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领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文化路小学不断探索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感恩教育载体,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一、感恩启蒙,在熏陶经历中引领思想
学校积极营造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文化陶冶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着力开通家庭、社会教育途径,为感恩教育的启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在创新育人环境中经历,营造浓郁感恩氛围
学校把精选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配图打印在墙上,把《弟子规》张贴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把《论语》《三字经》《励志人生格言》镶嵌在楼梯上,真正做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长着一双关注学生经历感恩的眼睛”。同时,学校为学生建立了感恩档案,记录学生点点滴滴的感恩心得。这些具有特色的育人举措,使学校感恩教育充满了人文性、教育性和主题性,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感恩氛围。
2 在开展经典诵读中经历,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人员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诵读校本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讲,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论语》,并把早晨课前20分钟及周四下午作为固定的诵读时间,开展“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做人。
3 在教育合力中经历,探索互动感恩道路
为确保感恩教育活动能够在家庭、社会中得到滋养,学校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扭转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聘请市、区关工委领导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与社会合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制订感恩计划。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切实保障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感恩体验,在活动经历中养成行为
活动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1 爱心培育,在主题活动中领悟感恩的内涵
做人一定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学校以学会尊重、懂得感恩为出发点,设计了五大感恩教育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小伙伴、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并有针对性地为每个活动制订了实施方案;利用校内电子屏、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中队召开“感恩化雨,情润心田”主题队会;举行“让感恩和孝道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故事比赛;举办“感恩书画展”“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 “设计感恩小方案”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导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让感恩、孝道伴随学生成长。
2 爱心浇灌,在实践体验中培育感恩的情怀
大自然的无私与博爱滋润着万物,但人们却越来越忽视了对它的呵护与感恩。为此,学校开展了“丝雨行动”,倡导“丝雨有心,丝雨有情,丝雨落定,润物无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社区清洁楼道,净化小区,开展“告别白色垃圾”“清除‘牛皮癣’”等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在东湖公园设立校外爱心实践基地,以“认护一片绿,同栽纪念树”为主题,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东湖公园,开展“传播文明,奉献爱心”公益活动,捡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倡议广大市民“保护环境,爱我东湖”。此外,学校专门制作了200块公益广告语匾牌,让它们在东湖公园安家落户,以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培育了感恩情怀,而且更加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地球母亲。
3 爱心倾注,在辛苦与感动中表达感恩的谢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无节制的娇宠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把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以特定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母亲节时,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教导学生感恩母亲;教师节时,引导学生给老师写一句感谢话,做一张贺卡,以感恩师长……特别是每年的“三八”节,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包括为妈妈洗一次脚、送妈妈一个吻、给妈妈唱一首歌、帮妈妈做一次家务、为妈妈做一张贺卡、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写一句赞美妈妈的话、给妈妈写一句知心话、和妈妈一起回忆一件成长的趣事、邀妈妈照一张亲子照,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己“完成作业”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帮助他们为感恩留下足迹,为成长留下记忆。
4 爱心汇聚,在无私奉献中演绎感恩的真情
一滴水汇聚成河,一份爱温暖人间。学校设立了“丝雨”爱心基金,用募捐的近20万“丝雨”爱心基金先后救助了患有白血病的徐淑仪、李鑫垚等同学。如今,这种爱心捐助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面对灾难,纷纷奉献爱心,师生捐款近14万元;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某大学大二学生张坤患重病的消息被报道后,王浩瑜同学倡议全班同学捐款救助,他们共捐出1400余元压岁钱,谱写了小学生关爱大学生的感人旋律……学生在真情的奉献中增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体会到了施恩于人的快乐。
三、感恩积累,在实践经历中形成品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生活的点滴小事抓起,创设了“德育生活化,生活规范化”的德育模式,把感恩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会之中,定位在习惯养成上,立足于抓小、抓稳、抓细。同时,学校在鸿福公寓设立了尊老敬老“丝雨行动”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鸿福老年公寓,与老人谈心,帮助老人梳头,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买来食品,为老人表演自编的节目,用手中的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献给老人,向老人们送出真心的祝福,让爱心滋润老人们的心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感恩的体悟越来越深,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
如今,走在学校的校园里,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学生的良好素养:见了老师或来客,道一句热情的问候:身边同学生病,帮着送到卫生室;发现地上一片废纸,自觉地弯腰捡起;随手关掉滴水龙头、电源开关等。感恩教育的丰硕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来校调研时说: “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符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古训,是用小善积累成大善的事情。”山东省关工委副主任王渭田来校视察时说:“学校在用心、用情做教育,充分体现了‘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
