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的审美特征初探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必然经过审美态度即人们主观的审美心理活动这个中介,因此,对艺术欣赏的审美特征的探讨,也就成为美学研究的一大课题。在探讨这个课题之前,我感到有必要先搞清两个有关的问题。其一,艺术欣赏不是认识,而是感受。就是说,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在欣赏者心中引起的不是理智的认识,而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试想,读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时,难道你只是明白了某种道理吗?除了某种语言铿锵的美之外,你首先感受到的是溢于语言之外的“气势”“激情”。不过这种气势和激情究竟是什么,你却难于表达。所以把艺术欣赏仅限于认识艺术形象,是不符合审美心理活动实际的。我们不排斥欣赏作品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因为对题
其他文献
<正> 一刘熙载(1813—1881)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美学思想上,就其广泛性和历史性来说,是颇有特色的。他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艺概》中。《艺概》是包括文、诗、赋、词曲、书、经义六部分理论批评的专著。这部专著充满着史论结合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哲学上,刘熙载是一个正统的儒家学者。他以儒家的政治、教化需要和道德,伦理观念来规范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他强调的“诗品出于人品”说,
日前,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申报并获得“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项目之一的“2MNKA9820纳米级精度微型数控磨床”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
<正> 关于“双向同构”理论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方法论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当它竭力引导批评家不再机械地将注意力置放在批评主体的文本客体的某一方面,而是更加关注主客体之间的具体的、连续不断的双向可逆建构过程的时候,显然具有极大的建设意义。但是,这种建设性的理论启迪其实仅仅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的,当作者试图论证“双向同构”理论具有认识论意义,并把它作为整个《批评观念与思维论纲》的立论基础的时候,却陷入了某种似是而非的困惑和偏颇。
1事故经过2006年6月20日,某施工队在更换变压器进行变压器母线拆除时,发生一起一人遭到N线电击的事故。经现场勘察,该变压器高、低压侧的三相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均已断开,并装设了
<正> 袁康、晓文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见《文艺报》82年4期)对影片《天云山传奇》作了全面的否定:“完全歪曲了反右派斗争的历史真相”,“毁坏党的形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上的反映”。《文艺报》5期发表童庆炳的文章《评袁康、晓文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对该文作了反驳。文章认为: 罗群是一个在逆境中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但是袁文作者却对罗群抱着一种难言的反感,时至今日,仍把罗群视为右派,仍然
心脏骤停(CA)属急性危重病症,抢救及时,措施得力,能提高抢救成功率.2005年7月以来我们抢救1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心内科住院及来院急诊的病例),就有关复苏
期刊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佳成为了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正在考验着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智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学习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从而成为英语学习中的后进生,关键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动机没有得到激发,没有体验到成功。因而,要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
<正> 一被后人誉为诗史的杜诗,不但在描写当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历史事实时具有惊人的准确性,而且在预见及预感当时尚未而即将发生的历史进程时,也具有惊人的准确性.而这种预见及预感又和诗人的忧患感同在.当安史之乱尚未爆发,唐王朝还呈现着花团锦簇的虚假繁荣时,杜甫已经敏锐地感到了大动乱的逼近。在他困居长安时期所作的诗中,虽然有一些应酬投赠之作,也不乏流连光景之篇,但是总的说来,那些作品已带有浓重的抑郁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