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张扬了爱心和人梯精神。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本文主要从“责任、尊重、宽容”三个方面来探讨师爱的内涵。
【关键词】陶行知 师爱 责任 尊重 宽容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调研、座谈中也一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老师要懂得爱,同学们也要懂得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世界才能更美好。”在对老师们提希望时第一条就是“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爱,是一份特殊的爱,内涵丰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哪些启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能做些什么。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责任。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不是神,但要努力担当学生们的守护神。只有当教师有了责任感才会有爱心,才能对学生宽容,才能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消除师生之间的隔层,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心必须至诚。以诚待生,多为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对他们动之以情,抚之以爱,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现实上理解他们,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从感情上呵护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老师的真诚之心,良苦用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爱心必须至深。在真爱的基础上,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注于学生的身上,在深层次上关心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亲师力,形成丰富深厚的师生感情。爱心必须至广。要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每日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种种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表达师爱的过程中,不能天马行空,不可率性而为,要保持理性。应注意原则性,师爱的付出、教师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滥用和庸俗化。如教师参与学生打架,是爱学生的表现,但这样的爱,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是一种错爱,不宜提倡。
第二,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现实中有些教师将学生的缺点公开予以批评,直接施压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其实,这样做多数效果不好,往往还容易产生副作用。教师常说:“我是为你好”,难道因为是为学生好,就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大声地斥责学生?就可以用刻薄的话语刺伤学生?就可以经常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甚至体罚、心罚学生?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自尊,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因而对学生要多一些尊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些不合常规的)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这样教师才能以平等的身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和做了什么,才能不失时机的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并对其行为进行赏识。尊重不等于纵容而是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模式、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认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用教师的身份和权威去压制学生的想法。
第三,宽容。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在青春期,富有个性,强调自我,充满叛逆,稍不留神,就会与老师发生冲突,彼此伤害在所难免。管与不管,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把握原则,讲究艺术。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正是将教育原则与艺术完美融会的一例。学生正在成长中,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有耐心,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而面对学生有时甚至是家长的伤害,我们同样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因其一时的错误之举而将其放入黑名单,更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在责罚他们的时候,把他们心中燃起的做好学生的火花扑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宽恕是对他们的爱护,责罚同样也是对他们的爱护。所以宽容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放下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包容学生的错误;坚持尊重学生,以尊重促成长,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允许学生犯错误、改正错误;坚持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歧视平等待人,不放弃差生,不宠溺优生;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改变单一评价模式,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你就会多打开一扇心窗,也能多收获一份喜悦!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诠释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师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帮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给教育涂上爱的底色,少一点心浮气躁,多一点理解包容;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耐心启发。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无私的爱的阳光,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中心中学)
【关键词】陶行知 师爱 责任 尊重 宽容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调研、座谈中也一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老师要懂得爱,同学们也要懂得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世界才能更美好。”在对老师们提希望时第一条就是“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爱,是一份特殊的爱,内涵丰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哪些启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能做些什么。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责任。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不是神,但要努力担当学生们的守护神。只有当教师有了责任感才会有爱心,才能对学生宽容,才能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消除师生之间的隔层,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心必须至诚。以诚待生,多为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对他们动之以情,抚之以爱,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现实上理解他们,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从感情上呵护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老师的真诚之心,良苦用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爱心必须至深。在真爱的基础上,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注于学生的身上,在深层次上关心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亲师力,形成丰富深厚的师生感情。爱心必须至广。要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每日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种种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表达师爱的过程中,不能天马行空,不可率性而为,要保持理性。应注意原则性,师爱的付出、教师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滥用和庸俗化。如教师参与学生打架,是爱学生的表现,但这样的爱,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是一种错爱,不宜提倡。
第二,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现实中有些教师将学生的缺点公开予以批评,直接施压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其实,这样做多数效果不好,往往还容易产生副作用。教师常说:“我是为你好”,难道因为是为学生好,就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大声地斥责学生?就可以用刻薄的话语刺伤学生?就可以经常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甚至体罚、心罚学生?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自尊,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因而对学生要多一些尊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些不合常规的)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这样教师才能以平等的身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和做了什么,才能不失时机的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并对其行为进行赏识。尊重不等于纵容而是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模式、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认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用教师的身份和权威去压制学生的想法。
第三,宽容。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在青春期,富有个性,强调自我,充满叛逆,稍不留神,就会与老师发生冲突,彼此伤害在所难免。管与不管,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把握原则,讲究艺术。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正是将教育原则与艺术完美融会的一例。学生正在成长中,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有耐心,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而面对学生有时甚至是家长的伤害,我们同样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因其一时的错误之举而将其放入黑名单,更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在责罚他们的时候,把他们心中燃起的做好学生的火花扑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宽恕是对他们的爱护,责罚同样也是对他们的爱护。所以宽容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放下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包容学生的错误;坚持尊重学生,以尊重促成长,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允许学生犯错误、改正错误;坚持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歧视平等待人,不放弃差生,不宠溺优生;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改变单一评价模式,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你就会多打开一扇心窗,也能多收获一份喜悦!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诠释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师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帮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给教育涂上爱的底色,少一点心浮气躁,多一点理解包容;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耐心启发。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无私的爱的阳光,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