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情感素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幼儿期的培养则是启蒙教育,是实施教育的最基础工程,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培养丰富积极的情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夯实基础。
一、培养情感智慧是走向成功的起步
积极健康的情感必须有智慧作导引,智慧是构成健康情感的重要因素。情感作为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有自己的生理、心理反应机制、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但是作为个体动力系统核心的情感,它的动力高效能的发挥,必须有智慧的参与和引导,只有在智慧监控下的情感,其对象指向、强弱程度、表达方式等才可能适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可能发挥它极大的积极效能。因此,如果说人在初始阶段所带有的倾向于自然属性的低级情感其主要成分是情绪的话,那么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良好品质的健康情感,其构成因素除了情绪,很重要的还有智慧因素,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引导下,情感才能不断发展,其品质才能不断升华。
情感智慧教育的提出、实践、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其一是人们对情感智慧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有了认识。尤其是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一书的广为传播,更使人们认识了"情感智慧"这一概念,并且也认同了除智力因素外,情感智慧是影响人学业成就、工作绩效和创造性发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教育理念,因此,培养情感智慧就成为各国教育的关注热点。其二是社会现状的警示。不少发达国家在科技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人的现代文明病症状也日趋严重,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情感冷漠或情感放纵现象十分普遍,吸毒、自杀、暴力、纵欲、流血等事件频频发生,由此人们意识到要使人适应社会,要使人的情感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情感智慧教育。
二、幼儿期是情感智慧培养的重要时期
与其它心理过程相比,幼儿期情感发展相对较快,作用也较大。这是因为大脑主司情感反应的杏仁核发育快于大脑皮质,它为幼儿情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一些基础性的情感,如依恋感、归属感、好奇感等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这为幼儿情感教育提供了先在条件。
心理学研究也说明幼儿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幼儿从三岁左右开始出现自言自语,到六岁左右会默默自语,这表明幼儿语言发展中,出现了内部言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内部言语具有自我调控功能,幼儿内部言语的出现表明幼儿期已具备情感自我调控的心理条件。现实中,幼儿自控自调的潜能已有所显现,在恰当的教育影响下,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从被动的接受外部言语及诱因的指导,逐渐发展到能根据自己要求和诱因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常能看到,有的孩子玩耍时输了,他会含着眼泪、自言自语道:“有啥稀奇,下次再练练,我也会赢的。”这就是在挫折面前情感智慧的生动表现。此外从幼儿现实表现看,幼儿期的一切行为,一切活动无不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 幼儿期可以说主要是情感期,早期教育起始于情感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
情感智慧作为幼儿情感发展的导引因素,作为积极健康情感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它是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幼儿情感内容的不丰富,情感表现的不稳定,因此加强情感智慧培养就愈显重要,教育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经验,调动幼儿的情感智慧,依据他们自身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引导幼儿情感日趋社会化、个性化、理性化。
三、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途径
戈尔曼认为,情感智慧至少包括五个因素:①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②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③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④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⑤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幼儿的一切能力都是在与活动环境的作用下培养的,情感智慧同样如此。因此,成人优化幼儿的空间、活动环境,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情感、愿望,与人交往,关心、同情别人的机会,才能使幼儿一步步走向成功。
(1)形成民主互动的关系,满足幼儿情感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幼儿更是如此。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如何,以及老师能否满足其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2)把握实际生活的素材,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情感教育同样如此,它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的。教师应通过生活环境的利用、控制、优化,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已有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移情训练,提高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的情境(如三八节、劳动节、教师节、敬老节,饲养、种植活动,自然环境保护等),教育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引导幼儿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到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实施时我们从身边小事、真实的事开始,如讨论怎样去关心父母、怎样关心同伴,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有同情心,以助人为乐事。在共度生日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验施爱与受爱的不同情感,在母亲节进行感受-表达-反思-表达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幼儿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付出、帮助的情感能力。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幼儿耳濡目染,动心动情。从现实出发,从幼儿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出发,对幼儿的生活活动内容进行选择调控,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3)发挥游戏的愉悦功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情感培育的最佳途径。游戏的一大特质即是“愉悦”,即幼儿对游戏的投入和专注。在游戏中,他们沉浸于角色体验时,可能是悲伤的、愤怒的,可能是祥和的、恐惧的,也可能是激动的、沉静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意象的王国,使其充分获得身心的自由,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
