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许多哲人都把孩童世界与孩童人生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生命的最高追求,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复归于璞,复归于婴儿”。现代社会,当人们对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失望透顶之后,也几乎不约而同地回到人之初的幻想与憧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是几乎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植入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几近不可移易。然而,近日阅读英国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恶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复杂的人性,教育何为?
《蝇王》讲述的是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故事。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岛上没有一个成人,于是围绕“得救”与“放弃”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刚开始时,孩子们尚能和睦相处,拉尔夫被推选为首领,引领大家点燃并守候“信号烟火”以向外界求救,讨论如何搭棚屋、如何集会、如何生活……然而,杰克渐渐地另立门派,组织打猎队伍,过上了野蛮而血腥的生活,孩子们渐渐地被引诱或被胁迫拥立杰克为首领,他们一个个全身涂上各种颜色,涂上面具,过上了“野蛮”人的生活。在猎兽过程中,许多孩子慢慢地变成了“野兽”:西蒙为告诉大家“野兽”的真相,在雷电交加之夜从森林中出来,结果被围聚在一起狂欢乱舞的孩子们乱棍打死,血染海水;“猪崽子”则是在拉尔夫他们找杰克评理时,被杰克一伙在山头用巨石砸下悬崖,摔得头骨迸裂而死……拉尔夫最后被杰克一伙疯狂追杀。这里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把孤岛变成了屠场。正如小说末尾所写,拉尔夫被路过的军舰救下,他“止不住热泪滚滚,全身抽搐地呜咽起来。这是他上岛以来第一次尽情地哭;巨大的悲痛使他一阵阵地抽搐,似乎把他整个身子扭成一团”……“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文明与规则是怎样被野蛮与权力所瓦解,暴力是怎样统治心灵、侵蚀思想,善良是怎么被残酷地虐杀的……经历过惨绝人寰的二战之后,戈尔丁感叹道:“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不管他说得多么片面,那也是一种深刻的片面,这足以让我们深以为虑、引以为戒。
小说旨在揭示一种“人性的恶”的萌生过程,通过各种人物形象与事件来呈示与剖析为什么人会变得这么凶恶,人性为什么会被恶魔所驱遣。在我看来,是权力扭曲与毒害了孩子们之间的和谐,也是权力的异化与暴力横行让人性的天平倾斜。失衡的权力欲望唆使杰克等人走向人性的反面,纵入岐途,并无可自拔。 这引发了我对班级管理中关于学生“权力分配”问题的省察与思考。日常教育中,我们对于班级中“人际关系”与“权力意识”很少细加研究。然而,这种习焉不察的“班级权力”运作的内在弊病不容忽视,它对于学生心灵成长影响重大。
比如,我的儿子今年刚上二年级,可一提起当班长就来劲。他经常在家谈其班长如何威风如何管理其他人。有一次,孩子回家说他们班长很壮(很厉害)!我说,怎么个壮法?他说,老师每天叫她在讲台前当小老师,只要有同学讲话或不读书,她就会走过去大嚷一声,叫他们站在后黑板前。有时,她手拿小木棍,看到谁在玩,就朝谁狠狠地甩下去,打得人家哇哇大叫……当班长真是壮啊!儿子说的时候一副心驰神往的陶醉模样。想想当初他们老师善意劝说,要让我儿子当班长,让他锻炼锻炼,我是婉言谢绝。看来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在我观察的范围内,中小学班干部基本是老师的“缩影”与“帮凶”——班级管理基本采用粗暴、专制的“制服”与“压服”模式。这样班干部就渐渐变得粗暴专横、骄横跋扈。从课堂社会学角度分析,班级中的“权力扭曲”“专制统治”将不断毒害孩子心灵,助长他们对于“恶”的体验,班级成了“敌对”“密探”“帮凶”等恶性元素的温床。但是,我宁愿孩子养成一种温良平和的处世态度。
又有一次,孩子回家之后又大谈特谈班里的奇闻秩事。据他说,他在班里学习成绩排名老三,排第一的是班长林之伦,成绩稳居老大。他对他是又爱又恨。那段时间他常说,要干掉林之伦,争当老大!而那天,他兴高采烈、幸灾乐祸地说,林之伦今天倒大霉了!老师批评他太骄傲,退步了!同学们都在嘲笑他……李伟哲的妈妈去接李伟哲回家时,说你看林之伦坐得多笔直,听得多认真!李伟哲嘴巴一撅说,坐得和解放军一样笔直也不过考了八十几分,还被老师批评呢!周围的同学一片哄笑……我听后,回想起平时的教育深感不安。我们一直在教育儿子要力争上游,勇争第一,这造成了儿子对同学特别是“竞争”对手持“敌对”的心态,不自觉地形成了狭隘的竞争意识,只考虑“你死我活”,而不会想到“同生共死”。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今的教育者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和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其生命将会变得萎缩、晦暗不明,成为一些无知和粗俗的肉体。
