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令人熨帖的小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tai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钟求是是个很优秀的作家,钟的优秀不在题材的重大上,不在主题的深远上,而在他有很扎实的小说功夫。很多作家写小说走的是偏锋,或靠题材取胜,或提出什么重大问题,钟求是却非常平易。读钟求是的小说容易想到他的出生地,江南水乡。那种平静的氤氲,那种略带忧郁的安祥,那种轻轻的俏皮掩映之下的沉重,都有动人的魅力。
  《给我一个借口》无疑是一篇十分精致成熟的小说。这是一篇生长起来的小说。所谓“生长”,是说较少人工斧凿的痕迹,自然天成。这个天成首先体现在故事上。小说的故事没有半点刻意,顺乎自然,一路流动过来,没有峰回路转,却也柳暗花明。作者没有故意设置大起大落的事件,没有匪夷所思的转折,一切都顺乎人物的心理和性情朝前发展,所有的起伏都在情理之中,既不超出人的预料,也不全在读者的意中。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冲突,真正的冲突都来自人物的内心,人物或者跟自己小小过不去,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找辩护,也居然有小小的紧张,小小的涟漪。小说就在这种波澜不惊中推进,这样的小说宜于下雨天,对着院子里的豆棚瓜架静静地阅读,发点轻声的叹喟:呀,生活原来如此!
  除了故事的流畅自然,更让人信服的是主题的贴切。最怕一种玩深刻的小说,硬在故事中塞进一些半生不熟的思考,不是将好生生的故事弄扭曲了,就是主题仿佛贴上去的膏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钟求是能够征服人,重要一点就是他不故作思考状,但唯其不作思考状,反而让人感到他对生活有独到而深刻的领悟。钟求是也编故事,但他编故事的动机不是取悦读者,也不为了主题,而是为了一团挥之不去的感觉。读过他的创作谈,比如他写作《谢雨的大学》,写英雄时代对一个女孩的伤害,故事和主题都重大,而原始冲动却是大学时代一个业余吉它手的一首忧伤的曲子!我喜欢这样的一种写作状态,这是一种稍带梦幻的写作,理性在其中固然不是没有作用,但感觉才是关键。《借口》的主题也很重大,深刻。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生活现象:只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不可能发生的事也能发生。这种所谓的“借口”,其实就是人的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借口有了,心理平衡了,情绪就稳定了。这看似变态,其实却是常态,常态和变态之间并没有不能逾越的鸿沟。阿Q的可笑不在他找了借口,而在他的借口太出格。比较起来,每个人都有些阿Q气。不然人没法生存下去。
  也许我要说的还不是上述这些,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语言。我很少看到像钟求是这样讲究语言的。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其他评论家也注意到了。有人说钟求是的小说是“纯正的汉语”,我赞同。“纯正”二字不易得,然而这就是钟求是留给我们的印象。钟求是不用那种太过诗意的语言,像废名,像阿城,像何立伟,过于讲究炼字炼句,追求语言的陌生化。过于的陌生化,固然可以带来审美的新鲜感,但也同时会造成审美的阻隔。钟求是不是那样,钟的好处在于平易,在于准确。他的用字,初看上去并不起眼,并不显出多少才华和匠心。但细一想,真是太贴切了,换一个字不行。钟的功夫是在众多词语中选择那最有表现力,最合适的一个。因为合适,因为有表现力,我们才体会出好。不妨举几个例子。
  (1)在此之前,她是个独身主义者,时不时提醒自己别混到婚姻里去。
  (2)这年春节一过,母亲点着她的岁数,真急了。
  (3)第二天起床,天是好的。崔小忆静着心去了公司,一头扎进一套房子的装饰设计中。
  (4)吴起便也抓了一只,掩在掌心里看。
  (5)吴起默着脸站在那儿,看着他们一个一个走过。
  几个句子当中,“混”,“点”,“静”,“掩”,“默”,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词语,也没有故作姿态的提炼,也说不上是多么怪诞的修辞,但就是好。一个“混”字显得崔小忆多么与众不同(其实完全一样!),一个“点”字让我们看到了崔母的焦急,一个“静”字可以见出崔小忆的平静和得意,一个“掩”字活画出新婚人的幸福,一个“默”字同样传达出吴起的沮丧!平淡归平淡,因为选择得当,并且似乎毫不费力,所以得佩服人家的功夫。除了词语选择得当,整个叙述的节奏也是很惬意的。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的好处,全在于关系,仿佛王羲之的字,单个看不咋样,整体看,“仿佛老翁携幼孙”,充满情致!这评价移到钟求是身上来,庶几近之。
  
  夏元明,男,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笔者对2006年全国各地150多份中考语文试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探讨,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试卷并不多见。湖北仙桃市、潜江市和江汉油田今年中考仍然是联合命题,由仙桃市教科院颜文豪副院长主笔命制的语文试卷可谓独树一帜。这份试卷时值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头一轮,继承了前几年的优势和特色,即:板块明晰,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其中,在原来“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探究”和“写
