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文化视角下的人文城市建设对策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形态的途径。本文在深刻理解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基于郑州市的发展来探析建设人文城市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中原文化;郑州;人文城市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人文城市的建设应当依从每个城市的发展文脉与肌理来凸显城市的个性特色,塑造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应再形成新一轮的模式化,另一种趋同化。城市的特色与城市的历史积淀、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构建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文城市,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城市所拥有的无法复制的资源禀赋。在此,以郑州为例,探讨在中原文化的视角下如何构建有特色的人文城市。
  一、中原文化及其历史传承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一)中原文化的文化特质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现为:
  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方式,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开放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東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基础性: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二)中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原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人格完善,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都仍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推动作用。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引擎,从不同的方面不断把中华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行。
  支撑作用。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所包含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治国思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伐城”等军事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智力支撑。
  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的聚合作用。千百年来,一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海内外华人,报效国家、热恋故土等炽热情怀成为全球华人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
  二、中原文化视角下的郑州人文城市建设对策分析
  (一)突出郑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城市文化
  建设人文城市,要求城市建设一定要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外貌形态和精神内涵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群生活的精神支柱,保持特色永远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追求。
  郑州因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很多人认为,郑州是一个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不然,国务院认定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已筑建城邑,为黄帝时期的一大政治中心。郑州曾为夏、商都城;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8代为州。郑州历史悠久,又具有革命传统精神,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星罗棋布。城市是文化的产物,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之魂,是城市之源,是民族之根。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的郑州,尤其要注重树立起自己的城市文化精神,发挥和拓展城市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消费,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做好郑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提升中原文化品质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将历史精华“翻译”成现代“元素”,通过多样化与创造性的发挥,保护与发展自己的文化。
  郑州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提升中原文化品质:一是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走法制化道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必须在严肃、严密的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走法制化道路。二是正确处理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将文化遗存保护纳入到郑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城市特色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会吸引人文和经济要素不断聚集,为发展提供动力。三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历史文化遗存保需要政府从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传承中原文化,提升郑州城市品位
  城市建设要贯穿提升城市品位的理念。城市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而目前郑州的城市品位感不强,城市建设过多地强调现代性、时代感,而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考虑不多。
  为此,要提升郑州城市品位,需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定位城市形象,确立文化主题。郑州在确定城市文化内涵时,首先应广泛发动市民对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广泛调查,听取民意,提高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其次应重视在中原文化背景下孕育的郑州,对其城市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进行认真梳理,对城市文化内涵进行科学论证分析,提升郑州城市品位。
  (四)弘扬中原文化,通过建筑风格表达郑州城市的气质
  目前,郑州大多数建筑单调乏味没有生气,尤其是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建筑少;建筑间距狭窄,城市过于拥挤,建筑物的立体空间组合缺乏艺术感;缺乏标志性建筑与和谐的建筑色调定位。
  在絕大多数情况下,各类建筑物和设施是城市特色中最直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各个历史时期见证的现存文物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城市的建筑特色,而建筑特色对城市特色的形成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郑州要着力打造一批弘扬中原文化、适合郑州发展模式的精品建筑群,使之成为郑州“城市地标”。
  (五)领悟中原文化,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一个城市的群众文化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设人文城市郑州,需在领悟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等精神中,以郑州人文明公约、行为守则为主要内容,开展“城市面貌大变样、市民素质大提高”、全市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活动,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市民文明诚信档案。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成为拥有人文和伦理关怀的现代郑州市民。
  参考文献:
  [1]杜学礼.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历史传承[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4).
  [2]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上)[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3]民盟郑州市委员会.提升郑州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思考与建议[EB/OL]http://www.zzzxy.gov.cn/zzzx/html/32/25/2012-10-16/8518.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河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城市科学研究课题“探析中原文化视角下的人文城市建设――基于郑州市的发展”(项目编号:201408601)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梅 华(1981-),女,汉,河南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文社科、旅游管理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的土地出让金中存在的预算约束问题,随后论证了土地出让金预算约束不利直接导致了房价的过快上涨。最后,本文基于稳定房价的视角,从加强对土地出让金预算约束监督角度来配合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预算约束;房价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2  一、土地出让金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概况 
摘要:旅游演艺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应对市场需求,旅游演艺业也走上了多主体协作的道路。本文主要以张家界为例,通过分析张家界旅游演艺业的现状,将影响多主体协作的因素概括为主体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因素,以此来构建协议自主型、互利协作型以及资源交互型的多主体协作的结构机理。  关键词:旅游演艺;张家界;多主体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摘要:政府税收与企业可支配利益存在冲突,但是我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对税收征纳主体双方在税务筹划中的利益进行博弈均衡分析,并且由我国税务筹划现状提出和谐税收征纳主体关系下的税务筹划发展的路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税收运行机制,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促进我国的税务筹划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  关键词:税收征纳主体关系;税务筹划;博弈均衡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结合现代流行的设计风格,创造出既符合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流行潮流的时尚服装。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服装设计中该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呢,本文对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探索和运用进行浅谈。  关键词:传统文化;时尚设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嘉兴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短板,找出其潜存的问题,基于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政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三个层面分别给出对策建议。以其为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2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切实增强市场经济发展思维,探讨、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笔者在阐述和分析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明确法人地位、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等举措,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营、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摘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公选课的教学设计也只是压缩了《经济学》专业课内容,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内容编排不合理,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编排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与考核
摘要:“90后”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加强他们的培训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90后”农民工为例,深入分析了“90后”农民工培训的障碍有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可及性差、培训预期收益低等因素,并为解决这些障碍提出了做好“90后”农民工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90后”农民工;培训;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
摘要:在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国民市场经济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环境的需求量加大,从而造就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我国大多数风景区属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点和享受型度假旅游点。这些大型旅游点的观光期比较受限于时间,大多数人们会选择时间充裕的节假日出游。由于游客在同时段集中到各大景区旅游,会导致大部分景区呈现出爆满、“观人”的场面,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休闲、放松的作用。所以部分游客
摘要: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相同。为了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研究,进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自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