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我们雾里看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unfe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选用文言文越来越多的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大有裨益。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多义字,没有注解。教材对古音解注的忽视,给师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不便。
  《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的“行”字,有人认为该读“xíng”,意为一起“行军”;也有人认为,该读“háng”,表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十人为一“火”、二十五人为一“行”)。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都符合情理,但也不能随便读哪个音都行。究竟怎样读才是正确的呢?
  《世说新语》中谢朗咏雪也有一句话:“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个“差”字可以读“chāi(差使)”、“cī(参差)”、“chā(差别)”、“chà(差劲)”等不同的读音。书下倒是有一注释,不过只有释义,解为“大致、差不多”。根据我们现在的读音习惯,应该读作“chà”。但古音中读“chà”的只有一个义项,即指“病好了”,与“瘥”相通。如此一来,这里的定音又值得争议。
  《愚公移山》中“曾”出现了三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课本三处都没有注音。
  《新华字典》对“曾”的解释如下:
  1.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②姓,(古)又同“增”。
  2.céng曾经。
  《愚公移山》一文三个句子之“曾”都不是“曾经”之意,也不是“亲属关系”,这两种解释均不能作为语句的翻译使用。面对这个多音字,学生束手无策。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对“曾”字的注释:
  1.zēng(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2.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有时可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3.céng曾经。李白《猛虎行》:“肖何曾作沛中吏。”
  4.céng通“层”。重叠。杜甫《望岳》诗:“荡胸生曾云。”
  《辞海》对“曾”的古音解读为:“céng,竟,竟然,尚。”例子举的就是《愚公移山》中的“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前面两例也许有值得犹豫的地方,可这里有工具书真真切切的解释,教科书为什么不在书下注明?
  笔者以为,教材有义务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有责任为学生树立示范的样榜。如果有的音义实在不好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选这样的篇目!
  我们希望,古文的多音字在一定的语境中只有一个音一个义,应加以注释,让我们的学生可以读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让我们的老师可以讲得胸有成竹,教得理直气壮。教与学本来就不能雾里看花!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断]  《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某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写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设置了“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在讲第一段文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其实这一问题很简单,教过多届学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宗礼长期耕耘于教育一线,立足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育思想探索、语文教材编撰、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硕果累累,正如其他老师的评价:“洪宗礼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者,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深入思考和研究,勇于自我超越和开拓创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①他在语文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体现了其语文教
鲁迅先生的散文在中学教材中可谓独放异彩。它以叙事为基础,但又不是单纯的叙事,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充满情趣、或者蕴含哲理、或者饱含深情,表现相当丰富,显示出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更是将这些技巧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   一、寓趣于事,通过叙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文章中先生借长妈妈之口讲了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一条蛇精,化
笔者执教了一节珠海市公開课:情到深入自然浓——至情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第三课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有老师评价整堂课洋溢着美感,是语文课的最理想状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这次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探索与研究,为群文阅读教学打开一个窗口。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文本分析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
《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三首古典诗歌被认为爱情名作,但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三首诗之后认为,把它们定为爱情作品是误读,实际上,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女性试图逃离被侮和苦难从而或自欺或自遣或假男权以自救的一种生存策略的怨诗,这是她们在当时无可奈何的痛苦选择。  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她们都有惊人的姿色。罗敷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胡姬
写文要有神,上课要有魂。这魂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最佳交汇点。它不仅是老师深谋远虑的杰作,更是最大程度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和充分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而作出的科学取舍与定位。把握了这一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顾我在执教《哦,香雪》一文时,对此感触颇深。一篇上万字的小说,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但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能充分利用文本使学生学有所得的那一点到底在哪?当我把目光定
笔者最近几年参加了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有幸阅读了荆楚学子的即兴之作。阅毕,或静思默想,被启迪引导着登上一个思想的高峰;或心潮澎湃,被热血燃烧着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或举首四望,被良知拷问着审视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这些成功之作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考生能结合社会人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认知,以“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来启迪人,感染人。然而亦有大量的文章令人摇头叹息,甚为遗憾。究其原因,不可一一赘述,最具
文题中的所谓“修辞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而是指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话语活动政治目的的言语活动。研究这样一类言语活动的学科在西方称作“修辞学”。在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类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专门著作,然而类似《修辞学》中谈到的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却是一点不比西方古代社会少。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谈到修辞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家个人命运中的
寓言是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必定会收录的一种文体,寓言通过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向善向美”的阅读感受。关于寓言教学的策略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发挥寓言的德育作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和感知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有人倡导在合作探究中挖掘寓言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于强认为当下的寓言教学存在“学段目标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各个学段的
语文课堂上一直难以书声琅琅,学生的朗读能力难以有提升。我有幸多次受到于永正老师的当面指教,对朗读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要使朗读指导到位,需要做好三步:在备课时研读教材要“准”,设计朗读指导策略要“巧”,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一、备课研读要准  一位教师执教《桂花雨》,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通过抓重点词语、表演体会、想象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