的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早加防范,否则,许多孩子将在这种粗糙的“权力管理”中不知不觉“中毒”。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报道,说的是二十多年前,创刊不久的《世界知识画报》曾刊登过一张希特勒的小学毕业照。小学生希特勒在合影上站在最后排,两臂交叉。照片说明是:根据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按学习成绩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老师身边,成绩差的往后排,11岁的希特勒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所以站在最后一排。我不知道希特勒成名后是否去看过自己的同学和小学老师,但我相信他不可能忘记自己所蒙受的这一段耻辱,至于那排在后排的屈辱在他个人命运中起了什么作用,与他对人类犯下的罪行有什么关系,未必没有思考价值。这以后,希特勒去林茨的里尔中学读书,他在那里的学习成绩也很差,而且性格孤僻古怪。有意思的是,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后来享有盛名的学生,就是维特根斯坦,这两个同学当时都没想到几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维特根斯坦有教养,深得教师欢心,而“差生”希特勒一定死死地记住了维特根斯坦这个犹太学生的名字。希特勒为什么疯狂地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这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是不是一定有关系,我们可能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但作为教育者,完全有可能读懂一个性格有些偏执的孩子心头的不平。当然,希特勒少年时代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他在学校究竟还有些什么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少年时期,这样一个有点特殊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谁能说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与那张照片的座次无关呢?
学生时代的生活境遇,特别是被扭曲的心境,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病菌,这种流毒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会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奔突而出,虐已害人。
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愿是我想多了。
(作者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许多哲人都把孩童世界与孩童人生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生命的最高追求,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复归于璞,复归于婴儿”。现代社会,当人们对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失望透顶之后,也几乎不约而同地回到人之初的幻想与憧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是几乎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植入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几近不可移易。然而,近日阅读英国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恶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复杂的人性,教育何为?
《蝇王》讲述的是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故事。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岛上没有一个成人,于是围绕“得救”与“放弃”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刚开始时,孩子们尚能和睦相处,拉尔夫被推选为首领,引领大家点燃并守候“信号烟火”以向外界求救,讨论如何搭棚屋、如何集会、如何生活……然而,杰克渐渐地另立门派,组织打猎队伍,过上了野蛮而血腥的生活,孩子们渐渐地被引诱或被胁迫拥立杰克为首领,他们一个个全身涂上各种颜色,涂上面具,过上了“野蛮”人的生活。在猎兽过程中,许多孩子慢慢地变成了“野兽”:西蒙为告诉大家“野兽”的真相,在雷电交加之夜从森林中出来,结果被围聚在一起狂欢乱舞的孩子们乱棍打死,血染海水;“猪崽子”则是在拉尔夫他们找杰克评理时,被杰克一伙在山头用巨石砸下悬崖,摔得头骨迸裂而死……拉尔夫最后被杰克一伙疯狂追杀。这里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把孤岛变成了屠场。正如小说末尾所写,拉尔夫被路过的军舰救下,他“止不住热泪滚滚,全身抽搐地呜咽起来。这是他上岛以来第一次尽情地哭;巨大的悲痛使他一阵阵地抽搐,似乎把他整个身子扭成一团”……“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文明与规则是怎样被野蛮与权力所瓦解,暴力是怎样统治心灵、侵蚀思想,善良是怎么被残酷地虐杀的……经历过惨绝人寰的二战之后,戈尔丁感叹道:“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不管他说得多么片面,那也是一种深刻的片面,这足以让我们深以为虑、引以为戒。
