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2001年我国掀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显然,新課改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及“素养本位”的转变;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论代史”到“论从史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史料实证教学很快为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所接受,甚至有了“无史料不教学”说法。2016年10月,在泉州举办了全国岳麓版高中课堂教学大赛,各省市共选出了19节优质课参比,这是课改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文拟从这些课例出发,谈谈对史料教学的管窥之见。
一、本次教学大赛中史料教学之得
新课改以来,史料教学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教学过程融入史料,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常态,“论从史出”已成为教学、测评的必备环节。本次参赛的课例都具备了史料教学的意识,展示的史料从价值上分有一手、二手,从形式上分有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可谓百花齐放。可见,史料的选择与应用,已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都能有意识地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参赛教师都能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史料的选取与结论基本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数都能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教会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灌输结论。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知识与情感的生成过程,如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中,教师展示图片《大卫》雕塑,要求学生思考:这个世界知名文物美在何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结实的肌肉、扬起的头颅、深邃的目光,学生不难感受到这体现了力量、身体之美。这种质朴之美超越了阶级和时代。在这里,史料起到了将书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作用,学生有了真切体会。学生在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也将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性美印在了脑海中。对文艺复兴在发展人文精神中的承前启后作用也有直观的认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十九节参赛课史料使用情况统计表
项目 样式 文字(则) 图片(张) 表格/图表 视频/音频 合计
史料最多的课例 18 12 2 0 32
史料最少的课例 7 0 0 0 7
各課例平均使用史料 10.9 4.4 0.9 0.4 16.4
这些异彩纷呈的课例说明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能力本位”“素养本位”“论从史出”已经深入人心。
不少参赛教师专业素质过硬,一马当先,不囿于教材,在立足于重难点的基础上敢于尝试超越教材,设计出具备教学立意的课堂,如胡炳姝老师的《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杜文俊老师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日甲午战争》,曹一鸣老师的《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彩》,王元长老师的《从上帝羔羊到万物灵长》等等。选取的史料新颖贴切,在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在深度上进行了升华,使得整节课堂有主题,有灵魂。
此外,史料实证教学彰显历史学科特色 , 让历史教师找到了学科自信,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中学历史教材所介绍的基本是最主流的观点,选用史料时也是简洁概括。而历史是多面的、鲜活的,史学界对许多问题的新观点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基于新史料、新观点的课堂拓展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必须。教师查找、取舍材料的过程,也是扩展眼界、准确把握知识的过程。笔者观摩的十几节课,教师都引用了专著中的相关论述,通史、断代史、专门史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从中看出,教师的专业素养都是相当过硬的。比如在《西学东渐》一课中,讲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时,引用下面这段材料:
真的林则徐他是不让人知道的……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益衰微,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好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材上的林则徐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先驱,老师补充的材料,却展示了一个将个人名誉看得比国运更重的“新”形象。通过课外材料和课内知识的结合,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更加清晰完整地把握这位名人,也更能体会到思想解放起步阶段的不易。历史人物也许不够完美,但真实的历史应值得我们追寻。学生在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有收获。自己的老师能找到与课本“不相符”的“非主流”材料,而这些材料又是相当的权威,这不能不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有料”、有水平,历史老师的形象也会高大许多。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会有保证。
