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2
摘要为探讨小群体教学法对大学生协作意识的影响及足球技、战术教学效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对西安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比赛综合得分、带球过杆射门成绩、场均传球次数优于对照组。结论: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综合能力;对学生技术学习优于传统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关键词小群体教学团队精神
一、前言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指出,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品质与行为倾向,缺少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等心理体验,而这些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入学高峰的到来,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成长、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与他人协作、沟通机会,容易形成其“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相关学者指出:没有协作精神、没有协作能力的人,不能适应21世纪生产和生活的要求。而调查表明,协作精神恰恰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1]。
教育部在启动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中推出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都明确在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中提到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2]。社会学认为,群体是个人存在的普遍形式,人之所以成为群体,是因为他们具有某些共同性与特殊性的联系,让具有某些共同性与特殊性联系的学生组成“小群体”,充分发挥构成群体要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学习目标。小群体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群体,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达到在学生的生理、心理、交往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医学院本科二年级足球选项班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两个班为对照班,共215人,其中,两个实验班共计112人,其中男85人,女27人,两个对照班共计103人,其中男78人,女2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小群体教学、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等相关文献,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实验教学过程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
就研究可行性、实验细节等方面问题,访谈相关专家。
3.实验法
采用小群體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5-6人为一小组),分组充分考虑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考虑性别,不同技术水平、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与个体性学习对对照班进行教学。
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和信度,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经检验无显著差异。为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笔者进行教学,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均不知情,考核采用统一标准由第三者进行评价。
本研究中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简单教学程序是:教师提出要求—小组组成—小组学习—组间竞争—小组解散[3]。
4.测量法
在前测中测量学生立定跳远、30米冲刺跑、脚内侧踢准成绩;在后测中,分别测量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比赛能力,脚内侧踢准,运球射门,场均传球次数。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群体意识的形成,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作用。足球作为集体项目,在传统教学之中,强调个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团队比赛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教学,先建立足球运动和比赛概念的感性认识,获得一定战术意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群体的形式学习相关技术动作,既提高集体意识,又保证基本技术教学。
(一)实验前测结果比较分析
表1 实验前测基本素质和技术情况表
组别 立定跳远m 30米冲刺跑s 脚内侧踢准(个)
实验组 2.35±0.19 4.98±0.21 3.15±1.38
对照组 2.37±0.15 5.01±0.13 3.07±1.27
P 0.687 0.127 0.426
表1结果表明学生的前测中立定跳远、30米冲刺跑、脚内侧踢准t值的相伴概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无显著差异。实验对象为同质,符合实验要求。
(二)实验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表2 实验后测技术达标评定得分表
组别 脚内侧传球 带球过杆射门 比赛综合得分
实验组 90.88±4.12 87.79±7.51 86.39±6.51
对照组 89.36±7.39 89.53±6.47 79.58±5.25
P 0.071 0.145 0.028
表2结果表明,在实验后测技术达标评定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赛综合得分和带球过杆射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脚内侧传球、带球过杆射门两项基本技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比赛综合得分和成绩优于对照组。
数据表明,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小群体教学法在培养比赛能力上有其优势;两项基本技术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可能与小群体学习中个人学习时间未明显增加有关。
(三)小群体教学法对大学生协作意识的影响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传球是足球进攻战术组织的纽带,在比赛中传球次数越多,说明个体融合程度越高,整体意识越出众。本研究以三场比赛中场均传球次数,作为衡量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高低的标准。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场均传球次数统计表
组别 实验1班 实验2班 对照1班 对照2班
场均传球次数 278 295 201 213
表3结果表明,实验组比赛中场均传球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学生在比赛中整体意识较强,协作意识较好。实验班教学采用小群体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的同时,战术意识与比赛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比赛中传球多是队员间相互信任的外在表现,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综合能力
2.小群体教学法对学生技术提高水平与传统教学法相近
3.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建议
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能力,在集体项目教学中运用有着突出的优势。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特殊成长环境中形成的明显人格缺陷,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小群体”教学法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明显增多,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技术动作时,倾向于互相进行学习和评价,这使得学生之间的友谊明显增强,也使得学生对正确动作要领的掌握更加迅速。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努力尝试,更快的提高自身技战术水平,发掘自身价值,增强了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给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发挥其优势,在对同学进行指导的同时,对自身的技、战术也是一个提高和巩固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同时也能在帮助他人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功感,对他们完善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对大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傅纪良,丁芳盛.体育小群体教学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9:82-85.
[2]段文阁.独生子女的协作关系与道德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9-22.
[3]孔凡波,刘永立.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中学生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1(3):70-72.
