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戴维森一起读《论语》——早期汉语的语气、语力与交流实践

来源 :思想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汉语的交流实践之本性是无法基于对汉语语法和语义特征的考察而加以断定的,对交流实践之语用特征的考察是必要的.本文引入语气和语力这两个概念,回应“语法学进路”及其经验性假设和语气-语力关联假设,讨论古代汉语表达语气的语言手段(例如句末助词),戴维森对达米特语气-语力关联论的反驳以及他的语力约定论.论文进而通过《论语》中的一章,阐释戴维森反驳达米特约定论的核心论证,即不存在关于诚实的约定.按照戴维森的“语言意义自主性”原则,我们对汉语的考察不应囿于约定,而应直面交流实践.
其他文献
竹书《参德》篇天时、地材、民力、明王无思的四元思想结构,不同于天、地、人的三才说,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而在四者之中,《参德》最重视“天时”概念,其次是“明王无思”一
中国文化和欧洲或欧美文化既处于一种完全相反的关系之中,又处于一种完全可比的框架内.在中国人那里,那些类似于西方抽象逻辑、“论辩术”或纯粹“存在论”的东西也是单纯的
本文把哈贝马斯与实用主义的对话和融合放置于西方理性传统在二十世纪之大灾变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于顶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声浪中加以定位,在缕述怒怼现代
《淮南子》中的道家以综合老庄作为其理论视域,并对“道”之本性、人之本性以及德性评价尺度展开界说.具体来看,《淮南子》中的道家不仅注重以“一”解释“道”,从而彰显出“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首个、至今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 22届,其国际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和观众参与度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积极推动了
学界习惯于将戴维森的意义理论称之为真之条件意义理论,但是在1986年的论文《墓志铭的完全错乱》中,戴维森思考意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该篇论文中,戴维森通过分析交流的一般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类梳理,发现影响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态度、学校行为、教师认知等。围绕这些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并收集、整理数据,构建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用smartPLS 3.0检验主要影响因素与教师职业法律素养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态度对学校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校行为对教师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校行为和教师认知对教师职业法律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本文旨在阐明一场持续数世纪、众说纷纭的论辩.意识到此种跨文本的共鸣,可为哲学文本的解读增加一层历史性理解.我们意在表明,《老子》明确提出的不可说之“道”,如何开启了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育特色”和“内涵式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关键。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课程设置,无法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主要表现在核心专业课程模块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学分偏少、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分少、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三个方面。建议大力增加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学分,强化学生专业基础;厚文化基础,强能力,突出应用型;“一专多能”的技能训练课内外兼修。
新法兰克福学派与新实用主义参与其中的晚近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呈现出这样一种困局,一方面,基于范导性原则的符合论无法挣脱形而上学的枷锁,另一方面,真理的紧缩论主张将会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