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为整”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wudai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前20年,国学教育的主体主要在民间,方法尚未完善,体系尚未形成。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部分的国学教育,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之一。从中考、高考到素质教育,国学的比重正在加大。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具体来说,学校对国学教育主要有以下需求:要与教育体制相融合,而不能冲突;要与西学课程相交流,而不能隔阂;要让教师和学生减负,而不能加课;要让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不能下降;主要用现有教师,而不能主要依靠外聘;模式要简易可推广,而不能复杂难学;要促进校本课程和教师成长,而不能统一教材;要改变学生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积累知识技能。
  北京市中小学在国学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做法。虽然做法不同,但因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因而又应具有相对一致的结构框架。我认为,这个相对一致的结构框架应该包括国学教育的原则、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
  1.国学教育的原则
  要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做教育,而不是仅仅教授传统知识与技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品性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不是特色教育;是普及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要有有次第的、有组织的完整体系,而不是零打碎敲的课程;涉及国学、西学、生活三大教育板块,而不是只教国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减负而不加量。
  2.教学组织模式
  整合课程,形成体系;纵向编班,教学相长;借鉴中华传统教育方法和西方当代教育经验;建设国学教研室和教研系统。
  3.课程体系
  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1)三大板块:国学课程、生活课程、西学课程。(2)连接课程:科学史哲、文化比较。(3)核心特色:个别教育、陪伴成长。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提出了一种最基本的整体国学教育模式的构想,是学校即使在师资缺乏、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开展的一种底线模式。这种整体国学教育的基本模式,其特点就是化零为整。在中小学校,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中,各切分出一小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国学教育系统。“零切”是针对现行体制的做法;“成整”是达成国学教育目标的途径。这些“零切”出来的课程,一定要互相协调构成一个整体,最好是在校长或者国学骨干教师的领导下,统筹考虑、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在统一的目标下设置课程内容、结构、教法、进度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形成规模效益,“无中生有”却可以做出高效的国学教育。
  以小学阶段为例,整体国学教育每周大致需要12课时,可以进行如下整合:德1来自德育课,经史子2来自地方或校本传统文化课程,文1、小学1来自语文,艺用1来自艺术手工类课程,书法来自国家书法课程,武术来自体育课,医学单设校本课程,科学史1来自数理化课程,文化比较1来自历史英语课程,男、女学来自其他课程或课外时间。
  以上12课时中,书法、武术、医学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暂时不开,每周9课时也可以。我认为,一个学校在现行体制下,每周拿出9个课时来做国学教育是没有问题的,其他课程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配合,增加国学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和学校活动跟进,也可以实现整体国学教育的目的。
  在开展之初,教师培训问题是关键。学校应该培训出一支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打造一支传统文化骨干教师队伍。只有打造出并稳定这支队伍,经常学习交流,互相协调工作,才能在中小学把整体国学教育开展起来。
  国学教育方兴未艾,体系方法亟待完善。力行之仁诚为可贵,道远之行不可或已。大家的事大家做,大家的事大家受益,汇集大家的智慧才能达成大家的心愿。我们衷心期待与大家一起实践、探索、总结、推广。
其他文献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的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小初高一体化的优势,积极开展具有育英特色的课程建设。  在一体化的美术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不配套,中小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缺乏衔接,甚至有些内容重复;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对自己所教的年级以外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美术课
一直以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秉承“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的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建设与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相统一的“真善美”交融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实践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五大品牌特色课程群,在保证课程内容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需求。  语文
2013年对二附中而言,是重要而又意义非凡的年度,这一年二附中迎来了60周年华诞。回顾这60年,可以肯定地说,虽然历经时代的变革,但是我们所秉承的二附中的优良传统一直都是与时具进的。今年,我校召开了第二届校友大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35279位校友秉着饮水思源及爱我二附的精神,克尽己任,无私地为母校的发展做着贡献。下面是我们选录的几段各个时期校友们的心语。  王永宽校友:母校成立于1953年9月
在学校“发现教育”课程体系中,学思维课程是班本课程。我们组织同年级组的教师成立班本课程研发小组,共同构思、挖掘符合班级师生特点的内容与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编写了《学思维班本课程实施活动手册》,由班主任引领,在班级当中进行发展性应用,从而有效构建班本课程体系,实现了思维课程班本化。  在班级学思维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采取共同提问、解问的方法,激活思维、发展思维。上课前,共同研讨、思考设计问题
多年来,史家胡同小学十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在过去的学区化建设中,已基本形成“1 1 11”和“2 2 2”的良好发展格局。自2014年年初以来,在从“学区化”向“学区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全面启动了涵盖“入盟入带一贯制”多项改革任务的史家学区建设工作,在与史家七条小学深度联盟的基础上,新增深度联盟校——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史家实验学校(原曙光小学),以及优质
2008年6月,“巨人杯”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创办,初赛就一举突破8万人;2009年10月,“巨人杯”第二届大赛立意更新、题目更活、声势更大,初赛26万人、复赛8千人,北京100所学校荣获组织奖。2010年6月,大赛冠名“叶圣陶杯”(以下简称“叶杯赛”)在京启动。  “叶杯赛”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巨人教育集团全公益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
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在指导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继2015年北京高考“大变脸”之后,2016年的北京高考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启示?本刊分别邀请各学科的教研员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
北京师大附中全面建设体现“全人格教育”特色的初高中课程,一方面努力突出课程的全面性、兴趣性和实践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另一方面,依据初高中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力求课程和教学保持连贯性且突出学段性,从强调共同基础到实现差异发展,从激发浅表兴趣到培养深层志趣,从丰富情感体验到提升核心能力,努力实现六年一贯的“全人格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阶段:“雏鹰”奠基,“实趣”升能  1.构建
“强化”是行为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依性原理,简单讲,就是如果行为受到奖励或强化,它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样,如果某一反应的后果受到抵制或排斥,则该反应就不大可能再次发生。将这一原理应用到课堂管理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增强反应——正强化  正强化指相依于某一反应的强化物(满意刺激)导致了该反应的增强。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品学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绘制了一幅幅以公平、优质、均衡为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图”。2015年,服务学生,让学生更多享受优质教育的“实际获得”,将成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主题。  横向联合,放大优质资源效应  2015年“北京教育新地图”的首要特点,是坚持“存量盘活,增量推进”发展。  抱团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重组扩大  东城区今年新建9对深度联盟学校,将继续探索联盟一体化下的学校管理及中小衔接对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