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待高效课堂,避免高耗低效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效课堂”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哪个省市都不甘落后。一时间,所有学校好像恨不得都来一场彻底得翻天覆地的教改,一夜之间都变身为杜郎口、洋思。我们为各级领导、各校老师投入这场教改的空前热情感动!但,在对高效课堂内涵的挖掘尚停留在表层认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实实在在地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要向杜郎口、洋思学习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我们提高课堂效益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高效课堂活动目前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
  高效=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都向往、追求高效课堂。然而,怎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益的?是成绩上去了,说白了,就是分数更高了,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运用能力提高了?如果打着教改的旗号,将“高效课堂”与成绩高低等同起来,这和千百年来只注重知识接受、只追求成绩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吗?再读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高效仅仅是为了高分,那么这场改革实质上只是披上了伪高效外衣的“应试教育”。
  高效=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乎,每所学校都跟风而动,开始制订“高效课堂”模式——仿佛模式一定,大功指日可告成矣。是的,我们需要模式,但却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否则,用几个流行术语拼凑而成的模式再动听也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已!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生的情况、教材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在杜郎口成功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的学校!曾记否——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仿我者死,学我者生。”是啊,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学习别人的长处,最终争取比别人做得更好,方为上策!再者,一个模式,未必适合所有的课型课例,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复习课各有特色,如果硬要套入一个模式实施,如果只强调模式,忽视了教育教学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恐怕只是“才出无法可循的误区,却又陷入只求模式的怪圈”!所以,在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尚未成型之前,我们还是多一点实实在在的研究,少一点形而上学的“模式”为妙。
  高效=小组?
  杜郎口中学及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通过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探究、合作,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然而,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不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节活跃、合作的“高效”课上完了,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该节课的知识点,而是那些新鲜有趣的活动!是的,我们是要向杜郎口、洋思学习,但绝不能为了场面上的热烈和表面上的活跃而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学习,更不能将“小组合作”误读为“将课桌摆放成组,让学生热烈地讨论、活跃地发言”这种表面形式!因为,课桌的摆放仅是组成学习小组的其中一种方式,组成学习小组也仅是给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载体,学生真正的高效学习是要通过竞争和合作达致目的。在小组里,自主要有自主的空间,合作要有合作的必要,探究要有探究的效果——简而言之,要让学生真正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东西,提升能力。
  高效=密度?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探索中,我们还遇到这样一个困惑——“密度”!讲解的密度、练习的密度——密度大,容量大,仿佛成了“课堂效益”的代名词!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不停地思考、阅读、提问、解答练习、操作……学生忙个不停,课堂热热闹闹。表面看来学生上完课什么问题都理解、都解决了。但——学生真正“自主”了吗?真正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探究了吗?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了吗?他们在课堂上解决了的那些问题,是他们自己想解决的吗?未必!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密度,所谓的当堂检测效果,让学生因过多的课堂活动而消化不良。如果只为了赶进度学生没有理解和接受算不上有效果,更别说什么高效了。高效,不在于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了多少课堂活动,而在于学生脑子里多了多少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技能啊!
其他文献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成年起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为1-2/10万。其特点是选择性的大脑和脊髓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缺失。大约90%的病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学要获得效果,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  一、有效教学的思考  教学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理解起来有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打造教育强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校长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部署的中小学校长工作室培训工作已于2010年全面铺开。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工作室旨在改革以往“让一些没有当过校长的人来培训校长,让一些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来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不足,利用现有名校长来培养初步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优秀人才。唐兆良校长工作室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校长工作室,在近两年的运作过程中
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任务。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培养目标,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价值引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呢?  一、注重讨论交流,创设人文环境  注重讨论交流,创设和谐亲善的课堂环境,是语文教学彰显人文性的前提。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
“特色成就未来——第十届全国学校品牌管理高级论坛”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近日在广州召开。与会专家和1000多名教育行政管理层、中小学校长(同长)及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