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丰满区乙肝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c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310
  
  乙型肝炎历年来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位次中居首位。多因素分析表明,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乙肝个人史及家族史、针灸史、医疗机构就诊史等,为了掌握我市丰满区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就多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制定针对性肝炎防治措施。
  
  资料与方法
  
  来源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在我市丰满区的调查结果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方法:将调查问卷录入国家下发的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个案表数据库后,以电子表格形式导出并与国家下发的实验室结果合并处理分析。
  
  结 果
  
  1~4岁年龄组阳性占该组别的1.04%,阴性占该组别的98.96%;5~14岁年龄组阳性占该组别的0.66%,阴性占该组别的99.34%;15~59岁阳性占该组别的25.30%,阴性占该组别的74.70%。曾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15~59岁,即1992年以前出生的人群。1~14岁组的2例感染者均无明显的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见表1。
  


   15~59岁组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中,多因素分析,有口腔治疗史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有纹眉史、手术史和接种史。但在非感染人群中,也是以这四项占比例最高,R值分析并没有差别。而进行内窥镜治疗、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和到理发店修面、体毛或刮胡须者有差别。
  
  讨 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 000万。多因素分析表明,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乙肝个人史及家族史、针灸史、医疗机构就诊史等,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通过北京鸭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有待深入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HBsAg),不含核酸。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组成,含3 200个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
  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應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①急性肝炎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②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活性降低情况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应致肝细胞进行性损害。③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感染HBV,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致肝细胞损害轻微或不出现肝细胞损害。尤其无症状HBeAg携带者,缺乏干扰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长期携带HBV。④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调查证实,1~14岁组的2名儿童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感染危险因素,不能排除是母婴传播。因为该年龄组的调查均有家长或监护人参与,并且家长往往因为多方面因素会否认感染乙肝病毒的感染史,造成调查数据的不精确。要干预这组人群,应积极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在新生儿中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是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
  该调查分析并未发现15~59岁人群中哪一危险因素是构成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感染因素,但能够反映出进行内窥镜治疗、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和到理发店修面、体毛或刮胡须在被调查人群中有显著差别。针对丰满区的调查结果,在开展探讨感染的主要因素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防制乙肝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知晓率和预防能力,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同时要加大对服务性单位的管理,对具有创伤性的器具制定相应的消毒措施。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PTN网络特殊地理环境下网络受损后恢复时间久、无法快速恢复数据面业务转发能力的特点,提出基于网络存储标签转发表的业务转发能力快速恢复实现机制。
首先简单介绍了CO-OFDM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符号定时同步方法。针对采用Schmidl&Cox算法及相关改进算法进行符号定时同步时存在的峰值平台与副峰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Zadoff-Chu(ZC)序列的改进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提高了定时同步的精度,同时解决了基于PN序列符号定时同步算法存在的高PAPR的问题。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早产儿共26例,均于出生12小时内入院。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果,诊断为Ⅱ级以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以下两组,两组间孕周、出生体重、HMD分期经统计学显示有可比性。  对照组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孕周30~35周,出生体重1250~2450g,入院日龄0.5~10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科学级CCD相机远程传输的高精度光纤传输系统,分析了前端CCD输出信号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硬件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帧同步信号的强制同步方法,以确保辐射场环境下图像数据的正确获取。
描述了CO-OFDM系统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验证了在CO-OFDM传输系统中使用QC-LDPC的编码方案,分别分析了LDPC码在编码长度为960和2304、编码速率为50%和75%的情况下,对单个子载波误码率以及所有子载波平均误码率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UMP BP-based解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