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在笔者所在的地级市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虽然历史中考赋分只有50或60分,但是涉及到的考试范围广,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少,如何提高中考历史备考复习有效性,关系着中考成绩的优劣。笔者经过多年的中考历史备考复习,摸索了一点工作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掌握中考命题的动向和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超出《课标》。
2.细心研究历年中考试题,深刻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
笔者通过细心研究本地区历年中考试题,发现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
历史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基础性较强。
(2)整体性。
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重组成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或中外历史进行联系、横向比较,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灵活性、探究性。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能力考查方面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探究性。其一,在题型方面,不再单独设置识图题,将其纳入到选择题和材料题等题型中,为能力考查提供了更大空间。其二,越来越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4)现实性、开放性。
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或利用热点营造情境;或联系社会现实,关注那种重大、深层、长远的问题,突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5)人文性。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试题图文并茂,意蕴深远,既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也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系统梳理,实施有效性教学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可知,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标》告诉我们: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且从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诠释了教材内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层次,哪些属于理解层次,哪些属于运用层次,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弄通、弄透。
三、 关注现实热点,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周年大事等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社会热点与中考考点的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开展热点专题复习时,要合理选取热点材料,社会热点材料的选取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所谓贴近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载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是初中学生给予关注的热点;二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越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圆满,必须是初中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可以进行拆分的热点。它不仅是学生所关注的或应该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而且还必须与考点知识有较为合理的结合点,以热点产地为基调,定势真善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而这必将成为中考的热点考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确立的章程和政治决策,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做出的巨大成就等等相关资料。并精心挑选有关活动的相片,创设教学情景,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把这些信息与教材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在活动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再次达到爱国爱党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以热点为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把考点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这才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 更富有实效。
四、聚焦中考样题,强化应试技巧
中考样题它与一般的模拟卷或适应性卷不同,它以更直观、更直接的方式反映了中考的要求,既基于新课程理念,又遵循考试目标,还满足评价功能等要求下编制出来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纲领性和导向性,既有样例的性质,又有训练的价值。而且各套试卷均是高质量,卷中有不少题目是新编试题,试卷的形式和结构均比较合理,更好的体现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因此用好样卷对于把握命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做题,掌握审题、解题的方法,并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变成一种解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审题意识,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圈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向细节要战果。要强调答题规范:答题要抓住要点,学会用课本的知识去回答问题;要使用学科语言,避免空泛;要學会看分答题;要注意条理清晰、书写规范。
五、加强备考指导,为学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随着中考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常出现紧张和惧怕心理,睡眠质量很差。因而考前调节学生心态是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调适考前心理,增强信心。在平时批改作业、测试卷中,笔者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批文,告诉他们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加以鼓励。针对个别学生,笔者还主动找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得到拓展与运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历史中考成绩。
一、掌握中考命题的动向和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超出《课标》。
2.细心研究历年中考试题,深刻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
笔者通过细心研究本地区历年中考试题,发现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
历史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基础性较强。
(2)整体性。
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重组成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或中外历史进行联系、横向比较,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灵活性、探究性。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能力考查方面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探究性。其一,在题型方面,不再单独设置识图题,将其纳入到选择题和材料题等题型中,为能力考查提供了更大空间。其二,越来越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4)现实性、开放性。
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或利用热点营造情境;或联系社会现实,关注那种重大、深层、长远的问题,突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5)人文性。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试题图文并茂,意蕴深远,既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也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系统梳理,实施有效性教学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可知,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标》告诉我们: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且从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诠释了教材内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层次,哪些属于理解层次,哪些属于运用层次,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弄通、弄透。
三、 关注现实热点,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周年大事等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社会热点与中考考点的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开展热点专题复习时,要合理选取热点材料,社会热点材料的选取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所谓贴近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载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是初中学生给予关注的热点;二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越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圆满,必须是初中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可以进行拆分的热点。它不仅是学生所关注的或应该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而且还必须与考点知识有较为合理的结合点,以热点产地为基调,定势真善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而这必将成为中考的热点考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确立的章程和政治决策,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做出的巨大成就等等相关资料。并精心挑选有关活动的相片,创设教学情景,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把这些信息与教材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在活动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再次达到爱国爱党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以热点为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把考点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这才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 更富有实效。
四、聚焦中考样题,强化应试技巧
中考样题它与一般的模拟卷或适应性卷不同,它以更直观、更直接的方式反映了中考的要求,既基于新课程理念,又遵循考试目标,还满足评价功能等要求下编制出来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纲领性和导向性,既有样例的性质,又有训练的价值。而且各套试卷均是高质量,卷中有不少题目是新编试题,试卷的形式和结构均比较合理,更好的体现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因此用好样卷对于把握命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做题,掌握审题、解题的方法,并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变成一种解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审题意识,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圈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向细节要战果。要强调答题规范:答题要抓住要点,学会用课本的知识去回答问题;要使用学科语言,避免空泛;要學会看分答题;要注意条理清晰、书写规范。
五、加强备考指导,为学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随着中考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常出现紧张和惧怕心理,睡眠质量很差。因而考前调节学生心态是关键。教师要帮助学生调适考前心理,增强信心。在平时批改作业、测试卷中,笔者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批文,告诉他们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加以鼓励。针对个别学生,笔者还主动找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得到拓展与运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历史中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