二、本次教学大赛中史料教学之失
恰当的史料补充,可以细化课本知识,扩展师生视野,深化已有认知。但是,史料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史料的数量,课堂变成史料的堆砌,导致整体教学不够流畅,教学过程被一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打断,学生的思想情感也很难借助材料自然升华。如《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一课,共展示15则文字材料、8张图片材料,其中有11则古文材料,学生平均不到两分钟要通读一则材料,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两个甲骨文字。抛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讲,单是一节课内读懂这些材料,对中学生而言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何况其中还要穿插教师的引导,时间更显紧迫。所以,尽管这节课教师准备充分,史料丰富、学术气息浓厚,但是面对一则则不断闪现的材料,并且多是需要精读的专业用语,学生们的热情很快就降了下来了。尽管听课的学生已经学过这一课,但课堂气氛仍然比较沉闷,因为学生们已经开始盼望下课,希望早点“解脱”。
一节课使用几则史料为宜?应该不是多多益善。否则,史料淹没了主题,学生无法把握知识线索和重点,这不能说是成功的课堂。 史料宜精不宜多,需用在关键点上。何为关键?笔者以为,关键之一是课本没有明确论及的环节。史料的补充,能起到构建完整的历史因果关系、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
比如《全球化视野下的中日甲午戰争》一课,在谈到战争的影响时,教材主要介绍了对中国的影响,这已为师生所熟知。但没有讲明战争对日本、对朝鲜半岛、对东北亚国际(主要是日俄)关系的影响。既然本课的主题是要从全球视野中理解中日之战,对日本的影响不应忽略。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补充史料,就能将影响的拼图拼接得更为完整。但可惜的是,教师只是在课程结尾处口头总结到“战争收益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现代化水平。而一次次冒险的成功,使它的扩张野心膨胀,直至成为‘二战’策源地”。这个结论没有史料的支撑,显得单薄、匆忙。战争对日本有什么影响?不展示史料,学生的认识仍只会停留在课本上,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其实,在物质之外的精神领域,整个日本社会的对华观“发生了巨变,不仅从紧张中解脱出来,而且产生了自负心理,并对中国转变为极端的蔑视心态。”,这种心态也能解释为什么三十多年后日本会在中国制造大量的惨案。另外,关于三国干涉还辽的影响,课本上也没有说明。无需展示史料,学生也明白,导致了日俄关系紧张。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似乎不能体现本课 “全球化视野”的特色,要知道“欧洲人的干涉,在日本人心里留下对清国、朝鲜和欧洲人仇恨的阴影。他们卧薪尝胆,从此揭开了长达五十年战争的历史序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亚洲横扫西方殖民者,可以说是后来的报复。如此,在关键地方补充史料,引导学生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战争影响,一方面体现了本课的主题立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课增色不少。
史料的“精”还应体现在解读得精细。对一则史料,应该从不同角度解读,方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史料仔细辨析,在抓主干的同时,注意细节,不满足于只得出一个结论。如《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展示唐宋都城平面图后,引导学生分析汴京与长安布局的不同,得出了课本的结论:宋朝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很明显,平面图上有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汴河、金水河),可教师却对它们而不见。宋朝经济重心南移迹象明显,首都的物资不得不仰仗南方供给,而水运是当时最经济、最可靠的转运方式,汴河是当时重要的运河,“仰仗这条大动脉,宋政府吸取来了大量的东南财富,作为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立国基础。”利用好该信息,也能说明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可惜教师只满足于用史料印证教材观点,缺乏多角度、有新意的解读。
当然,有新意的解读也应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之上,一份材料一份话,尤其是涉及不熟悉的领域更要慎而又慎。教师在《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展示了一首唐诗、一首宋词: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中,主人翁虽然思念丈夫,但还是以国家为重,支持丈夫戍守边疆。而宋词中,主人翁又是“长恨”又是“好梦” ,很是消极。 最后,教师引导學生得出结论:唐朝文化更有家国情怀,而宋文化更多强调个人生活感受。以此证明,唐宋之间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迁。就算该结论符合史实,但仅凭两首诗词就得出这种结论,也显得牵强。学生很容易发问:宋词中“大江东去”“壮志饥餐胡虏肉”该做何解?难道不能证明宋人也有家国情怀?为了平息这种疑问,教师至少应在该环节引用比较权威的论述。所以,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谨慎为妙。
三、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整合教材、拓展思维的过程中,史料的补充是绕不过的环节。教师需有意识地进行深度阅读,关注学术前沿,勤于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发掘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史料,才能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左右逢源。这种对新事物的追求,就是保持历史课堂生命力的“活水”。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美平,宋志勇.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第四卷),2012