除夕夜的雪堆满了大地  还没有融化的迹象  万木肃然,风未吹草不动  陷入黑白分明的沉寂  人间正在生病,我正在赶路  前方是百刀梁子,我想借它  一刀一刀,剜除那感染人间的病毒  拐过一道梁子,乌黑的云层突然裂开  “好像云端里開了门”,有光落下  在一座锥形的山上。我相信  一定有更多的光,落下  在更多的山头上。大雪化尽  山河无恙,人间春暖花开
难得星期天,舅妈叫我去住在郊区的她家作客,路途不远,我徒步前往。   二月乡村,风光无限。山水荡漾,像耀眼的明珠;树木挺拔,像健壮的士兵;花朵鲜艳,像美丽的织锦;小草青翠,像碧绿松软的绒毯。清新的空气里蕴涵着泥土的气息,甜滋滋的!蝶儿飞舞,鸟儿盘旋,心情舒畅的我开心地欢蹦乱跳,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轻松快活的百灵,我陶醉在这风月无边的春光里。  “啪嗒”一滴水珠落在额头上,容不得我多想,天公爷爷的脸色就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是抓耳挠腮,就是看着黑板发呆,要不就胡抄一通。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呢?我的体会是:只要从兴趣入手,先说,再察,最后写、改,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写好作文。    一、从说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    第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你们并不是第一次学作文,其实你们从一两岁学说话就是作文的开始了,只不过学说话是用嘴作文。我们今天就是用笔把你们说
对偶,是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言中只形成了句子的语气、节奏重音的大体平衡,而汉语中的对偶却可以字字相对,小到词语的内部构造,大到成段连篇,不论是词性对整,还是词义相应,抑或是平仄相安,都可达到相对严整的程度。从现有保存的先秦作品中的对偶句子的出现到汉赋骈文的排偶、五代始出的对联,以及延至今日见诸于笔端、口头对整形式的运用,其普及的广度无与伦比。作为汉文化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对偶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亲人的孩子对母亲的深切呼唤。自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众多网友自发创作许多有关地震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板书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有步骤、有过程地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最直观、最固定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既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为此,精心构思,努力提高教学板书设计艺术水平,体现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板书艺术的实效性。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作文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作文水平的高低体现语文水平的优劣,但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没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他们无不是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并深入现实,体会人生,才有名篇佳作流芳百世。现在,
含有“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而影响学生的表情达意。  比喻中的明喻,确实是用“像”作为比喻的标志,比如说“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句子里的“像”就是一个比喻句的标志,即比喻词。但是,是不是所有出现“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除开作名词和表示“仿效”等义的“像”字外,仍然答曰:非也!  实际上,我们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那些激进思想家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充满了虚假的需求。比方说父亲节母亲节被商家化为商业需求,而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需求就此被遮蔽。其实,如今已成为时髦概念的“图像(读阿)时代”叉何尝不是如此,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可资观察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延伸,意味着换一个角度看待自我,然而其所遮蔽的东西又有谁真正注意呢々《照片》这篇小说,其最大的匠心之处就在于小说的这个名字——因为作者正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