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理念框架下“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教学适应问题解决路径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虽然不反对未受师范教育的“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成为老师,但这类学生职后教学适应问题应引起重视。循证理念源自循证医学,因其重证据、具科学性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循证理念应用于“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新教师的职后培养,从课程布局、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层面素养提高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对循证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非师范生;教学适应问题;循证理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近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到中小学任教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如學科教学专业毕业生;另一类是在校期间只接受学科专业课程但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毕业生。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后者的职后教学适应问题。这类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学科专业能力,但却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师范教育让师范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让师范生具有了当一名好老师的可能性,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1]。教师在职前学习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职后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发展和加强他们的心理能力。”[2]因此,教师除了精通所教的学科外,还应该掌握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入职前往往存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问题,因此急需理论指导的跟进。循证理论可视作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循证理念这一概念来源于循证医学,它重视证据,以遵循最优证据为前提做出决策。针对“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的职后教学适应问题,本文在循证理念框架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帮助非师范新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持续的提升。
  1 循证理念概述
  “循证实践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循证医学,是指专业人员依据所在领域内可获得的‘最优’科学研究证据所开展的实践。最优证据通常指通过系统性综述、元分析、随机对照实验等所得到的发现与结论。”[3]当某一专业领域内缺少上述最优证据时,观察性研究结论、专家意见、个案报告等次优证据也会被视作专业实践所依循的证据基础。循证实践是对以传统、直觉或个体经验为依据开展专业实践的批判,其主张以理性为精神、以科学研究证据为依据来做出专业实践中的决策与行动。
  2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的职后教学适应问题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在职后存在的教学适应问题是由于在校期间未能受到师范生的培养所导致。反映到其职后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点:缺乏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弱。
  2.1 缺乏教师专业素养
  以北京师范大学2020级英语非师范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例,非师范生和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要求方面。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要求比非师范专业多两条,一是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涉及教育法规、教学研究素养、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教师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素养五个方面;二是关于教育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从事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能力和初步经验的师范生。
  非师范生缺少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这会让他们在入职后遇到以下难题:忽视教育法规、丧失教师职业信念、进入职业倦怠期等。拿职业倦怠期来说,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重塑职业信念。虽然学生能否掌握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并不完全受教师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努力付诸东流。“教学需要带有超越的观念,即使教育本身自带着一种不确定感和无力感。”[4]新教师刚入职时会对教学充满热情,但当某些学生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时,职业倦怠期往往随之出现。这些负面情绪阻碍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让教师进入漫长的调整期。
  2.2 教学实践能力弱
  非师范新教师入职后,教学实践能力弱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他们往往不能提供支架式学习,疲于维持课堂纪律,课堂环境缄默。这是因为非师范生新教师不具有师范生在校期间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完整的实习方案。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也就无从谈起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因而教学实践能力比较弱。
  3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职后教学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本研究认为循证理念指导非师范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指在职后专业发展活动中,非师范新教师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利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智慧,综合分析后做出最佳决策。
  本研究基于特林德和雷诺兹在《循证实践:批判性评估》一书中对循证实践的定义,从解决课程布局、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层面素养提高四个方面讨论“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的职后教学适应问题解决路径。
  3.1 课程布局、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解决路径
  课程布局、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解决路径具有共性,即发现与提出问题,查找证据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最后综合分析并制定合适策略。本研究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说明循证教学实践是如何应用的。