[5]宗泽亚.清日战争1894—1895[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漆侠.宋代经济史[M].中华书局,2009
一、本次教学大赛中史料教学之得
新课改以来,史料教学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教学过程融入史料,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常态,“论从史出”已成为教学、测评的必备环节。本次参赛的课例都具备了史料教学的意识,展示的史料从价值上分有一手、二手,从形式上分有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可谓百花齐放。可见,史料的选择与应用,已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都能有意识地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参赛教师都能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史料的选取与结论基本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数都能以史料为依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教会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灌输结论。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知识与情感的生成过程,如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中,教师展示图片《大卫》雕塑,要求学生思考:这个世界知名文物美在何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结实的肌肉、扬起的头颅、深邃的目光,学生不难感受到这体现了力量、身体之美。这种质朴之美超越了阶级和时代。在这里,史料起到了将书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作用,学生有了真切体会。学生在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也将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性美印在了脑海中。对文艺复兴在发展人文精神中的承前启后作用也有直观的认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十九节参赛课史料使用情况统计表
项目 样式 文字(则) 图片(张) 表格/图表 视频/音频 合计
史料最多的课例 18 12 2 0 32
史料最少的课例 7 0 0 0 7
各課例平均使用史料 10.9 4.4 0.9 0.4 16.4
这些异彩纷呈的课例说明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能力本位”“素养本位”“论从史出”已经深入人心。
不少参赛教师专业素质过硬,一马当先,不囿于教材,在立足于重难点的基础上敢于尝试超越教材,设计出具备教学立意的课堂,如胡炳姝老师的《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杜文俊老师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日甲午战争》,曹一鸣老师的《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彩》,王元长老师的《从上帝羔羊到万物灵长》等等。选取的史料新颖贴切,在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在深度上进行了升华,使得整节课堂有主题,有灵魂。
此外,史料实证教学彰显历史学科特色 , 让历史教师找到了学科自信,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中学历史教材所介绍的基本是最主流的观点,选用史料时也是简洁概括。而历史是多面的、鲜活的,史学界对许多问题的新观点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基于新史料、新观点的课堂拓展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必须。教师查找、取舍材料的过程,也是扩展眼界、准确把握知识的过程。笔者观摩的十几节课,教师都引用了专著中的相关论述,通史、断代史、专门史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从中看出,教师的专业素养都是相当过硬的。比如在《西学东渐》一课中,讲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时,引用下面这段材料:
真的林则徐他是不让人知道的……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益衰微,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好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材上的林则徐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先驱,老师补充的材料,却展示了一个将个人名誉看得比国运更重的“新”形象。通过课外材料和课内知识的结合,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更加清晰完整地把握这位名人,也更能体会到思想解放起步阶段的不易。历史人物也许不够完美,但真实的历史应值得我们追寻。学生在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有收获。自己的老师能找到与课本“不相符”的“非主流”材料,而这些材料又是相当的权威,这不能不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有料”、有水平,历史老师的形象也会高大许多。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会有保证。
二、本次教学大赛中史料教学之失