摘要为探讨小群体教学法对大学生协作意识的影响及足球技、战术教学效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对西安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比赛综合得分、带球过杆射门成绩、场均传球次数优于对照组。结论: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综合能力;对学生技术学习优于传统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关键词小群体教学团队精神
一、前言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指出,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品质与行为倾向,缺少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等心理体验,而这些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入学高峰的到来,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成长、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与他人协作、沟通机会,容易形成其“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相关学者指出:没有协作精神、没有协作能力的人,不能适应21世纪生产和生活的要求。而调查表明,协作精神恰恰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1]。
教育部在启动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中推出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都明确在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中提到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2]。社会学认为,群体是个人存在的普遍形式,人之所以成为群体,是因为他们具有某些共同性与特殊性的联系,让具有某些共同性与特殊性联系的学生组成“小群体”,充分发挥构成群体要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学习目标。小群体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群体,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达到在学生的生理、心理、交往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医学院本科二年级足球选项班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两个班为对照班,共215人,其中,两个实验班共计112人,其中男85人,女27人,两个对照班共计103人,其中男78人,女2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小群体教学、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等相关文献,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实验教学过程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
就研究可行性、实验细节等方面问题,访谈相关专家。
3.实验法
采用小群體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5-6人为一小组),分组充分考虑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考虑性别,不同技术水平、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与个体性学习对对照班进行教学。
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和信度,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经检验无显著差异。为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笔者进行教学,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均不知情,考核采用统一标准由第三者进行评价。
本研究中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简单教学程序是:教师提出要求—小组组成—小组学习—组间竞争—小组解散[3]。
4.测量法
在前测中测量学生立定跳远、30米冲刺跑、脚内侧踢准成绩;在后测中,分别测量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比赛能力,脚内侧踢准,运球射门,场均传球次数。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群体意识的形成,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作用。足球作为集体项目,在传统教学之中,强调个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团队比赛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教学,先建立足球运动和比赛概念的感性认识,获得一定战术意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群体的形式学习相关技术动作,既提高集体意识,又保证基本技术教学。
(一)实验前测结果比较分析
表1 实验前测基本素质和技术情况表
组别 立定跳远m 30米冲刺跑s 脚内侧踢准(个)
实验组 2.35±0.19 4.98±0.21 3.15±1.38
对照组 2.37±0.15 5.01±0.13 3.07±1.27
P 0.687 0.127 0.426
表1结果表明学生的前测中立定跳远、30米冲刺跑、脚内侧踢准t值的相伴概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无显著差异。实验对象为同质,符合实验要求。
(二)实验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表2 实验后测技术达标评定得分表
组别 脚内侧传球 带球过杆射门 比赛综合得分
实验组 90.88±4.12 87.79±7.51 86.39±6.51
对照组 89.36±7.39 89.53±6.47 79.58±5.25
P 0.071 0.145 0.028
表2结果表明,在实验后测技术达标评定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赛综合得分和带球过杆射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脚内侧传球、带球过杆射门两项基本技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比赛综合得分和成绩优于对照组。
数据表明,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小群体教学法在培养比赛能力上有其优势;两项基本技术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可能与小群体学习中个人学习时间未明显增加有关。
(三)小群体教学法对大学生协作意识的影响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传球是足球进攻战术组织的纽带,在比赛中传球次数越多,说明个体融合程度越高,整体意识越出众。本研究以三场比赛中场均传球次数,作为衡量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高低的标准。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场均传球次数统计表
组别 实验1班 实验2班 对照1班 对照2班
场均传球次数 278 295 201 213
表3结果表明,实验组比赛中场均传球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大学生在比赛中整体意识较强,协作意识较好。实验班教学采用小群体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的同时,战术意识与比赛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比赛中传球多是队员间相互信任的外在表现,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综合能力
2.小群体教学法对学生技术提高水平与传统教学法相近
3.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建议
小群体教学法显著提高学生比赛能力,在集体项目教学中运用有着突出的优势。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特殊成长环境中形成的明显人格缺陷,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小群体”教学法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明显增多,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技术动作时,倾向于互相进行学习和评价,这使得学生之间的友谊明显增强,也使得学生对正确动作要领的掌握更加迅速。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努力尝试,更快的提高自身技战术水平,发掘自身价值,增强了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给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发挥其优势,在对同学进行指导的同时,对自身的技、战术也是一个提高和巩固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同时也能在帮助他人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功感,对他们完善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小群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对大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傅纪良,丁芳盛.体育小群体教学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9:82-85.
[2]段文阁.独生子女的协作关系与道德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9-22.
[3]孔凡波,刘永立.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中学生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1(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