  3.1.1 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循证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始。“提出的问题与之后所指定的工作要具有内在的连续性。”[5]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针对课程布局、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的种类和结构,确定问题类别,制定恰当的策略。以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改革来说,问题描述包括以下方面:该班学生的受教育背景,过往是否接受过针对性训练、效果如何,以及最终需要将该班学生的听力成绩提升到何种程度等。
  3.1.2 查找证据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
  首先要查找证据资源。海恩斯提出证据资源可以分为五类: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循证教科书;基于证据的摘要;系统评估;期刊原创研究。“但这种分类过于理想化,因此对其进行简化,将信息资源分为四种类型:证据系统、证据摘要、系统评价和原始研究。”[6]   一线英语教师主要选取的证据资源是期刊原创研究。期刊原创研究是指发表在杂志和综合分析文献数据库、未经学科专家评估的文献信息资料。为避免产生误导,教师应当选取外语类权威期刊进行阅读,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
  其次是给证据分类、分级。“科学的信念不是武断的信念,它不依靠权威不依据直觉,而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7]研究证据的分类依据方法论,可分为原始数据研究证据和二次研究证据两类。研究证据的分级主要参考的是等级分级标准,“这一分级方法最先在临床医学被使用”[8]。等级分级标准将推荐强度分为1级强推荐和2级弱推荐,分级依据是干预措施利弊比较结果;将证据质量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高质量、二级中质量、三级低质量和四级极低质量,分级依据是未来研究是否可能改变现在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循证理念指导实践需要教师掌握循证证据检索方法技能,正确选择最优资源制定最佳检索策略。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检索循证教学证据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确定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类型,如学生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概况,不能辨别英音美音;然后构建问题选择合适数据库,例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之后制订检索词,如“英语听力教学”“听力理解”“外语听力”“听力策略”“听力训练”等词;最后评价、总结研究证据。若检索结果满意,则得到研究证据;若检索结果不满意,则需重新开始,不断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得到满意结果。
  3.1.3 综合分析并制定合适策略
  循证理念强调任何教学实践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学习者情况,制定最佳教学决策。循证理念指导实践是双向拓宽的过程。近年来有关循证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也更多关注如何将证据资源和教师培养、课堂实践和中小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
  例如针对英语听力的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是基于该班学生听力成绩差这一学习结果提出问题,比如确定该班学生对英美音辨别不清晰,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该班学生熟练辨别英美音。然后是查找证据资源,给证据分类、分级。最后综合分析并制定合适策略。最优决策可能是进行交互式教学和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評估。
  3.2 教师素养提高的解决路径
  要想解决非师范新教师的职后教学适应问题,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培训,二是夯实理论基础。
  3.2.1 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也需要循证理念的指导。首先对非师范新教师进行背景调查,确定师资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查找证据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选择合适数据库进行搜索。制订检索词,如“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等词;综合分析后制定合适的师资培训方案。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在校内定期开展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主题的讲座,邀请老教师分享英语听力教学经验;在校企结合方面,邀请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3.2.2 夯实理论基础
  非师范生新教师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夯实理论基础。在研究教学问题时理论结合实践。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例,常见与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结合的理论有:图式理论、多模态话语理论、语篇理论、认知策略理论、关联理论等。教师需要关注前沿理论,为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 循证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
  循证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有两大难点:一是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证据难以获得,而循证理念的核心正是证据;二是教师自身水平也会制约实践的质量。循证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解决这两大难题。
  4.1 应注意对可靠证据的搜集
  循证理念在教育上的应用一直被证据限制。首先,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可靠证据难以获得。此外,教育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很难通过定量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阐释和论证。因此教育学很容易被科学标准过滤,导致“基于局部实证证据的教育或教师教育决策,反而造成在决策时产生理性偏离”[9]。拿英语听力教学来说,需注意的问题有:如何避免学生个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2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水平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在做出教学决策时往往易受到过往人生经验干扰,“教师自身水平会制约实践的质量”[10]。教师要从以往基于直觉判断的经验型教师,转变成具备循证理念专业素养的循证型教师,否则会影响教学实践的效果。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教育研究素养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素质,随时调控策略。
  5 结语
  “双一流”高校非师范生的教学适应问题,究其根本是教育科学化的问题。循证理念给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循证理念的核心是证据,我们需要更丰富多样的证据资源,以科学可靠的举证证据构建我国的循证教学实践。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心中应当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我们要珍视中国传统智慧,在保有国际视野的前提下保留文化传统,付诸实际行动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申强,校.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92-93.