恰当的史料补充,可以细化课本知识,扩展师生视野,深化已有认知。但是,史料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史料的数量,课堂变成史料的堆砌,导致整体教学不够流畅,教学过程被一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打断,学生的思想情感也很难借助材料自然升华。如《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一课,共展示15则文字材料、8张图片材料,其中有11则古文材料,学生平均不到两分钟要通读一则材料,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两个甲骨文字。抛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讲,单是一节课内读懂这些材料,对中学生而言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何况其中还要穿插教师的引导,时间更显紧迫。所以,尽管这节课教师准备充分,史料丰富、学术气息浓厚,但是面对一则则不断闪现的材料,并且多是需要精读的专业用语,学生们的热情很快就降了下来了。尽管听课的学生已经学过这一课,但课堂气氛仍然比较沉闷,因为学生们已经开始盼望下课,希望早点“解脱”。
一节课使用几则史料为宜?应该不是多多益善。否则,史料淹没了主题,学生无法把握知识线索和重点,这不能说是成功的课堂。 史料宜精不宜多,需用在关键点上。何为关键?笔者以为,关键之一是课本没有明确论及的环节。史料的补充,能起到构建完整的历史因果关系、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
比如《全球化视野下的中日甲午戰争》一课,在谈到战争的影响时,教材主要介绍了对中国的影响,这已为师生所熟知。但没有讲明战争对日本、对朝鲜半岛、对东北亚国际(主要是日俄)关系的影响。既然本课的主题是要从全球视野中理解中日之战,对日本的影响不应忽略。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补充史料,就能将影响的拼图拼接得更为完整。但可惜的是,教师只是在课程结尾处口头总结到“战争收益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现代化水平。而一次次冒险的成功,使它的扩张野心膨胀,直至成为‘二战’策源地”。这个结论没有史料的支撑,显得单薄、匆忙。战争对日本有什么影响?不展示史料,学生的认识仍只会停留在课本上,逼迫清政府割地、赔款。其实,在物质之外的精神领域,整个日本社会的对华观“发生了巨变,不仅从紧张中解脱出来,而且产生了自负心理,并对中国转变为极端的蔑视心态。”,这种心态也能解释为什么三十多年后日本会在中国制造大量的惨案。另外,关于三国干涉还辽的影响,课本上也没有说明。无需展示史料,学生也明白,导致了日俄关系紧张。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似乎不能体现本课 “全球化视野”的特色,要知道“欧洲人的干涉,在日本人心里留下对清国、朝鲜和欧洲人仇恨的阴影。他们卧薪尝胆,从此揭开了长达五十年战争的历史序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亚洲横扫西方殖民者,可以说是后来的报复。如此,在关键地方补充史料,引导学生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战争影响,一方面体现了本课的主题立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课增色不少。
史料的“精”还应体现在解读得精细。对一则史料,应该从不同角度解读,方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史料仔细辨析,在抓主干的同时,注意细节,不满足于只得出一个结论。如《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展示唐宋都城平面图后,引导学生分析汴京与长安布局的不同,得出了课本的结论:宋朝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很明显,平面图上有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汴河、金水河),可教师却对它们而不见。宋朝经济重心南移迹象明显,首都的物资不得不仰仗南方供给,而水运是当时最经济、最可靠的转运方式,汴河是当时重要的运河,“仰仗这条大动脉,宋政府吸取来了大量的东南财富,作为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立国基础。”利用好该信息,也能说明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可惜教师只满足于用史料印证教材观点,缺乏多角度、有新意的解读。
当然,有新意的解读也应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之上,一份材料一份话,尤其是涉及不熟悉的领域更要慎而又慎。教师在《从都城变化看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展示了一首唐诗、一首宋词: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中,主人翁虽然思念丈夫,但还是以国家为重,支持丈夫戍守边疆。而宋词中,主人翁又是“长恨”又是“好梦” ,很是消极。 最后,教师引导學生得出结论:唐朝文化更有家国情怀,而宋文化更多强调个人生活感受。以此证明,唐宋之间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迁。就算该结论符合史实,但仅凭两首诗词就得出这种结论,也显得牵强。学生很容易发问:宋词中“大江东去”“壮志饥餐胡虏肉”该做何解?难道不能证明宋人也有家国情怀?为了平息这种疑问,教师至少应在该环节引用比较权威的论述。所以,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谨慎为妙。
三、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整合教材、拓展思维的过程中,史料的补充是绕不过的环节。教师需有意识地进行深度阅读,关注学术前沿,勤于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发掘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史料,才能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左右逢源。这种对新事物的追求,就是保持历史课堂生命力的“活水”。
参考文献: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美平,宋志勇.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第四卷),2012
[5]宗泽亚.清日战争1894—1895[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漆侠.宋代经济史[M].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