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小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对其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个体才能克服自我中心,客观地、多角度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发展出更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做出更有意义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依据当前的有关信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推断他人内部心理活动、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一、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价值
个体进入小学阶段,社会化活动成为主要生活内容,社会化过程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反馈作用。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对其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克服思维中的“去自我中心”。只有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等,并据此预测他人的行为。
2、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同伴互动关系、表现出更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小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助于其在同伴交互过程中换位思考,积极帮助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不受欢迎的儿童”多以自我中心的方式看待问题,多采用直接专断性的策略处理问题;而“受欢迎的儿童”不仅可以同时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且会使用合作性、协调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3、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益于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小学生在道德认知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他人的动机、意愿有认识,而且能考虑社会习俗、他人观点态度等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更合理的道德判断。
二、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还有性别、同伴经验、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近年来,大量观点采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观点采择任务中性别差异不明显。但也有研究发现,在移情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述他人的情感方面,女孩优于男孩,在描述他人的恐惧情绪时,这种差异尤为明显。
2、同伴经验因素。大量跨文化调查实验表明,儿童社会经验的获得受成长过程中同伴交往数量的影响,而社会交往经验的丰富与否进一步影响观点采择的水平。
3、家庭因素。家庭是否能提供更广的交往范围及更多的练习,对小学生采择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注重训练小学儿童关注他人的情感和反应,有助于培养小学儿童的移情能力。
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对策
大量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进行干预训练,能增强其移情能力、积极同伴互动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反应,促进其社会化成长。具体培养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辅导干预训练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观点采择的特点编制适宜有效的心理活动课程,在课程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同伴分享机会,进行采择能力干预训练。具体活动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技术、移情训练技术,综合故事、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方法。
如,可以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帮助其发展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随着扮演角色的增多,增强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移情能力及观点采择水平。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引用精彩故事,让学生共同分享,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体验内心感受。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合作游戏,在学生参与完成游戏之后要积极引导其开展分享体验,寓教于乐,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树立榜样学习人物
班杜拉研究告诉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式、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榜样行为而获得的。小学儿童社会采择观点能力的提升同样也可以通过榜样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获得肯定的的榜样行为人物能激发小学儿童模仿榜样的利他行为的意愿,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发展。所以,学校要积极树立优秀榜样,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典型,如:建立班級“每周一星”制度,让乐于助人的孩子当“明星”,激发孩子内心的道德感,认识到为他人服务是光荣和快乐的,并内化这种观念;积极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开展“我心中的偶像”班队活动,宣布好孩子偶像的条件,内化学生对于偶像标准的认同,引导其做出与榜样行为相一致的有效行为。
3、加强日常教育引导
行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保持孩子良好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所以,在日常教育当中,教师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用多种方式对其社会采择的良好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比如积极引导学生对同伴友善的行为作出回报,引导学生学会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学会有礼貌地回绝别人,学会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等等,以促进其采择能力的发展。可以用奖励或言语强化(表扬)的方式促进孩子的社会采择观点的发展,促成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个别发展不足的学生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重视家庭教育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社会采择能力水平如何,其实也反映着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采择能力水平。所以,父母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习积极有效的采择行为。另外,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巩固在学校习得的采择行为知识。家长除了关爱孩子的同时,更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独立做饭、照料小动物、看望生病的同学、跟邻居朋友分享东西等,以此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积极提供训练机会,比如让孩子与家人一同去聚会、旅游或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积极亲社会内容,提高积极观点采择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依据当前的有关信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推断他人内部心理活动、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一、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培养的价值
个体进入小学阶段,社会化活动成为主要生活内容,社会化过程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反馈作用。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对其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克服思维中的“去自我中心”。只有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等,并据此预测他人的行为。
2、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发展良好的同伴互动关系、表现出更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小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助于其在同伴交互过程中换位思考,积极帮助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不受欢迎的儿童”多以自我中心的方式看待问题,多采用直接专断性的策略处理问题;而“受欢迎的儿童”不仅可以同时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且会使用合作性、协调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3、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益于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小学生在道德认知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他人的动机、意愿有认识,而且能考虑社会习俗、他人观点态度等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更合理的道德判断。
二、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还有性别、同伴经验、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近年来,大量观点采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观点采择任务中性别差异不明显。但也有研究发现,在移情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述他人的情感方面,女孩优于男孩,在描述他人的恐惧情绪时,这种差异尤为明显。
2、同伴经验因素。大量跨文化调查实验表明,儿童社会经验的获得受成长过程中同伴交往数量的影响,而社会交往经验的丰富与否进一步影响观点采择的水平。
3、家庭因素。家庭是否能提供更广的交往范围及更多的练习,对小学生采择能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注重训练小学儿童关注他人的情感和反应,有助于培养小学儿童的移情能力。
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对策
大量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进行干预训练,能增强其移情能力、积极同伴互动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反应,促进其社会化成长。具体培养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辅导干预训练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观点采择的特点编制适宜有效的心理活动课程,在课程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同伴分享机会,进行采择能力干预训练。具体活动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技术、移情训练技术,综合故事、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方法。
如,可以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帮助其发展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随着扮演角色的增多,增强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移情能力及观点采择水平。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引用精彩故事,让学生共同分享,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体验内心感受。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合作游戏,在学生参与完成游戏之后要积极引导其开展分享体验,寓教于乐,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树立榜样学习人物
班杜拉研究告诉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式、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榜样行为而获得的。小学儿童社会采择观点能力的提升同样也可以通过榜样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获得肯定的的榜样行为人物能激发小学儿童模仿榜样的利他行为的意愿,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发展。所以,学校要积极树立优秀榜样,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典型,如:建立班級“每周一星”制度,让乐于助人的孩子当“明星”,激发孩子内心的道德感,认识到为他人服务是光荣和快乐的,并内化这种观念;积极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开展“我心中的偶像”班队活动,宣布好孩子偶像的条件,内化学生对于偶像标准的认同,引导其做出与榜样行为相一致的有效行为。
3、加强日常教育引导
行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保持孩子良好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所以,在日常教育当中,教师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用多种方式对其社会采择的良好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比如积极引导学生对同伴友善的行为作出回报,引导学生学会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学会有礼貌地回绝别人,学会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等等,以促进其采择能力的发展。可以用奖励或言语强化(表扬)的方式促进孩子的社会采择观点的发展,促成学生社会行为的形成。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个别发展不足的学生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重视家庭教育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社会采择能力水平如何,其实也反映着家庭教养方式及父母采择能力水平。所以,父母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习积极有效的采择行为。另外,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巩固在学校习得的采择行为知识。家长除了关爱孩子的同时,更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独立做饭、照料小动物、看望生病的同学、跟邻居朋友分享东西等,以此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积极提供训练机会,比如让孩子与家人一同去聚会、旅游或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引导孩子关注积极亲社会内容,提高积极观点采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