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院感管理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of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03—01
  1 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一级医院,医院内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控制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
  2各乡镇卫生院院内感染控制现状
  基层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缺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但对卫生院检查督导过程中,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式调查发现,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很少接受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对医院内感染概念不清,不知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医院感染控制具体工作不了解。
  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健全:无规范的操作流程,无菌管理薄弱,无菌技术不规范,病房消毒隔离不严格,医疗废物销毁不符合流程。消毒技术规范执行不力:淡忘无菌观念,忽略了无菌操作原则,如无菌操作前不洗手、配置液体时不戴口罩、更换输液瓶时瓶盖不消毒、静脉穿刺不成功二次穿刺不更换针头、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因素造成医院内感染。在隔离技术、消毒、灭菌原则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化学消毒剂品种少,要用乙醇、碘伏,这些消毒液配置、使用浓度是否准确也从未监测。
  基础设施及环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门诊输液房间拥挤,各种疾病患者同处一个房间输液,病房无自来水设施,医护人员操作前无法常规执行七步洗手法,厕所没有水冲洗,患者提输液瓶上茅厕。所有经消毒的区域和高压灭菌锅均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
  滥用抗生素现象现象很普遍: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各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而在乡镇卫生院则更甚,其使用率>65%,二联以上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1%,如过度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的使用昂贵抗生素等。这不仅增加了细菌的耐药菌株,而且也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解决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控制标准: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医用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理流程等。
  进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护质量考评中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危,因此控制和预防医院内感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应该高度重视。举办医院内感染学习班和知识讲座,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医疗垃圾处理流程。 在门诊大厅、输液室、病房张贴健康教育宣传画、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洗手的学问、戴口罩的益处、流行病的传播途径、怎样防止院内感染等知识。
  安排专职人员督导检查:指定专人承担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对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信息上报并作动态分析,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环境空气、各种无菌包、高压灭菌锅等检测取样,标本送上级医疗卫生部门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本院医护人员。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每月统计、通报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实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对于产房、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部位应重点管理,严把出入关、随时清洁,三氧消毒机消毒每天2次,并做空气采样细菌培养,详细记录培养结果。换药包、手术包、产包要求一人一包一用,用后24小时内以消毒-清洁-灭菌的流程处理。凡经高压灭菌的包,均要求一包一卡一监测,保证灭菌质量,保障患者安全。②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紫外线灯管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监测其强度,强度<70μm/cm或使用时间达到1000小时必须更换。各种化学消毒剂也要及时更换,定期用消毒剂浓度试纸监测其有效浓度。换药包、产包、手术包使用前检查灭菌监测指示卡,使用灭菌监测指示卡定期监测高压锅灭菌效果,并记录。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院内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感染控制率是体现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无菌技术是防治医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无菌技术贯穿于每项医疗技术操作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加强无菌技术培训,在各种诊治活动时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交叉感染,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就医环境,扩大医疗用房。隔离治疗传染病患者,设置儿科门诊输液室,保护易感群体。保障医院流动水供应,减轻医院环境空气污染。设置专门物品消毒供应室,按流程消毒灭菌,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感染管理方法》中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联合用药原则:对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对不明原因发热,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特别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菌药,正确掌握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最佳给药时间是是麻醉诱导期或术前2小时内给药1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特征,对以下几种情况可联合用药:病因未明的严重患者;较长期用药;细菌产生耐药可能者;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使毒性较大药物剂量得以减少者;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每月统计、通报每位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情况,引导督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
  总之,乡镇卫生院应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标准的制定与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开展目标监测。注意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的新动态,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务人员健康。
其他文献
【摘 要】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滋补养生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国内外实验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此外,人参皂苷的安全性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
【摘 要】目的:对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总结,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84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产后出血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产妇病死率,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5-
【摘 要】目的:对阴道侧穹窿封闭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行抗生素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行阴道侧穹窿封闭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23例患者痊愈,7例患者治疗显效,11例患者
目的:探讨研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手术创口植皮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我院进行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手术创口植皮后治疗的患儿共8人,将这8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每日静脉推注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连续14日)和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00mg,连续14日),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7,14日两组患者血清中NSE的含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中NSE的含量在治疗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产前采用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诊断60例18-36孕周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60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有39例确诊为单纯性心脏畸形,并发心外畸形的有10例,7例为心脏肿瘤,3例出现漏诊,1例误诊。结论:在产前采用超声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