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大上的王若飞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农民部长的王若飞赶赴苏联参加中共六大。作为中共六大江苏省代表团成员,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国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很多同志牺牲了。王若飞深知这次会议必将重新梳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解决大家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分歧,统一全党、团结全党、推动中国革命再次走向高潮。为此,他一直在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如何才能走出低潮?如何正确认识以往的挫折?

怀着欣喜与沉重的心情参加中共六大


  在中共六大的会议上,王若飞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妻子李培之。1925年,王若飞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后被派往北方区巡视,李培之则从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投身工人运动,他们在郑州相遇并相爱,不久后李培之被派往苏联留学。在留学之前,他们举办了非常简朴的婚礼,然而他们的蜜月只有12天,李培之一走就是三年。三年中,王若飞和李培之为了革命而分居两地,他们全身心地将青春奉献给中国革命。但是,这三年内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受挫后,腥风血雨弥漫在整个中国,他们相互牵挂着对方,心如火烤又无可奈何。在中共六大上相遇,这对革命夫妻自然欣喜万分。
  但是,他们的心情也是十分沉重的。王若飞和李培之还一起去看望了英勇牺牲的战友罗亦农的遗孀李文宜。罗亦农和王若飞都曾经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又都是中央机关的同事,他们一起参与领导和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元旦,李文宜与罗亦农结婚。4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罗亦农被捕。21日,罗亦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这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文宜,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李文宜到莫斯科后,成天流泪,她还在怀念新婚不久就永别的爱人。王若飞、李培之感同身受,和大家一起去开导她、安慰她和鼓励她,希望她能够坚强地挺过难关。
  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3月以来,有30万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惨杀。这段时间的革命挫折是刻骨铭心的,也是亟需反思与牢记教训的。所以,王若飞在中共六大上积极发言、大胆地讲出了自己的思考。他的很多思考是基于他丰富的革命经历。王若飞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他曾经在日本留学过,后又在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还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留过学;他有着丰富的地方革命经历,曾担任中共北方区巡视员、中共豫陕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后又在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农民部长的期间,负责领导江苏的地方农民运动,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并具体负责上海南市区的起义;他还有着丰富的机关工作经历,他曾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负责中央机关的日常事务,直接为总书记陈独秀服务。在党的核心部位工作的经历,使他了解各方面情况,对于中共中央许多决策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涉及面宽、思考得也比较深入。当然,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比较短,党对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比较缺乏、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王若飞和其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样,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探索还不够准确和深入,他在中共六大上的发言还有一定局限性,但光明磊落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共六大上积极建言献策


  6月14日和15日,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召集政治谈话会,这实际就是中共六大的预备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报告了陈独秀因为病假不能来参加中共六大,王若飞在周恩来发言后进行了补充发言。
青年王若飞

