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活动 情境体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成为中学课本必选之作。针对这样的传统美文,如何上出故都的秋“味”?笔者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对比他们对《故都的秋》景物描写的处理环节。
  A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先找到景物描写的地方,并旁注其特点,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成果。学生找出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日胜果等几处景物描写,并做了分析。例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最后老师总结: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描写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B老师,将清晨静观进行了改写:“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
  然后对照原文朗读,找出两段文字的差別,学生品味出现差别的原因。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平淡的叙事,平淡的语言,是不会有饱满的情感的。而郁达夫注意细腻的描写,以渲染清幽之秋境,注意恰当的修饰语,以突出秋之清静,郁达夫更是在字里行间融进了寂寞悲凉之情,才会有寂寞悲凉之景。接下来学生按照刚才的环节,自己进行改写落蕊轻扫图,并对语言进行对照品析。
  A教师采用的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理解文本的。最后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能够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但对故都的秋之姿态,秋之意境不能够体验,文本的解读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审美体验,郁达夫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并没有与师生产生共鸣。
  B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创设了语言活动,通过语言活动走进了文本,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郁达夫悲秋、颂秋的情怀。这种活动既有因果思维,又有对比思维,强化了学生二元思维,且对文本,对作者体验得更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因此体验比理解更重要。
  考试大纲对学生能力提出了五个层级的要求:1.识记,2.理解,3.分析综合,4.鉴赏评价,5.探究。很明显语文课堂只停留在分析、理解的层级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语文课堂必须是审美的、探究的、有思维含量的,能让学生参与体验。
  一、创设情境,参与体验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境,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及学习的深度。情境活动包括生活展现、故事经历、实地感受、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
  例如教学《雨巷》要真正体验到其凄婉迷茫的意境,朗读时除了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氛围外,朗诵前还要把学生带回到故事中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这种创设情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学生不仅要将课本语言内化为己有,还要将自己的情感加进去,将自己的故事经历加上去,带着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走进作者的心灵。
  关于文本的课堂活动创设,不要只是提出问题,更要精心设计活动,学生动的方面包括听、说、读、写、演、议、展;文本挖掘方面包括改、编、续、填、删、仿、缩等。
  二、激活情感,体验共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体验是学生参入作品的第一步,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激活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三、融情于文。言语思维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因此要注重言语思维。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在激活情感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当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的时效性以及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教师们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正确地将信息化媒体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已然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的问题。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先了解到信息化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如何才能够使用信息化媒体为语文教学收获效率高、印象深、感受新、氛
“道”,即正确的方式方法。韩愈《马说》中提到,若“策之不以其道”,就算千里马近在眼前,食马者也只能发出“天下无马”的喟叹。同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若不循之以道,当面
21世纪的阅读模式出现了趣味性的大众阅读、以及不求甚解的浅阅读,这些严重影响了解读文本的目的和意义。学会解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趣味或者一些信息,文学是提高思想修养和培养正确“三观”的工具,这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提高解读文学文本的能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  一、文本解读的概念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由语言文字的组成的一句话、一篇文章等。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文本指的是作品,高中语文课
羊年的正月还没过完,从遥远的欧洲就传来了欧盟对中国打火机反倾销案将不进行初裁的好消息.这对一直积极应诉的温州打火机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他们在最后的终裁中胜诉的希望
本文使用的Sebia血清蛋白电泳试剂盒,选用了低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作为电泳的支持介质,故相当于自由界面电泳,其图谱分离清晰、透明度高、敏感性强,但在厂家提供的试剂盒中仅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