小说旨在揭示一种“人性的恶”的萌生过程,通过各种人物形象与事件来呈示与剖析为什么人会变得这么凶恶,人性为什么会被恶魔所驱遣。在我看来,是权力扭曲与毒害了孩子们之间的和谐,也是权力的异化与暴力横行让人性的天平倾斜。失衡的权力欲望唆使杰克等人走向人性的反面,纵入岐途,并无可自拔。 这引发了我对班级管理中关于学生“权力分配”问题的省察与思考。日常教育中,我们对于班级中“人际关系”与“权力意识”很少细加研究。然而,这种习焉不察的“班级权力”运作的内在弊病不容忽视,它对于学生心灵成长影响重大。
比如,我的儿子今年刚上二年级,可一提起当班长就来劲。他经常在家谈其班长如何威风如何管理其他人。有一次,孩子回家说他们班长很壮(很厉害)!我说,怎么个壮法?他说,老师每天叫她在讲台前当小老师,只要有同学讲话或不读书,她就会走过去大嚷一声,叫他们站在后黑板前。有时,她手拿小木棍,看到谁在玩,就朝谁狠狠地甩下去,打得人家哇哇大叫……当班长真是壮啊!儿子说的时候一副心驰神往的陶醉模样。想想当初他们老师善意劝说,要让我儿子当班长,让他锻炼锻炼,我是婉言谢绝。看来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在我观察的范围内,中小学班干部基本是老师的“缩影”与“帮凶”——班级管理基本采用粗暴、专制的“制服”与“压服”模式。这样班干部就渐渐变得粗暴专横、骄横跋扈。从课堂社会学角度分析,班级中的“权力扭曲”“专制统治”将不断毒害孩子心灵,助长他们对于“恶”的体验,班级成了“敌对”“密探”“帮凶”等恶性元素的温床。但是,我宁愿孩子养成一种温良平和的处世态度。
又有一次,孩子回家之后又大谈特谈班里的奇闻秩事。据他说,他在班里学习成绩排名老三,排第一的是班长林之伦,成绩稳居老大。他对他是又爱又恨。那段时间他常说,要干掉林之伦,争当老大!而那天,他兴高采烈、幸灾乐祸地说,林之伦今天倒大霉了!老师批评他太骄傲,退步了!同学们都在嘲笑他……李伟哲的妈妈去接李伟哲回家时,说你看林之伦坐得多笔直,听得多认真!李伟哲嘴巴一撅说,坐得和解放军一样笔直也不过考了八十几分,还被老师批评呢!周围的同学一片哄笑……我听后,回想起平时的教育深感不安。我们一直在教育儿子要力争上游,勇争第一,这造成了儿子对同学特别是“竞争”对手持“敌对”的心态,不自觉地形成了狭隘的竞争意识,只考虑“你死我活”,而不会想到“同生共死”。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今的教育者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和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其生命将会变得萎缩、晦暗不明,成为一些无知和粗俗的肉体。
的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早加防范,否则,许多孩子将在这种粗糙的“权力管理”中不知不觉“中毒”。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报道,说的是二十多年前,创刊不久的《世界知识画报》曾刊登过一张希特勒的小学毕业照。小学生希特勒在合影上站在最后排,两臂交叉。照片说明是:根据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按学习成绩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老师身边,成绩差的往后排,11岁的希特勒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所以站在最后一排。我不知道希特勒成名后是否去看过自己的同学和小学老师,但我相信他不可能忘记自己所蒙受的这一段耻辱,至于那排在后排的屈辱在他个人命运中起了什么作用,与他对人类犯下的罪行有什么关系,未必没有思考价值。这以后,希特勒去林茨的里尔中学读书,他在那里的学习成绩也很差,而且性格孤僻古怪。有意思的是,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后来享有盛名的学生,就是维特根斯坦,这两个同学当时都没想到几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维特根斯坦有教养,深得教师欢心,而“差生”希特勒一定死死地记住了维特根斯坦这个犹太学生的名字。希特勒为什么疯狂地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这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是不是一定有关系,我们可能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但作为教育者,完全有可能读懂一个性格有些偏执的孩子心头的不平。当然,希特勒少年时代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他在学校究竟还有些什么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少年时期,这样一个有点特殊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谁能说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与那张照片的座次无关呢?
学生时代的生活境遇,特别是被扭曲的心境,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病菌,这种流毒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会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奔突而出,虐已害人。
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愿是我想多了。
(作者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