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从零七年课改后,江苏历史高考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充分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充分体现人文性,问题有层次侧重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只是习惯于背诵课本习题的师生来说试卷一年比一年难。因此平时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必须拿出创新的勇气彻底摒弃旧观念设计适应新型试题。一改以往作业的单一性、单向性、机械性和封闭性,设计出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练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新型试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练习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试题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平时练习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练习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创新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以历史练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设计的习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富有创新性的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比如说学习选修课时对人物和改革的评价都可以选取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各抒己见。
2.人文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则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习题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题目应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3.开放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试题基本上是封闭的,单一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开放的特点。学生从电影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课程标准》特意提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试题设计也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开放式、立体的、多边互动的问题。开放式试题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历史文献阅读,或师生平等对话,或扮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张扬学生个性,体会“读史使人明智”的乐趣。开放性试题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史地不分”、“政史不分”,不同学科的渗透、交汇,加强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更能加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力度。
4.生活性。这几年高考题比较注重对生活性的知识考察,比如对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境题的设计。这也应该成为趋势,以往历史学习死记硬背与生活想脱离造成历史课程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习俗、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设计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习题,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合作性。现代社会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合作精神也是新课程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设计练习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完成合作性习题的过程中相互求教,也可以询问教师和家长。通过合作性练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6.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平时和同仁们设计教学案时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学案和巩固案,又有迁移应用题,满足有能力学生的需要,也提高学生能力。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高考虽然不考填空题,但它有助于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多种多样,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摈弃旧观念,设计出新型试题,这样才能真正推行课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短期来说学生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练习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试题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平时练习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练习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创新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以历史练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设计的习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富有创新性的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比如说学习选修课时对人物和改革的评价都可以选取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各抒己见。
2.人文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标则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习题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题目应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3.开放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试题基本上是封闭的,单一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开放的特点。学生从电影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课程标准》特意提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试题设计也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开放式、立体的、多边互动的问题。开放式试题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历史文献阅读,或师生平等对话,或扮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张扬学生个性,体会“读史使人明智”的乐趣。开放性试题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史地不分”、“政史不分”,不同学科的渗透、交汇,加强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更能加大学生人文教养的力度。
4.生活性。这几年高考题比较注重对生活性的知识考察,比如对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境题的设计。这也应该成为趋势,以往历史学习死记硬背与生活想脱离造成历史课程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习俗、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设计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习题,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合作性。现代社会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合作精神也是新课程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设计练习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完成合作性习题的过程中相互求教,也可以询问教师和家长。通过合作性练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6.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平时和同仁们设计教学案时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学案和巩固案,又有迁移应用题,满足有能力学生的需要,也提高学生能力。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高考虽然不考填空题,但它有助于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多种多样,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摈弃旧观念,设计出新型试题,这样才能真正推行课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短期来说学生才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