  王若飞因为长期在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身边工作,协助陈独秀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组织了很多重要会议,与陈独秀接触较多,对陈独秀的思想比较了解。王若飞受中共中央委托,力劝陈独秀去苏联参会,但陈独秀态度坚决,坚持己见。王若飞在会上解释陈独秀之所以拒绝来莫斯科参加会议,主要是因为有“怨言”和“顾忌”。陈独秀在八七会议前后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严厉处置,不许他参加八七会议。11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时,也不允许他参加。陈独秀认为共产国际是牺牲他以维持共产国际代表的威信,怕他发表言论产生不好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到了共产国际横竖是个无用的人,或者被附加一个“托洛茨基”的名号就更加辩解不清了。所以他不来,以免使党内发生影响。
  王若飞的发言虽然仅仅是客观解释陈独秀不来参会的原因,但实际已经涉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特别是共产国际的指导问题。这次会议的召集人是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而且,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主管中国党的工作的米夫也在场。王若飞的发言直指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向忠发立即激烈地批评王若飞,指责他为陈独秀开脱责任。与会代表对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陈獨秀的责任也展开了大辩论,这场辩论对于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和指导中国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王若飞的大胆发言开启了这场辩论。
  在关于中国革命的形势到底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上,王若飞在会议上多次提出,请大家正确认识和讨论形势问题。瞿秋白主持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受苏联顾问的影响下,大力推行“左”倾盲动主义路线,连续下达在各地搞武装暴动的命令。但这些暴动都因为时机不成熟和组织问题,相继失败。王若飞看着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牺牲,内心十分悲愤。为此,他提出了关于正确认识革命形势的问题。同样,他的观点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在讨论政治报告时,瞿秋白指出:中央说革命是高涨的,但不是高潮。王若飞在暴动后说是低落,是不对的。瞿秋白还解释说,中央也并未说革命是一直高涨的。中央十一月决议案提及了南昌的教训,指出了盲动主义的危险。针对王若飞是江苏省委农民部长,负责江苏各县的秋收暴动的情况,瞿秋白指责江苏:江苏省委的盲动,比中央更进一步,中央是制止的。邓中夏在讨论政治报告时也发言:八七之后,党的改组收了很大的成效,关于改组问题发生了两种不好的倾向:(1)太左的改组,如北方;(2)太右了的,如江苏,以为是形式上的改组,老是不改。虽然王若飞不同意革命形势处于高潮的判断受到了党内很多人的批评,“左”倾盲动主义没有得到纠正,但他的判断后来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7月1日,中共六大的大会第14天,主席团值日主席宣读了一份由29人签名的《提议用大会名义致电中央政治局指示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提案,着重指出:中央政治局完全接受国际第九次扩大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决定,在国内及时制止盲动倾向,目前中心工作应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参加反帝与城市、乡村群众运动的斗争。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听了之后,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不应该立即发给中国党,并且不在大会上讨论这个提案。他的理由是:政治委员会尚未开始工作,大会也未作出决议,在这种时候以大会名义发给国内指示,不但会影响政治委员会的工作,而且会暴露秘密。再者,共产国际执委已有两次指示给中国共产党,没有必要发送这个提案。瞿秋白、张国焘也反对这个提案。
  尽管这个提案受到了主要领导的反对,但是王若飞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针锋相对地反对米夫的意见,认为应该立即去电国内以便尽早向全党传达贯彻六大路线。夏曦、刘伯坚、关向应也表示支持王若飞的意见。米夫不服气,继续在会上强调向国内发指示的严重性。但是,经过讨论,大会以大多数代表赞成通过了这个提案。7月9日,中共六大发出《对国内工作的指示电稿》,强调:“现在,第一个革命浪潮以历次失败而完结,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党的总路线是夺取群众,统一群众,团结群众于党的主要口号之下,加紧日常工作,尤其是城市产业工人之中的工作。”“党与群众的脱离,是主要的危险。全国范围之内暴动只是宣传的口号,坚决地反对盲动主义。”这封电报非常具体、明确地指出了中共六大后国内党的工作方向。其中,王若飞也为中共六大主要精神的宣传和贯徹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确认识中共六大中的不同意见


