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心灵关怀,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乏味的任务去负担。因此,教师应把教材看做是一个教学的参考资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接受、发现、体验、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首先提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除了美观、方便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这样把这一个生活中常见且不为人注意、很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我并不急于解释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我又出示一题:“李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请你帮李师傅选择一下,做哪种密封盒既省材料,又能盛较多的东西?”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通过计算正方体与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获得问题的解决,当然是圆柱体最合算。像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就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能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思想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二、在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触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在“问”中体验。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支铅笔长……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采用模拟购物教学此内容。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来认识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轻轻松松学会了计算购物的金额,掌握了付钱策略,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如学习“简单统计”时,需要统计“某十字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过往车辆的数量各是多少”。这时,单凭一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就需要小组合作,分工参与活动,并汇报交流。再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利用转化、迁移的思想,在小组内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启发、动手操作,利用割补法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四、在交流反思中体验数学
智慧是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促使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培养合作能力,而且还可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例如,学习“观察物体”时,学生对于“根据物体某一个面的形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物体”的活动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由于每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不一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随着差异自然而生,他们在活动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参与,大胆猜测,得出多样化的答案。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享受的天空。
(责编黄海)
一、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乏味的任务去负担。因此,教师应把教材看做是一个教学的参考资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接受、发现、体验、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首先提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除了美观、方便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这样把这一个生活中常见且不为人注意、很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我并不急于解释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我又出示一题:“李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请你帮李师傅选择一下,做哪种密封盒既省材料,又能盛较多的东西?”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通过计算正方体与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获得问题的解决,当然是圆柱体最合算。像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就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能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思想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二、在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触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在“问”中体验。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支铅笔长……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采用模拟购物教学此内容。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来认识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轻轻松松学会了计算购物的金额,掌握了付钱策略,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如学习“简单统计”时,需要统计“某十字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过往车辆的数量各是多少”。这时,单凭一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就需要小组合作,分工参与活动,并汇报交流。再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利用转化、迁移的思想,在小组内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启发、动手操作,利用割补法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四、在交流反思中体验数学
智慧是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促使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培养合作能力,而且还可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例如,学习“观察物体”时,学生对于“根据物体某一个面的形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物体”的活动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由于每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不一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随着差异自然而生,他们在活动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参与,大胆猜测,得出多样化的答案。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享受的天空。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