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高中历史练习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os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从零七年课改后,江苏历史高考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充分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充分体现人文性,问题有层次侧重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只是习惯于背诵课本习题的师生来说试卷一年比一年难。因此平时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必须拿出创新的勇气彻底摒弃旧观念设计适应新型试题。一改以往作业的单一性、单向性、机械性和封闭性,设计出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练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新型试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练习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试题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平时练习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练习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创新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以历史练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设计的习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富有创新性的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比如说学习选修课时对人物和改革的评价都可以选取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各抒己见。
  2.人文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则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习题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题目应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3.开放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试题基本上是封闭的,单一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开放的特点。学生从电影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课程标准》特意提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试题设计也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开放式、立体的、多边互动的问题。开放式试题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历史文献阅读,或师生平等对话,或扮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张扬学生个性,体会“读史使人明智”的乐趣。开放性试题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史地不分”、“政史不分”,不同学科的渗透、交汇,加强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更能加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力度。
  4.生活性。这几年高考题比较注重对生活性的知识考察,比如对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境题的设计。这也应该成为趋势,以往历史学习死记硬背与生活想脱离造成历史课程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习俗、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设计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习题,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合作性。现代社会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合作精神也是新课程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设计练习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完成合作性习题的过程中相互求教,也可以询问教师和家长。通过合作性练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6.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平时和同仁们设计教学案时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学案和巩固案,又有迁移应用题,满足有能力学生的需要,也提高学生能力。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高考虽然不考填空题,但它有助于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多种多样,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摈弃旧观念,设计出新型试题,这样才能真正推行课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短期来说学生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名家乔姆斯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
[摘要] 本文认为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人格教育    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在《教育究为何来?》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教育究为何来,究为何而存在?那‘何’字只指一个东西,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现代汉语词典》将人格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
摘要:班级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班主任要“恩威并用”。班主任对学生既要有慈母般的“恩”,又要有严父般的“威”。既要给学生以“小恩小惠”, 又要有威信,有威严。  关键词:管理 基本方法 创新 恩威并用    所谓“恩”,就是说班主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靠山,让学生有话愿意对你说,有事愿意找你帮,你也要主动地给学生以“小恩小惠”,如个别谈话,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对
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台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傳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背景的要求下,老师上课教书布置作业,下课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讲,课下完成作业。轰轰烈烈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人心,但大部分教师仍然关注在课堂上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探究更加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结构的数学教学新模式。通过探究,我认为课堂模式要探究,作业的批改布置和批改方式也要探究,仅就传统模式下作业的批改和探究新作业批改方式进行浅论一下:    一、传统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    传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的重视对知识的累计和技能的教育,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适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当前教育界是这么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鼓励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去创新,进一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导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这也就说明汉语拼音的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充满灵性的。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拼音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开放 游戏化 生活化    汉语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一、创新阅读理念,把诵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诵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将其带人情感想像的世界。如果学生能经常诵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朗朗的书声中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便会自然地获得语感。课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去引导,去点拨,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这样,才有助于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诵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感悟。  诵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感
【摘 要】语文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其间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感动。因此,阅读教学要首先引导学生去触摸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关于美的表象。其次,要从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解读美,即解读语言美、亲情美、人性美。再次,语文教学还要指导学生去探究美。最后,语文教学还要落实“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编织自己美的梦想。  【关键词】触摸 解读 探究 编织 美    新课程改革的实
【摘要】数学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十分密切,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数学中的辩证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渗透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哲学 应用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科学,华罗庚认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无不可以用数学加以描述。因此,数学遵循辩证法的规律而运动、变化和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