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农奴制度是15-19世纪中叶封建主奴役依附农民的剥削制度。从1497年法典确立俄国农奴制生产关系,到1581年颁布第一个“禁年法令”、1607年颁布新的禁年法令,沙皇政府通过国家立法,一直在限制农民的迁移,强化农奴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服各种劳役,失去了人身自由。农奴制度和独裁专制统治结合,使俄国逐渐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到18世纪下半期,沙皇政府意识到农奴问题的严重性,试图解决农民问题。如1797年保罗一世颁布“三日劳役制”法令,以期弱化农奴制。但这些举措却遭受阻挠,收效甚微。
  19世纪中期,不堪压迫的农奴纷纷舍命反抗农奴主,时常爆发起义;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从欧洲归国的俄国贵族军官深感农奴制的腐朽,滋生了自由主义思想;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出俄国的落后。迫于国内外形势,沙皇着手解决农奴制问题。
  1861年,“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签发了“农奴制改革法令”,赋予农民人身自由权,规定农民由村社管理,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易农民;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向地主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份地。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并不彻底,没有摧毁贵族地主土地占有制,俄国农民生活依旧十分艰苦。
  图1: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图为尼古拉一世(1796-1855)。[俄罗斯1913]
  图2: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图为亚历山大二世。[俄罗斯1913]
  图3: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图为亚历山大三世(1845-1894)。[俄羅斯1913]
  图4:纪念海军少将涅维尔斯科伊(1813-1876)勘察萨哈林岛(库页岛)和阿穆尔河(黑龙江)入海口。克里木战争后,沙皇政府由于在争夺欧洲霸权中连连受挫,不得不暂时调整对外殖民扩张政策,将殖民扩张的重点转向东方。19世纪50年代末,沙俄开始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边疆开展大规模的侵略活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通过军事侵略和政治手段霸占了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苏联1989]
  图5:图为沙俄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与彼得大帝(1672-1725)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齐名的皇帝,他废除了农奴制,支持了多项政治改革,被誉为俄罗斯帝国近代化的先驱。[俄罗斯2005]
  图6:培养大公。图为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老师B.A.茹科夫斯基(1783-1852)。[俄罗斯2005]
  图7: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加冕礼。[俄罗斯2005]
  图8: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自己的办公室。[俄罗斯2005]
  图9: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土战争(1877-1878)军事行动现场。[俄罗斯2005]
  图10:图为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虽然表面上欣欣向荣,但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十分困苦。[俄罗斯2006]
  图11:图为亚历山大三世。[俄罗斯2006]
  图12:图为亚历山大三世。[俄罗斯2006]
  (参考书目:陈之桦《俄国沙皇列传》,黄牧航供图)
其他文献
“和世界一流强港相比,宁波舟山港还存在一体化程度不深、综合服务水平不高、集疏运结构不优等差距。”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说。  目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港口第一位和第三位。不仅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宁波舟山港还开行了辐射15个省份56个地市的海铁联运班列。  宁波舟山港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
一、有人情味的课堂与“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历史理解”是基础,对高中生来说也是难点。何谓“理解”?这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出自宋代苏轼的《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能顺着脉理或条理对事物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可见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乎人伦物理的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省市用部编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拉开了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幕。从2018年起,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试教《中外历史纲要》,在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部编教材容量大的特点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求教大家。  一、新统编教材的叙事特点  1.知识容量的增加  对比原来的教材,部编教材的知识容量有所删增,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加了一些内
高中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既取得显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问题在这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重视,课程标准修订组明确将“时空观念”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1]。其中课标修订组组长徐蓝教授认为时空观念分为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两方面[2],这两种观念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两种观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  笔者以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全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不是孤立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动机、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从经验中提取积极意义的能力,而学会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的、自信的、愉悦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将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整合在一起。然而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倾向于强调行为主义理论,导致教师只会单方面注意孤立的行为,不能完全掌握错综复杂的学习过程——该过程涉及学业的和情绪的网
一、不变与变:素材的延续与史学理论的提升  2016年以来,全国卷在史料运用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的数量增多,类型趋于多元,如表1。  这一变化趋势与课标的修订密切相关, 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1—3层级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选择性必修模块2《史料研读》增补现代音像史料、数字资源。其中,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主
教科书是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两岸同根同源,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异同互见。本文从“辛亥革命”内容入手,对比分析大陆人民版和台湾地区“康熙版”教科书在编排框架、史实取舍、历史评价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探讨两岸教科书的历史叙事问题。  一、两版教科书“辛亥革命”的编排框架  宏观地看,历史教科书中的章、节、目以及相关的学习指导等,反映出相应的编排框架和叙事逻辑。具体地,可
历史学习特别是高三阶段复习,把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以期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的单元本身就有清晰、严密的逻辑体系,稍加点拔,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标题中就已经比较明确地点明了本单元的内在逻辑,即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脉络。但有的单
一、素养视野下的STEAM与初中历史的融合  STEAM 教学理念源自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学理念,它“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设计性、实践性以及技术性等鲜明特征”[1],这与我国人才培养要求及新课程改革中对素养能力的追求是一致的。  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
“移民搬迁解决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基础性问题,新社区工厂恰恰解决了人口搬迁集中后留得住、能就业的问题。”  累计投产417家,吸纳就业1763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00人。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企业投产165家,仅今年就新增71家,吸纳就业813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31人…… 仅仅两年,社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安康大地发展壮大起来。  “十二五”以来,安康全市累计搬迁安置26.6万户92万人,共建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