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子成龙”是天下每位父母的心愿。由于军人特殊的职业性质所带来的影响,军人子女的教育质量偏低,且矛盾有愈加突出之势。如何使军人子女教育更上一层楼,作者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建议。
从军地总体比较来看,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军人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地方。据某集团军3个师的调查,最近五年来,军人家庭子女考上大学的仅有57人,升学比例仅为32%,远远低于部队驻地水平。另据一份对100户基层干部家庭的调查表明,其子女在校学习成绩一般以下的竟占到56%。部队内部的军人子女教育水平也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是城市驻地尤其驻大城市部队军人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有的甚至比较拔尖。然而,更多驻边疆等偏远地区部队的军人子女学习成绩令人堪忧。据报道,驻守在内蒙古千里戈壁深处的边防某部,由于驻地教育落后,军人子女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曾几十年无一人考上中专以上的院校;二是军官子女学习成绩略好于士官子女。从部队现实情况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士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所造成的。随着新《兵役法》的实施,士官在部队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士官服役的时间会更长,因此,对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面对子女学习成绩偏低的现实,许多军人为此发生家庭矛盾、有的为此想方设法调往大城市,有的为此不安心军营。某部一位营长素质全面,能力很强,工作成绩突出,上级准备重用,但就因为驻地教育落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为了不耽误下一代而强烈要求转业。
总体看来,影响军人子女教育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部队驻地偏僻,教学条件差为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大部分部队主要驻守在边疆、海防、深山老林等偏远闭塞的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大部分军营远离学校,孩子们上学需要翻山越岭,遇到大风大雪就得停课。
夫妻两地分居,家庭环境不理想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很大。然而,在部队已结女昏人员中,约有一半夫妻是长期两地分居,军人与子女接触的机会很少,言传身教无从谈起。军人探亲时,子女见了爸爸叫“叔叔”,见了就躲的现象司空见惯。子女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主要靠妻子承担,妻子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家境贫寒,负担较重,教育子女的精力相对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军人安家在农村,妻子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辅导和教育。
军人流动性大,子女常转学由于换防、提升、改任等原因,军人调动频繁。因此,爱人跟着搬家,子女随着转学。孩子转学后,既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分散了精力,又要补调动中耽误的课程,学习成绩自然受到影响。
部队工作繁忙,管教跟不上部队工作紧张繁忙,尤其是基层官兵,“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是基层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空对孩子进行辅导和教育。致使许多军人子女像脱了缰的野马,做功课敷衍了事,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另外,有的军人对子女一味用物质上的满足来替代精神上的关爱,对子女娇生惯养,还有的军人把对部队的管理方法用到子女身上,要求绝对服从,导致子女胆小多虑,孤僻寡言,成绩不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军人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事关军人家庭的幸福和部队的稳定,也关系到未来的国防建设,笔者拟出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制定倾斜政策,为军人子女教育开创绿色通道军人家庭的子女缺少普通孩子应有的关爱。作为国家、军队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制定一些倾斜政策来优待军人子女。从外军来看,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军人子女教育中心”,负责协调解决军人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国内来看,早在1931年颁布的《红军优待条例》和《红军抚恤条例》中就明文规定“红军子女读书免交学费”。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公布的《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条例》中进一步规定“军人子弟入学享受公费待遇优先权”。建国后到现在,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增设军人子女教育补贴,军人子女优先到重点学校就读,不收借读费。这些政策在某些双拥模范城市已开始实行。
二是利用部队人才,开办学习辅导班军营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人才济济。可以挖掘内部的潜力,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抽调院校毕业的干部和有特长的士官担任教员,为孩子们开办文化补习、绘画、书法、音乐、计算机操作等学习辅导班。以弥补不足,有效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三是集中到城市上学,派专人负责管理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距城市较近的,可开设学生专用班车,并派专人管理,每天负责召集、接送,确保安全。另一种是距城市较远的,可考虑在市区租建宿舍,让孩子们集中到市区的重点学校上学,一星期或半月回家一次。集中到市区上学,既可以让家长少操心。又可以有效解决驻地教学条件落后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前,已有一些部队采取这种办法。
