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总结的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数感和创新意识的一点理解:
一、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它能使人将数与现实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比如日常生活中“今年我12岁了;我身高1.4米”等等,这都是数感。数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或开放性习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自由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使教材走进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活”教材,让数感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4)活动后: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
二、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渗透
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教材对概念、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的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就事论事。针对出示的三角形可采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计算。(2)探究实践。谁能探索出一种既简单有科学的计算方法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先表明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点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发现新品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高、底面积都存在相应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3)发展创新。启发学生只用原来的一个三角形纸板,自己想发拼凑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推导实践活动,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又验证原推导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不是朝夕之事,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工作中去。
一、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它能使人将数与现实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比如日常生活中“今年我12岁了;我身高1.4米”等等,这都是数感。数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或开放性习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自由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使教材走进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活”教材,让数感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4)活动后: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
二、教学中创新意识的渗透
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教材对概念、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基本上都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吃透教材,把准要求,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的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就事论事。针对出示的三角形可采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计算。(2)探究实践。谁能探索出一种既简单有科学的计算方法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先表明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点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发现新品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高、底面积都存在相应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3)发展创新。启发学生只用原来的一个三角形纸板,自己想发拼凑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推导实践活动,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又验证原推导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不是朝夕之事,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