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点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继承和发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借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发挥项目资源的最大效用。一是项目资源同个人风格有机结合。二是项目资源主导同当地辅导有机结合。三是传统模式同现代模式有机结合。四是项目资源同其它资源有机结合。如何将资源用好用活,需要教学点教师在使用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实现应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结合 教学点 资源 全覆盖
【中图分类号】G434;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49-0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机组成。设备环境可实现卫星电视、数据广播和语音广播等教学资源的接收、播放、IP存储和回放,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人方式和文件打印等功能。设备环境有效地实现了卫星网和因特网的结合,可随时获取多种媒体资源,时效性非常强;可将下载的教育资源大量存储在讣算机上,辅助教师备课,辅助课堂教学;还可收看空中课堂节目。
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主要有三种。一种名为《教师上课》,这种资源是把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分节,每节配上导语、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师可以按资源的提示进行教学。另一种名为《学生自学》,这种资源是将一堂完整的课堂实录视频剪辑保留主要节点和内容,提供给学生观看并学习的,当然,老师也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另外还有《扩展资源》,主要是提供学生扩展性学习用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习题文档、教学参考等。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演唱-柳树姑娘》,《教师上课》模块分为“新课导入”、“歌曲学习”、“音乐活动”、“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新课导入”除导语外有两张图片,第一张是柳树图片,需要学习认识柳树并知道一些柳树的知识;第二张图片是要学生回忆写柳树的诗句。“歌曲学习”提供了音频《柳树姑娘》,时长为一分五秒,学生聆听范唱、听范唱并用手击打节拍、看乐谱学唱、重点小节突破、看乐谱练唱、依伴奏练唱。“音乐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创编动作。“课堂小结”提供了简短的结语。《学生自学》模块视频时长为十七分二十七秒。“拓展资源”提供了“教学设计”和“常见问题”两个文档。
在教学点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继承和发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借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发挥项目资源的最大效用。
一、项目资源同个人风格有机结合
教师在长期的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突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的,并且贯穿于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鲜明而独特的标志。教师在使用项目资源时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让它融入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之中,这样自己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即使教师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使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等方面的优势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否则,教师机械地运用项目资源,就会不自觉地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成为一个准旁观者,导致项目资源与学生脱节,学生也将会不知所措。如果这样,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会被浪费。
二、项目资源主导同当地辅导有机结合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利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时,一般地说,项目资源应当成为本课时的主导。教师应该按项目资源中的教学节点分配好时间,设计好自己的操作活动,设计好对现場学生的活动的组织,遵循项目资源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运行。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辅导者。应当想办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只有项目资源的主导设计同教室里的辅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合力,才能产生高效的学习。
三、传统模式同现代模式有机结合
这里所說的传统模式,是指我们历来所使用的,由当地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控制、独立完成教的任务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现代模式是指,由名师设计并制作引导课件或者以教学音像形式呈现了部分教学过程、需要当地教师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现代模式由项目资源完成了主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问题的提出、知识重点的讲解、学生活动的指导等等,他可以反复地重现。但是他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他并不能同学生产生互动。他听不见学生在说什么,他不能现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评价,他也不能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及时的教育和纠正。现代模式的这些局限,恰好是传统模式的相对优势。这两种模式不仅应该在同一教学课时中积极互补,在不同的教学课时中也应该相辅相成。只有两种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项目资源的优势,使项目资源的运用不至于成为花架子。
四、项目资源同其它资源有机结合
项目资源是一种定型资源,它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但是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运用它。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适当的重塑,即对项目资源的教学设计中不符合本地学生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改造,让它能体现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体现山乡儿童的生活背景。中国地域广阔,民俗千差万别,风情各不相同。不可能有哪一个教师设计得出一节适合全中国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项目教学资源时,必须利用其它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和补充。
项目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有效地使优质学校与教学点的距离缩短,为农村教学点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如何将资源用好用活,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学点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教学点教师在使用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实现应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结合 教学点 资源 全覆盖
【中图分类号】G434;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49-0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机组成。设备环境可实现卫星电视、数据广播和语音广播等教学资源的接收、播放、IP存储和回放,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人方式和文件打印等功能。设备环境有效地实现了卫星网和因特网的结合,可随时获取多种媒体资源,时效性非常强;可将下载的教育资源大量存储在讣算机上,辅助教师备课,辅助课堂教学;还可收看空中课堂节目。
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主要有三种。一种名为《教师上课》,这种资源是把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分节,每节配上导语、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师可以按资源的提示进行教学。另一种名为《学生自学》,这种资源是将一堂完整的课堂实录视频剪辑保留主要节点和内容,提供给学生观看并学习的,当然,老师也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另外还有《扩展资源》,主要是提供学生扩展性学习用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习题文档、教学参考等。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演唱-柳树姑娘》,《教师上课》模块分为“新课导入”、“歌曲学习”、“音乐活动”、“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新课导入”除导语外有两张图片,第一张是柳树图片,需要学习认识柳树并知道一些柳树的知识;第二张图片是要学生回忆写柳树的诗句。“歌曲学习”提供了音频《柳树姑娘》,时长为一分五秒,学生聆听范唱、听范唱并用手击打节拍、看乐谱学唱、重点小节突破、看乐谱练唱、依伴奏练唱。“音乐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创编动作。“课堂小结”提供了简短的结语。《学生自学》模块视频时长为十七分二十七秒。“拓展资源”提供了“教学设计”和“常见问题”两个文档。
在教学点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继承和发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借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发挥项目资源的最大效用。
一、项目资源同个人风格有机结合
教师在长期的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突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的,并且贯穿于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鲜明而独特的标志。教师在使用项目资源时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让它融入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之中,这样自己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即使教师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使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等方面的优势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否则,教师机械地运用项目资源,就会不自觉地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成为一个准旁观者,导致项目资源与学生脱节,学生也将会不知所措。如果这样,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会被浪费。
二、项目资源主导同当地辅导有机结合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利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时,一般地说,项目资源应当成为本课时的主导。教师应该按项目资源中的教学节点分配好时间,设计好自己的操作活动,设计好对现場学生的活动的组织,遵循项目资源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运行。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辅导者。应当想办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只有项目资源的主导设计同教室里的辅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合力,才能产生高效的学习。
三、传统模式同现代模式有机结合
这里所說的传统模式,是指我们历来所使用的,由当地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控制、独立完成教的任务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现代模式是指,由名师设计并制作引导课件或者以教学音像形式呈现了部分教学过程、需要当地教师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现代模式由项目资源完成了主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问题的提出、知识重点的讲解、学生活动的指导等等,他可以反复地重现。但是他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他并不能同学生产生互动。他听不见学生在说什么,他不能现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评价,他也不能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及时的教育和纠正。现代模式的这些局限,恰好是传统模式的相对优势。这两种模式不仅应该在同一教学课时中积极互补,在不同的教学课时中也应该相辅相成。只有两种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项目资源的优势,使项目资源的运用不至于成为花架子。
四、项目资源同其它资源有机结合
项目资源是一种定型资源,它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但是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运用它。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适当的重塑,即对项目资源的教学设计中不符合本地学生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改造,让它能体现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体现山乡儿童的生活背景。中国地域广阔,民俗千差万别,风情各不相同。不可能有哪一个教师设计得出一节适合全中国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项目教学资源时,必须利用其它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和补充。
项目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有效地使优质学校与教学点的距离缩短,为农村教学点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如何将资源用好用活,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学点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教学点教师在使用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实现应用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