四是树立正确观念,使军人事业家庭两兼顾尽可能地为官兵教育子女创造条件。对两地分居的,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休假,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提前召回。作为军人,不要把家庭和事业对立起来,而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能忘了关心教育子女。要充分利用休息、休假时间,多与孩子谈心交心,沟通感情,多为孩子辅导检查几次作业,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简单粗暴,要爱之有力,严之有度,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从军地总体比较来看,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军人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地方。据某集团军3个师的调查,最近五年来,军人家庭子女考上大学的仅有57人,升学比例仅为32%,远远低于部队驻地水平。另据一份对100户基层干部家庭的调查表明,其子女在校学习成绩一般以下的竟占到56%。部队内部的军人子女教育水平也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是城市驻地尤其驻大城市部队军人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有的甚至比较拔尖。然而,更多驻边疆等偏远地区部队的军人子女学习成绩令人堪忧。据报道,驻守在内蒙古千里戈壁深处的边防某部,由于驻地教育落后,军人子女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曾几十年无一人考上中专以上的院校;二是军官子女学习成绩略好于士官子女。从部队现实情况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士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所造成的。随着新《兵役法》的实施,士官在部队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士官服役的时间会更长,因此,对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面对子女学习成绩偏低的现实,许多军人为此发生家庭矛盾、有的为此想方设法调往大城市,有的为此不安心军营。某部一位营长素质全面,能力很强,工作成绩突出,上级准备重用,但就因为驻地教育落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为了不耽误下一代而强烈要求转业。
总体看来,影响军人子女教育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部队驻地偏僻,教学条件差为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大部分部队主要驻守在边疆、海防、深山老林等偏远闭塞的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大部分军营远离学校,孩子们上学需要翻山越岭,遇到大风大雪就得停课。
夫妻两地分居,家庭环境不理想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很大。然而,在部队已结女昏人员中,约有一半夫妻是长期两地分居,军人与子女接触的机会很少,言传身教无从谈起。军人探亲时,子女见了爸爸叫“叔叔”,见了就躲的现象司空见惯。子女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主要靠妻子承担,妻子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家境贫寒,负担较重,教育子女的精力相对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军人安家在农村,妻子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辅导和教育。
军人流动性大,子女常转学由于换防、提升、改任等原因,军人调动频繁。因此,爱人跟着搬家,子女随着转学。孩子转学后,既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分散了精力,又要补调动中耽误的课程,学习成绩自然受到影响。
部队工作繁忙,管教跟不上部队工作紧张繁忙,尤其是基层官兵,“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是基层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难得有空对孩子进行辅导和教育。致使许多军人子女像脱了缰的野马,做功课敷衍了事,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另外,有的军人对子女一味用物质上的满足来替代精神上的关爱,对子女娇生惯养,还有的军人把对部队的管理方法用到子女身上,要求绝对服从,导致子女胆小多虑,孤僻寡言,成绩不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军人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事关军人家庭的幸福和部队的稳定,也关系到未来的国防建设,笔者拟出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制定倾斜政策,为军人子女教育开创绿色通道军人家庭的子女缺少普通孩子应有的关爱。作为国家、军队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制定一些倾斜政策来优待军人子女。从外军来看,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军人子女教育中心”,负责协调解决军人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国内来看,早在1931年颁布的《红军优待条例》和《红军抚恤条例》中就明文规定“红军子女读书免交学费”。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公布的《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条例》中进一步规定“军人子弟入学享受公费待遇优先权”。建国后到现在,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增设军人子女教育补贴,军人子女优先到重点学校就读,不收借读费。这些政策在某些双拥模范城市已开始实行。
二是利用部队人才,开办学习辅导班军营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人才济济。可以挖掘内部的潜力,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抽调院校毕业的干部和有特长的士官担任教员,为孩子们开办文化补习、绘画、书法、音乐、计算机操作等学习辅导班。以弥补不足,有效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三是集中到城市上学,派专人负责管理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距城市较近的,可开设学生专用班车,并派专人管理,每天负责召集、接送,确保安全。另一种是距城市较远的,可考虑在市区租建宿舍,让孩子们集中到市区的重点学校上学,一星期或半月回家一次。集中到市区上学,既可以让家长少操心。又可以有效解决驻地教学条件落后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前,已有一些部队采取这种办法。
四是树立正确观念,使军人事业家庭两兼顾尽可能地为官兵教育子女创造条件。对两地分居的,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休假,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提前召回。作为军人,不要把家庭和事业对立起来,而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能忘了关心教育子女。要充分利用休息、休假时间,多与孩子谈心交心,沟通感情,多为孩子辅导检查几次作业,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简单粗暴,要爱之有力,严之有度,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