当然,游戏中我们不仅鼓励幼儿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更要鼓励幼儿对现实作大胆的创造性的改变,使游戏把幼儿的本能成长为情感,为幼儿学会做人,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培养情感智慧是走向成功的起步
积极健康的情感必须有智慧作导引,智慧是构成健康情感的重要因素。情感作为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有自己的生理、心理反应机制、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但是作为个体动力系统核心的情感,它的动力高效能的发挥,必须有智慧的参与和引导,只有在智慧监控下的情感,其对象指向、强弱程度、表达方式等才可能适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可能发挥它极大的积极效能。因此,如果说人在初始阶段所带有的倾向于自然属性的低级情感其主要成分是情绪的话,那么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良好品质的健康情感,其构成因素除了情绪,很重要的还有智慧因素,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引导下,情感才能不断发展,其品质才能不断升华。
情感智慧教育的提出、实践、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其一是人们对情感智慧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有了认识。尤其是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一书的广为传播,更使人们认识了"情感智慧"这一概念,并且也认同了除智力因素外,情感智慧是影响人学业成就、工作绩效和创造性发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教育理念,因此,培养情感智慧就成为各国教育的关注热点。其二是社会现状的警示。不少发达国家在科技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人的现代文明病症状也日趋严重,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的情感冷漠或情感放纵现象十分普遍,吸毒、自杀、暴力、纵欲、流血等事件频频发生,由此人们意识到要使人适应社会,要使人的情感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情感智慧教育。
二、幼儿期是情感智慧培养的重要时期
与其它心理过程相比,幼儿期情感发展相对较快,作用也较大。这是因为大脑主司情感反应的杏仁核发育快于大脑皮质,它为幼儿情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一些基础性的情感,如依恋感、归属感、好奇感等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这为幼儿情感教育提供了先在条件。
心理学研究也说明幼儿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幼儿从三岁左右开始出现自言自语,到六岁左右会默默自语,这表明幼儿语言发展中,出现了内部言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内部言语具有自我调控功能,幼儿内部言语的出现表明幼儿期已具备情感自我调控的心理条件。现实中,幼儿自控自调的潜能已有所显现,在恰当的教育影响下,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从被动的接受外部言语及诱因的指导,逐渐发展到能根据自己要求和诱因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常能看到,有的孩子玩耍时输了,他会含着眼泪、自言自语道:“有啥稀奇,下次再练练,我也会赢的。”这就是在挫折面前情感智慧的生动表现。此外从幼儿现实表现看,幼儿期的一切行为,一切活动无不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 幼儿期可以说主要是情感期,早期教育起始于情感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
情感智慧作为幼儿情感发展的导引因素,作为积极健康情感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它是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幼儿情感内容的不丰富,情感表现的不稳定,因此加强情感智慧培养就愈显重要,教育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经验,调动幼儿的情感智慧,依据他们自身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引导幼儿情感日趋社会化、个性化、理性化。
三、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途径
戈尔曼认为,情感智慧至少包括五个因素:①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②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③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④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⑤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幼儿的一切能力都是在与活动环境的作用下培养的,情感智慧同样如此。因此,成人优化幼儿的空间、活动环境,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情感、愿望,与人交往,关心、同情别人的机会,才能使幼儿一步步走向成功。
(1)形成民主互动的关系,满足幼儿情感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幼儿更是如此。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如何,以及老师能否满足其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2)把握实际生活的素材,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纲要》指出: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情感教育同样如此,它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的。教师应通过生活环境的利用、控制、优化,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已有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移情训练,提高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的情境(如三八节、劳动节、教师节、敬老节,饲养、种植活动,自然环境保护等),教育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引导幼儿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到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实施时我们从身边小事、真实的事开始,如讨论怎样去关心父母、怎样关心同伴,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有同情心,以助人为乐事。在共度生日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验施爱与受爱的不同情感,在母亲节进行感受-表达-反思-表达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幼儿体谅、安慰、关心、谦让、分享、付出、帮助的情感能力。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幼儿耳濡目染,动心动情。从现实出发,从幼儿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出发,对幼儿的生活活动内容进行选择调控,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3)发挥游戏的愉悦功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情感培育的最佳途径。游戏的一大特质即是“愉悦”,即幼儿对游戏的投入和专注。在游戏中,他们沉浸于角色体验时,可能是悲伤的、愤怒的,可能是祥和的、恐惧的,也可能是激动的、沉静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意象的王国,使其充分获得身心的自由,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
当然,游戏中我们不仅鼓励幼儿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更要鼓励幼儿对现实作大胆的创造性的改变,使游戏把幼儿的本能成长为情感,为幼儿学会做人,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