一、感恩启蒙,在熏陶经历中引领思想
学校积极营造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文化陶冶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着力开通家庭、社会教育途径,为感恩教育的启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在创新育人环境中经历,营造浓郁感恩氛围
学校把精选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配图打印在墙上,把《弟子规》张贴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把《论语》《三字经》《励志人生格言》镶嵌在楼梯上,真正做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长着一双关注学生经历感恩的眼睛”。同时,学校为学生建立了感恩档案,记录学生点点滴滴的感恩心得。这些具有特色的育人举措,使学校感恩教育充满了人文性、教育性和主题性,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感恩氛围。
2 在开展经典诵读中经历,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人员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诵读校本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讲,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论语》,并把早晨课前20分钟及周四下午作为固定的诵读时间,开展“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会做人。
3 在教育合力中经历,探索互动感恩道路
为确保感恩教育活动能够在家庭、社会中得到滋养,学校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扭转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聘请市、区关工委领导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与社会合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同制订感恩计划。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切实保障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感恩体验,在活动经历中养成行为
活动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中成长。
1 爱心培育,在主题活动中领悟感恩的内涵
做人一定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学校以学会尊重、懂得感恩为出发点,设计了五大感恩教育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小伙伴、感恩大自然、感恩社会,并有针对性地为每个活动制订了实施方案;利用校内电子屏、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中队召开“感恩化雨,情润心田”主题队会;举行“让感恩和孝道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故事比赛;举办“感恩书画展”“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 “设计感恩小方案”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导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让感恩、孝道伴随学生成长。
2 爱心浇灌,在实践体验中培育感恩的情怀
大自然的无私与博爱滋润着万物,但人们却越来越忽视了对它的呵护与感恩。为此,学校开展了“丝雨行动”,倡导“丝雨有心,丝雨有情,丝雨落定,润物无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社区清洁楼道,净化小区,开展“告别白色垃圾”“清除‘牛皮癣’”等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在东湖公园设立校外爱心实践基地,以“认护一片绿,同栽纪念树”为主题,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东湖公园,开展“传播文明,奉献爱心”公益活动,捡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倡议广大市民“保护环境,爱我东湖”。此外,学校专门制作了200块公益广告语匾牌,让它们在东湖公园安家落户,以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培育了感恩情怀,而且更加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地球母亲。
3 爱心倾注,在辛苦与感动中表达感恩的谢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无节制的娇宠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把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以特定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母亲节时,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教导学生感恩母亲;教师节时,引导学生给老师写一句感谢话,做一张贺卡,以感恩师长……特别是每年的“三八”节,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包括为妈妈洗一次脚、送妈妈一个吻、给妈妈唱一首歌、帮妈妈做一次家务、为妈妈做一张贺卡、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写一句赞美妈妈的话、给妈妈写一句知心话、和妈妈一起回忆一件成长的趣事、邀妈妈照一张亲子照,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己“完成作业”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帮助他们为感恩留下足迹,为成长留下记忆。
4 爱心汇聚,在无私奉献中演绎感恩的真情
一滴水汇聚成河,一份爱温暖人间。学校设立了“丝雨”爱心基金,用募捐的近20万“丝雨”爱心基金先后救助了患有白血病的徐淑仪、李鑫垚等同学。如今,这种爱心捐助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面对灾难,纷纷奉献爱心,师生捐款近14万元;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某大学大二学生张坤患重病的消息被报道后,王浩瑜同学倡议全班同学捐款救助,他们共捐出1400余元压岁钱,谱写了小学生关爱大学生的感人旋律……学生在真情的奉献中增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体会到了施恩于人的快乐。
三、感恩积累,在实践经历中形成品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了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生活的点滴小事抓起,创设了“德育生活化,生活规范化”的德育模式,把感恩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会之中,定位在习惯养成上,立足于抓小、抓稳、抓细。同时,学校在鸿福公寓设立了尊老敬老“丝雨行动”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丝雨行动”志愿者走进鸿福老年公寓,与老人谈心,帮助老人梳头,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买来食品,为老人表演自编的节目,用手中的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献给老人,向老人们送出真心的祝福,让爱心滋润老人们的心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感恩的体悟越来越深,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品质。
如今,走在学校的校园里,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学生的良好素养:见了老师或来客,道一句热情的问候:身边同学生病,帮着送到卫生室;发现地上一片废纸,自觉地弯腰捡起;随手关掉滴水龙头、电源开关等。感恩教育的丰硕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来校调研时说: “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符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古训,是用小善积累成大善的事情。”山东省关工委副主任王渭田来校视察时说:“学校在用心、用情做教育,充分体现了‘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