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教学 渗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第二,社会美。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第三,科学美。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第四,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第一,形象性。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第二,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關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第一,审美感知。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第二,审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第三,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第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第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第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第五,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第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其他文献
ω-3脂肪酸去饱和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催化二烯脂肪酸(Dienoic Fatty Acids,简称:DAs)转化为三烯脂肪酸(Trienoic Fatty Acids,简称:TAs)的关键酶。其含量的变化能改变脂肪酸
【摘 要】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幼儿英语学习热,就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旨在为从事幼儿外语教育或准备让孩子接触外语教育的家长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 外语教育 关键期  一、引言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外语学习热,尤其是中国,外语学习热情居高不下,而且呈现低龄化。现在有一些幼儿园已经实施了双语教学,校外的各种英语培训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形成期,因此,我们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英语知识,还应该注意学生英语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而是须经有意识地培养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但仅仅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弱,需要家长的监督,家长在家庭的特定地位以及家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家庭教育者
【摘 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新课改的成功和不断倡导的素质教育,数学的作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进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学数学进行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作业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教学生活化进行研究,更好的使学生发觉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素
【摘 要】现今,口语交际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小学中语言学习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全面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浅谈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运用最广的语言交流手段。生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
肖坑具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典型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采用根钻土芯法和内生长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的分布状况、不同年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