  王若飞在中共六大上不仅坚持独立思考、坦诚发言,而且还提出了关于正确对待党内矛盾和不同意见的主张。
  对于中共六大上的一些争议,王若飞说道:“近两天发生的现象在讨论与争论中,有同志发生了误会,以为是某人攻击某人,这是不对的,这就是过去没有过正确的党的生活的缘故。恩来同志已说过,在自己批评中才能找到教训,争论是布尔什维克党应有的。”在深入分析党在组织上存在的问题时,他赞成周恩来的发言,认为周恩来说得很公正,过去是家长式的、命令式的,与群众完全脱离,同时也是社会关系使然。在选举中央委员时,王若飞提议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很多人批评他“袒护”陈独秀。但是,王若飞坚决认为,陈独秀的工作是有成绩的,过去的错误也很大,但不是他一人负责。只要改正错误,可以继续工作。党内选举应该允许每一位代表发表意见。
  在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说:“虽然我们反对王若飞,但是王若飞的发言,比起瞿秋白、张国焘来,更接近国际路线。”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则称赞王若飞提出的许多观点是“很正确的东西”,是符合事实的,是真正掌握了工人的心理的。布哈林说:“在你们中间认为很右的王若飞同志的演讲中,却说了很多很正确的东西。”18年后,1945年,在中共七大会议结束时,毛泽东也郑重地对王若飞说:“你在六大时对陈独秀错误采取的态度是正确的。”
  中共六大结束后,王若飞被留下来继续参加一周后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展开了对托洛茨基错误的批判。王若飞依然没有跟风,而是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对托派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应该加强学习研究。王若飞后来也对自己在中共六大上的发言进行了反思,他说:“六次大会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在大会后,为了表示自己纯无个人企图,为了加深自己的理论学习,诚恳地请求留莫(斯科)学习。”共产国际同意了他的请求,指派他担任中国农会驻农民国际的代表,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于是,他与李培之一起进入列宁学院学习,开始了近三年的留苏生活。
  (编辑 黄艳)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本名黄薇,曾用名南君、黄维英,1912年2月27日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个书香世家。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毕业后,我母亲就在《厦门日报》发表了一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文章。1933年,她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考入了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本科)。从1936年开始,我母亲就在中共东京支部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她是多个进步团体的领导成员。这期间,她还为上海的《妇女生活》杂志写稿,并采访了当时在日本隐居的
我的父亲祁云祥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大革命时期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参加红军更是他刻骨铭心的人生阶段,是红军革命大家庭般的温暖、熔炉般的锻造,奠定了他在人民军队中不断成长进步的坚实基础,使他最终成为我党我军的一位高级干部:行政九级,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离休后享有正军职待遇。投身农民运动  父亲1914年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虾子沟的一户贫农家庭,家里有薄田二亩半、柴山一小块。父亲七岁时,我爷爷去
1927年初,隐蔽在张作霖大帅府里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得悉,张作霖已下令逮捕李大钊。京师警察厅也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李大钊和其他革命者跟踪侦察,图谋一网打尽,妄图消灭京城的革命力量。同志与朋友都为李大钊的安全担心,劝他离开北京。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也多次劝他离开。但李大钊态度坚决,让许多同志化装转移,自己却留下来,坚持斗争。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悍然袭击了苏联驻华使馆,搜查并抓捕革命党人。面对凶
毛泽东青年时期距今已有百年之久,加之他当时尚未登上历史舞台,更未在政治活动中心,所以关于他青年时期的文字记载相对较少,保存下来的少量书信便成为研究毛泽东十分珍贵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  毛泽东参加党的成立大会之前保存下的书信有十几封。致信的对象绝大部分是老师、同学和新民学会会员。近期进行研读颇有感受,遴选三封试析之,愿与读者共享,并从中探寻青年毛泽东的真实情况。  对挚友,可倾诉  1916年6月2
主持人语  心理班会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班主任有意识地运用心理研究成果进行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并逐步向班级管理乃至课堂教学中渗透,这样的双向互动形成了全新的教育共同体,它是心理健康教育多年孜孜以求的成果,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地方教育行政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这一重大事件为标志,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解决西藏问题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作为当年亲身参加解放西藏主力部队—二野十八军的一名普通干部,至今70年来,我对此事感慨万千,种种经历是永难忘怀的。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但是从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开始,其魔爪也伸进了
罗培兰,陕西乾县人,1934年5月参加红二十六军,在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南梁政府)做妇女工作,当时南梁政府只有张景文、同桂荣和罗培兰三个女同志。罗培兰生前曾经在子女们面前回忆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的情形: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时人不多,习仲勋同志是主席,白天章同志是副主席,还有三个部长,总共只有十来个人。陕甘边区根据地是以南梁为中心建立的,群众习惯称“南梁政府”。习仲勋同志那时只有20岁,但他在
【关键词】高考;焦虑;考前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64-02  【作者简介】李燕,江苏省常熟中学(江苏常熟,215500)心理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意图:  在以往的考前辅导中,更注重的是在“思维”或者“意识”层面讲授与“考前焦虑”相关的知识,如“焦虑程度”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考前焦虑心理作用的两重性、缓解焦
1949年2月至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五人总前委(邓小平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