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十驮马”制度新探

来源 :西域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e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府兵出征,私人资装需自备驮马,一火十人,共备马六匹,是为"六驮"之制.吐鲁番文书中除了"六驮"外,还多次提及"十驮"一词."十驮"之制不见文献记载,前辈学者有的认为"十驮""六驮"性质略同,只是数量上有所增减,有的则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十驮"指一火十人共备马一匹,驮运病患的医疗马,还有的则认为"十驮"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十驮"的驮马,与多少人共备无关.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从府兵和兵募两种情况考察了西州地区"十驮"在交纳和征行中的某些特点,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简言之,"十驮"是唐代西域地区,因传送马驴不足,由征行士兵向官府提供驮运马匹的驮马制度."十驮"略相当于"助军"驮马,其标准为十人纳马一匹,故称之为"十驮"."十驮"具有明显的官有马匹性质,而"六驮"则始终属于府兵所有的私马,二者长期并行,共同完成各项物资的驮运任务.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公路桥梁的发展。我国对公路桥梁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得桥梁事业发展迅速。公路桥梁的施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公路桥梁的施工管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提高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桥梁
期刊
2021年6月12~15日,"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拜城县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新闻出版单位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刘平国刻石"是凿刻于今新疆拜城县境内的东汉永寿四年(158)的一处摩崖石刻,又称"龟兹刻石""刘平国将军治关城诵刻石""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等,记述了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天山南北通道要塞凿关建亭的事迹.
期刊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由此确立了小说的叙事性文体特性并得到理论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殷芸和欧阳修是两个标志性的节点.殷芸《小说》并非学界通常认为的“志人”或“轶事”类小说,其价值也不仅局限于作为现存第一部以“小说”命名、汇集各类题材的小说通选集.殷芸《小说》大量征引史部、子部与集部各类作品,以记言类作品为多,符合“以言说理、以事说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小说观念在北宋之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殷芸《小说》大量采用以“杂传”为主要代表的史部作品,揭开了欧阳修对小说观念“退史入子”重大理论突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