  [2]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0.
  [3] 特林德,雷诺德.循证实践:批判性评估[M].哈佛:布莱克威尔科学出版社,2000:19-20.
  [4] 卢梭.爱弥儿权威全译本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09-110.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113.
  [6] 海恩斯.研究,合成,概要,摘要和系统:基于证据的医疗保健决策的信息服务五种模型演进[J].循证医学,2006(11):162-164.
  [7] 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3-64.
  [8] 赵中夫,姚应水.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0-21.
  [9] 闫予沨,付钰,刘丽莎,等.我国循证教师教育决策: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21-26.
  [10] 裴淼,靳伟,李肖艳,等.循证教师教学实践:内涵、价值和运行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1-8.
  作者简介:杨文静(1998—),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与教学。
  张军(1971—),男,江苏宿迁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次第问世,让许多语文教师都经历了从语文教学“行家里手”到课改“新手”的嬗变。这种突然不会“教书”的感觉给我们带来了身份焦虑和本领恐慌。如何度过这个阵痛期?脑海中突然跳出两个词:“教养”和“学养”。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自主、丰富、便利的网络课堂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欢迎,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练耳这一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并优化网络课堂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精选重点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环节结合作为该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
摘要: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革新,艺术家们将人机交互技术良好地运用在装置艺术上,装置艺术具有强互动性,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生动。当这样的特质与公共艺术融合时就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正因如此,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在公共空间设置装置艺术,以传达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不能及的信息与内涵。装置艺术使用的媒介不仅有自然材料,也包括科技发展时期新出现的媒介,在未来的发展中,装置艺术将在公共空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摘要:如今,存在于社会的艺术类相关行业可分为上百种以上。对于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专业院系来讲,其开设的专业虽然不可能涵盖所有艺术行业,但实际开设的已有十多种。高校资源有限,处理好多种专业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问题成为艺术专业院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实验室的分布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发现了存在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关于实验室资源共享与矛盾的问题,并试图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开展有效
摘要: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建设,法院建筑本身也得到了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法院建筑作为法治文化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其本身就在向人们传达着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庄重威严是法律的先天属性,我国的法院建筑一直是庄重威严的,但过分强调庄重威严也容易使民众对法院产生畏惧心理,觉得其难以亲近,这在如今是不可取的。此外,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法院建筑本身也应贯彻这样的理性秩序,从而更好地行使司法权力,更好地
摘要: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主要延续了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格调,对现代苏式建筑装饰风格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从园林装饰纹样的历史沿革、苏州古典园林装饰纹样的生成背景、分类、形态特色等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指出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装饰纹样的研究及苏式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与运用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装饰纹样;艺术特征;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
摘要:近年来城市人工湿地过于聚焦水质处理,景观美学、游憩与科普教育等功能较弱。本文通过梳理优秀案例总结出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营造方法,通过整体设计营造湿地各净水单元与场地空间的疏密节奏;分区布景将各处理单元与游憩功能结合;精细化竖向设计作为聚集景观视觉焦点的方式提高其观赏性。结合游学式景观体验、互动沉浸式活动体验、场地的故事性与可变性、“互联网+文创”的形式,营造沉浸式景观体验并在游戏中不经意地获取科
以“语迹”理论作为主要支撑,对城市中的记忆空间进行分析.面对现今各地的“千城一面”现象,去探索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留存的城市记忆以及保留下来的痕迹.时间作为贯穿整个
单元教学是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想要提高课堂成效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目标的导向下,以人教
摘要: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从艺术技能、感受力、创造能力、文化修养、事业执着等方面探讨艺术家应具备的特质,为艺术专业学生指明清晰的“艺术家特质”发展方向。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家特质的环境设计师”总体培养目标,着重从艺术思维、人文教育、技术意识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改善,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在更高的培养目标下获得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