时,因学习方式过于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其实,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练习,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去理解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这样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如,在“时间和位移”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在校的作息表为例,根据上下课、课间休息的时间表而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时刻和时间间隔,以此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表示时刻和时间的案例,围绕教材中的图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在小组学生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引出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列车从贵阳到昆明、成都出发到北京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先以学生的作息时间来引导学生感知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引出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接着再以火车案例来引导学生巩固,问题所涉及的案例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觉亲切而熟悉,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以问题来推动课堂发展
在对以往的物理教学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物理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断点现象”,即教师教学中喜欢将知识点逐一向学生讲授,而在讲授过程中每个知识点之间又缺乏一定的过渡,结果学生只能不断地去构建新的知识,旧知识在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大,其实,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需要按照一定的系统来推进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也是逐层进行的,故而在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时,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能在学生解决原有问题基础上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
以“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中对“抛体位置”的探究为例,教师先以问题“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对小球的受力情况和受力方向进行探究,追问“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引导学生用函数表示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过渡到竖直方向小球加速度的探究.以问题“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得出“y= gt2/2”,以问题“小球的位置能否用它的坐标(x,y)描述?能否确定小球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小球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公式.如此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新知识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
四、启发引导,以问题来引导合作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教学中问题过多,学生还没有解决教师刚提出的问题,又要解决新问题,问题解决效率自然降低.问题是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故而问题也就要具有启发性,同时,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针对问题展开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用v-t图象可更准确地描述位移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并回答问题:将时间t分成5小段(如书中图2.3-2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将时间t分成16小段(如书中图2.3-2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将时间t分得非常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况又怎样?根据上述的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用v-t图象的什么面积来表示?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能否用v-t图象中的梯形面积来表示呢?根据上述描述如何推导出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公式?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构建,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问题就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去主动分析、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同化,获得系统构建.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旧知识经验而同化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经验又会从一定程度上对旧知识经验进行调整和改变,新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可让学生的旧经验被激活,对新知识经验进行构建,故而问题也就成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一、紧扣目标,以问题来促进目标达成
教学活动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的,在课堂中提倡问题,目的就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靠近目标,但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提问来看,问题存在随意化现象,因问题和目标相脱离,学生解决问题后也不知道达成了什么目的,问题解决过程变得低效,在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如促进概念理解、如公式的应用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好地构建知识,接近目标.
以“重力势能”的教学为例,该课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教师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图1中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其中,重力势能变化情况?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如果斜面粗糙结果如何?(如图2)通过上述问题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宜马上作出解答,而要先引导学生合作分析问题,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
二、联系生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少将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多的是将物理知识抽象概括后再去讲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只能以单纯的背诵方式来记忆知识.同时,因学习方式过于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其实,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练习,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去理解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这样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如,在“时间和位移”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在校的作息表为例,根据上下课、课间休息的时间表而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时刻和时间间隔,以此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表示时刻和时间的案例,围绕教材中的图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在小组学生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引出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列车从贵阳到昆明、成都出发到北京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先以学生的作息时间来引导学生感知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引出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接着再以火车案例来引导学生巩固,问题所涉及的案例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觉亲切而熟悉,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以问题来推动课堂发展
在对以往的物理教学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物理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断点现象”,即教师教学中喜欢将知识点逐一向学生讲授,而在讲授过程中每个知识点之间又缺乏一定的过渡,结果学生只能不断地去构建新的知识,旧知识在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大,其实,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需要按照一定的系统来推进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也是逐层进行的,故而在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时,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能在学生解决原有问题基础上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
以“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中对“抛体位置”的探究为例,教师先以问题“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对小球的受力情况和受力方向进行探究,追问“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引导学生用函数表示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过渡到竖直方向小球加速度的探究.以问题“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得出“y= gt2/2”,以问题“小球的位置能否用它的坐标(x,y)描述?能否确定小球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小球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公式.如此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逐渐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新知识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
四、启发引导,以问题来引导合作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教学中问题过多,学生还没有解决教师刚提出的问题,又要解决新问题,问题解决效率自然降低.问题是用于启发学生思考的,故而问题也就要具有启发性,同时,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针对问题展开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用v-t图象可更准确地描述位移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并回答问题:将时间t分成5小段(如书中图2.3-2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将时间t分成16小段(如书中图2.3-2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将时间t分得非常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况又怎样?根据上述的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用v-t图象的什么面积来表示?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能否用v-t图象中的梯形面积来表示呢?根据上述描述如何推导出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公式?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构建,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问题就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去主动分析、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同化,获得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